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作者: 黄惜售 | 来源:发表于2017-12-04 20:26 被阅读6次

    《跃迁》

    1825年火车刚刚试车成功的时候,这个又笨又大的铁家伙遭到的冷眼绝对比赞扬多。每次火车开出的时候,总有很多农场主驾着马车和火车赛跑,每每都能把火车比下去。比完后马车主在酒吧举杯相庆,一起调侃火车。以前,任何伟大而卓越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喝彩少而冷嘲多,为大部分人所不解。

    随着高科技人工智能扑面而来,人类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已经天翻地覆。去年有个机器人A,研发出来后把人类的棋谱学习了一年,然后和人类全球围棋冠军赛棋,结果轻松4:0取胜人类冠军。今年又研发出一个机器人B,这个机器人B不学习人类棋谱,只输入围棋规则,然后依靠机器人自己的头脑算法重新计算下棋最优路径,结果B和A赛棋,战绩100:0,去年打败人类冠军的机器人A输的极为惨烈。人类世界围棋冠军痛呼,围棋也不需要人类,辛苦学棋一生,不如机器人运算几秒钟。机器人来到人类生活中,未来世界会急剧变化。

    前两天全球第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已经在路况最复杂的中国上路,虽然深圳这条线路还只是处于数据采集试运行阶段,但自动驾驶真的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蠢”字的结构,是春天的虫子刚刚苏醒,到处乱拱,没有方向。大部人在机会来临的时候,都有焦虑的蠢动。当所有人都疯狂奔向新大陆,还有人在里面赚到大钱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会升起“再不上就来不及了”的本能冲动。但是,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

    处处都有的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千万别相信“去最激烈的战场,哪怕从头做起,哪怕是个小兵”这样的鸡血故事,名人成功可以这么说,但你在进场前不要这么做。思考差异化优势,成功是成功之母,成为鸡头是变成凤头的捷径。

    不要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定义你的游戏是什么,有什么优势,非常重要。

    注意力放在当下,放在眼前,放在自身,不要因为他人的鼓动而放弃自身的立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股市进入牛市的时候,人人欢呼奔走,但他们绝大多数人最后都只落得个悔恨叹息。警惕群体性的狂热,是驴是马别人说上天也没用,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先确定高价值,再思考优势。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因为我们不怕苦,怕苦得没价值;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即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简单地说,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你只要一读书,不管有多慢、读什么书,大人都不会指责你,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一个概念:学习总没错。但是,这个思路是错的,功利地读书方更加合理。

    遇到问题,①苦思:“这可怎么办?”②找书找资料:“哪里有答案?”③找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些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联机社交学习显然是最快的学习方式。过去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而如今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已经更加重要。

    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提问会倒逼你更新知识、深入思考,所以,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你的问题有多多,你的知识就有多多。你的问题有多好,你的专业就有多好。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解惑的过程。

    知识IPO——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输出倒逼输入,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如果一个人经常和自己说“做不到”,他的能力范围会越来越小,会成为一个无助感很强的人;但如果对自己说“我选择不做”,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你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做到,你依然可以掌控这件事。

    心理学把人的控制点氛围4类:能力、努力、难度、运气。这个世界永远有两种人: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于是就是两种掌控思路。掌控者把注意力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在他们心中,注意力这样分配:能力>难度>努力>运气。而机会主义者,他们把时间花在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在他们心中,注意力这么分配:运气>难度>努力>能力。

    光在同一个透明介质里走的是直线,因为这样最快;如果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光的传播就会发生偏折,这个时候,折线更快。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快,而是阻力最小的那条线最快。

    一个层级遇到问题,非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问题洁癖”,很可能会带来更多、更严重和更麻烦的问题。其实“带着问题生活”,也是一种应对方式。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太关注学习的快感,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那整体效率就会降低。执行是为了完成事项,如果没有真正思考事情的结果,只是盲目动手,那就失去了用更多方法、更多力量完成的可能。


    利用复利,保持富裕不算难,但为什么很多家庭常常富不过三代?因为心态。如果你只有20万,就很难有平稳的心态30年不动这笔钱。对富裕生活的向往让你很焦虑,急于翻盘过上更好的生活。贫穷是一种追求暴利的心态,贫穷并不简单只是一个财富数字,而是一种稀缺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你越是注意力、自控力稀缺,越是没法想远,只能贪图短期翻盘或享乐;而越是这样,就越深陷劳而无功的苦差事之中,造成进一步的稀缺。

