当你乘坐“京广”、“京沪”、“京沈”铁路的列车进入“北京站”之前,都会在左侧车窗外看到一座巍峨高大的古城楼耸立在铁道旁,这就是北京现存的唯一的、最大的老城墙角楼:北京城東南角樓。(关于角楼,本博客有专文介绍,请看“推荐阅读”)
本文介绍的是位于角楼之下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下图、在北京东二环路过街天桥上拍摄的北京城东南角楼
下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简介
北京城是明清两朝和民国初期的都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是中国古代三大都城之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拆除城墙,仅存北京站东街路口至崇文门一段。如今,明城墙在经历过近600年的沧桑洗礼之后,兴衰演变皆归于和谐。
东城段明城墙遗址公园长约200米,以保护城墙惟设计出发点,再现“东郊时雨”古都景象,城墙与绿荫彼此融铸,掩映在起伏绿地后的城墙含蓄、隽永,唤醒人们对渐渐湮没的城墙的记忆。公园的建成为保护旧城墙遗址,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图、这是东南角楼以北一段城墙的端部
下图、城墙下的石雕盘龙柱
下图、明城墙遗址公园内桃花盛开、春意盎然。
下图、此处的城墙转为东西向,这是东端城墙转弯处
下图、这是立于角楼南的石碑,碑文如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城東南角樓
盛繩武題
下图、这是碑阴的《 北京城東南角樓記》,全文请看本博客“附件一”。
下图、这是立于《北京城東南角樓記》碑北侧的“蟠桃宫”老照片和简介
蟠桃宫惟道教寺庙,地址在角楼东南,始建于明代,清时称“护国太平蟠桃宫”,乃京城著名庙宇之一。自明末形成庙会,有“三月三蟠桃会”之美誉。自崇文门迆东三里之遥庙市最盛,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衣香人影,展现出一幅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
下图、这是立于《北京城東南角樓記》碑北侧的北京老照片和《漕运码头》简介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时期,南起余杭、北至通通惠河。内城东南角楼城墙脚下东北侧河道,是为通惠河北终端漕运码头。昔日之码头帆影幢幢,商贾云集。历史上,大运河曾为南北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
下图、在《北京城東南角樓記》碑旁仰望角楼,此为角楼南面。
下图、斑驳的老城墙和城墙上復建的雉堞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图、在遗址公园甬路上拍摄的角楼,此为角楼西面。
下图、我是在遗址公园举办“明城墙梅花文化节”之后来到这里的,这是介绍梅花品种的简介。
下图、梅花(左)盛开时期已过,只有“桃花依旧笑春风”了。
下图、前面就是参观东南角楼的入口,这里是很多旅游团组团参观的重点景点。
下图、入口右侧的景观石上阴刻的“古城新春”图
下图、这是梅花文化节时布置的介绍梅花的临时展览,此为梅花图和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
下图、北京城东南角楼老照片和简介
东南角楼是明、清时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是目前全国唯一尚存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建筑,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四年后竣工,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角楼通高近30米,设144个箭窗,是古代军事防御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角楼曾被攻陷,这里记录着中国人民百年来抗击外侮及饱受屈辱的历史。1982年,国务院将角楼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中英文对照的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简介”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地域,东起城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公顷,其中城墙遗址及城东南角楼占地面积约3.3公顷,绿化面积12.2公顷。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约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崇文门之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约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破坏,城墙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定彻底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修复城墙,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
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漫步公园内,古树掩映、绿草茵茵,绵延古朴的明城墙及深沉凝重的角楼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民族的沧桑。公园内“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展现崇文深厚之文化积淀,令人凭添无限的遐思。
下图、整修一新的城垣,是征集了散落民间的城墙砖重砌而成的,这是其中最完整的一段。
下图、这是城墙的墩台、即俗称“马面”处。
下图、再向西行,城墙上女墙(城堞)没有恢复,而且越向西行,城墙残存的高度也不断降低。
下图、墩台老照片和简介
墩台亦称“马面”是城墙建筑的一部分。崇文门之角楼一线的城墙有墩台12座,城垣外壁每隔大约80米就建有一座,是为增强防御能力、以消灭进入城墙死角内的敌人。墩台平面基本呈正方形,边长大致与城墙厚度相等,少数较大的墩台长度可达30多米,此处墩台长39米,可谓京城之最。
下图、这是一处墩台下的竹子主干布置的景观,其上有宋代王安石的《梅花》诗一首。
“墙角数枝梅,凌霜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下图、这棵桃树的花朵最大,最多,引来很多人拍照留念。
下图、残破的老城墙,墙上的树长得很高了
下图、公园内“老树明墙” 景区
下图、这是修葺一新的“京奉铁路信号所”
下图、“京奉铁路信号所”老照片和简介
下图、在修建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时发现的原京奉铁路铁轨
下图、京奉铁路老照片和简介
原名关内外铁路,1907年改称京奉铁路,起自北京正阳门车站,至于奉天城(沈阳)站,干线长842公里。19世纪末,英、俄为此铁路修建的贷款权曾进行激烈争夺,最终,英国在1898年与清政府签订借款合同,进而控制了该路的路权。1912年京奉铁路全线建成通车。这儿展示的铁轨是正阳门至东便门的一段铁轨,于2002年9月在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施工中得以发现。
下图、这是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西段部分
下图、明城墙老照片和简介
明城墙崇文门至东南角楼一线全长约1.5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原为夯土墙,正统元年(1436)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时,墙体加固包砌以砖石,形成现在城墙的式样,格局。城墙高约11米,顶宽约15米,墙基宽约18米,故城墙上下形成显著的收分。二十世纪50-60年代,城墙大部分被拆除。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修工程均按古城墙的原样修复,墙体外侧全部使用的是各界捐献或收集的旧城砖。
下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西段终点,公园甬路旁紫色的玉兰花开得正好
下图、城墙下的紫色玉兰花
下图、城墙的条石基础和墙体,在此处已经屹立了570多年了,岁月的沧桑在城砖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下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下图、绿草如茵,古城遗址春意盎然,这里已经成为北京市民和游人郊游踏青的好去处
下图、这是在梅花节临时搭建的观景台上拍摄的明城墙照片
下图、这是在明城墙墩台处向西俯拍的遗址公园
下图、这是在墩台处向东俯拍的遗址公园和角楼入口
下图、这是在明城墙上復建的第二个镇舍旁向西(崇文门方向)拍摄的城墙上面,雉堞和城砖地面没有修复,夯土表面清晰可见,
下图、这是在角楼箭窗内向东方俯拍的通惠河和铁路桥,进出北京站的所有列车都必须从桥上经过。
下图、远看角楼南侧的虎背口居民小区,按照老北京的地图,那里是属于“外城”地区了。
下图、这是从角楼上向西俯拍的蟠桃宫遗址
下图、远看北京站,可以看到城墙上修复的两座“镇舍”
下图、拉近镜头看北京站,可以清晰地看到钟楼显示的时间是9:35分
下图、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全景导览图
附件一
北京城東南角樓記
北京舊城規劃嚴整宮殿建築富麗輝煌舉世之封建帝都無與倫比其核心部分之紫禁城作為
故宮博物院雖歷經滄桑幸得保全今且以人類文化遺產之瑰寶享譽環球
舊城規劃之初紫禁城外繞以皇城皇城之外更有大城其後大城之南復加築外城扵是乃有內
外城之分內城九門外城七門各有城樓形制不一每門之外又建甕城及箭樓亦各不相同內外
兩城之四隅各築角樓於是城防形制粲然大備為任何前代都城所未有
自我人民首都建立以來市區迅速擴大舊日城牆除內城兩處外盡行拆廢原有城門亦僅有正
陽門城樓與箭樓以及德勝門箭樓得以保存復經維修略見昔日巍峨景象至於城上角樓唯此
內城東南隅之一處迄今屹立於北京站之東側體形雄偉氣勢磅礴列車入站必經其下展望所
及儼然古城風貌重現眼前其興建之初在明正統元年扵西元為一四三六年四年落成樓臺座
高十二米樓高十七米通高二十九米平面呈曲尺形重簷歇山頂兩正脊相交成十字上建寶頂
氣象崢嶸樓體四面開窗一百四十四孔樓內立金柱二十分上下四層空間廣闊如登殿堂自建
成迄今適滿五百五十五年其間歷經維修辛亥革命後四年興建環城鐵路拆除附近部分牆體
與敵臺開鑿行車券洞保留至今
新中國建立以來以此處角樓之形制為歷代城市建築史上所罕見一九七五年已列為北京市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一年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主持落架大修翌年春經國務院批准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後為便於遊人登臨更扵一九八八年重修登樓馬道與牆體兼及
附近工事遂得正式開放並就地舉辦文物展覽回顧庚子之役外國侵略軍炮擊角樓一九八一
年維修工事中曾於東側牆壁內發現兩枚炮彈殘體二層挑簷檁上更堆積大量鐵砂彈核爾今
扵此巍巍角樓內目睹及此益足發人抗拒敵寇捍衛家國之愛國熱情
近年以來我人民首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設發展迅速城內古代建築得以保存至今者
其價值必將與日俱增此東南城角樓即其一例因就其興建沿革兼及舊城規制略述如上以便
遊人參考是為記 侯仁之撰文
公元一九九三年三月 安福存書丹
全文完
2015-03-21 07:58 发表于【网易博客】
2018.12.31 阅读(779)| 评论(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