    短期体验好的事情,似乎总是很难达成长期的深远影响;而缺乏深远把控,又反过来让人无法把控未来,焦虑浮躁,空虚没成就感,更紧迫地需要短期刺激。迟钝的人懂得克制第一反应,等待重要的事情浮现。每个领域的高手都懂得忍住自己的第一反应,等待第二反应。

    “开放而专注”九律:

    1、见得人好,经常随喜赞叹。

    2、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并分享。

    3、不随便崇拜谁。一旦崇拜,以他为顶,你的系统就又封闭了。

    4、不再认为自己不喜欢、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傻的。

    5、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释得通”的上帝视角感理论。

    6、对水平没你高的人要宽容,因为你也没有掌握真理。

    7、留出10%~30%的时间,给自己不懂也不太会接触的领域。

    8、站在更高角度,发现和专注于自己的独特之处。

    9、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大问题。


    《把时间当作朋友》

    第0章 困境

    1. 问题 注意力涣散,时间飞逝

    2. 慌乱 又勤奋又懒惰

    3. 解决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

    第1章 醒悟

    1. 孰主孰仆 大脑系统1具有欺骗性

    2. 何谓心智 是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3. 我的案例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第2章 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 大多数人对其自身的满意程度从15岁左右开始持续下降

    2. 交换才是硬道理 用我有的去换我要的

    3. 完美永不存在 因为他们不懂,所以他们不现实;因为他们不现实,所以他们脆弱

    4. 未知永远存在 焦虑会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焦虑的情绪会让人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遇到问题可以先记下来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6. 与时间做朋友 资源正态分布,接受现实

    第3章 管理

    1. 估算时间 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 及时行动 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这原本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事情,但最终患上“拖延症”的人犯了一个简单的认知性错误,即认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对、做好的。

    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而动辄给出非建设性负面评价的人,往往不是正经做事的人,他们和那些正经做事的人身处不一样的世界,这也是生活常态。

    尽管在一般的环境中,时间的运动是匀速的,但实际上,就人的主观感受来说,时间的运动肯定是加速前进的。对“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即20%;而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会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3. 直面困难 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项:“再次来过”和“见好就收”。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也是“庞氏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和“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4. 关注步骤 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更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5. 并行串行 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笔写出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时间切片循环高效大法

    6. 感知时间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7. 记录开销

    8. 制订预算 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

    9. 计划 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10. 列表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要核对

    11. 流程 为常见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一个人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个中细节。有些人做事仔细,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而另一些人,总感觉自己够聪明,却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出错,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尚未养成这个简单的习惯而已。这个简单的习惯,日久天长,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巨大差异。

    12. 预演

    13. 验收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哪怕你领导的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你也都必然要向团队成员指派各种各样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没有设计验收机制,最终的结果肯定会让你非常失望,因为缺少验收机制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工作质量毫不介意,长此以往,团队的执行力将等于零,作为团队领导者的你也必须承担失败的责任。

    第4章 学习

    1. 效率本质 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2. 基本途径 “体验”、“试错”、“观察”、“阅读”

    3. 主要手段 “正确地思考”  远古时代人们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非常狭隘,而一切现实生活经验都能让他们体会“万事必有因果”。当时的人们看到树上的枝叶被风吹动的时候,当然可以理解为风是枝叶飘动的原因,但他们并不了解现代人小学时就能从教科书里学到的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于是他们自然地这样思考“肯定是有什么力量形成了风,可究竟是什么呢?”在没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们会接着认为,“那只能是神力量”,因为“万事必有因果”。

    4. 经验局限 必须认清“经验主义”的局限,人们总是异常痛苦于不被理解,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5. 自学能力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选择性输入”,其具体表征在很多人身上都有体现:他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其实,这个机制算不上缺陷,很多时候,它对我们来说属于“自我保护功能”。然而,对一个挣扎着发展自己心智的人来讲,“选择性输入”就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这个关系曲线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若把学习中时间和进展的关系理解为纯粹的线性关系,那我们最终根本不可能收获满意的进展。

    第5章 思考

    1. 勤于思考 诉诸权威,本质上源自人们对确定的渴求。面对未知,我们希望有人能够清晰解答;面对争议,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一锤定音。可我们总是无法如愿。其实这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然而,没有几人愿意最终面对不确定的答案、不确定的结果

    我们的思维误区中有一个盲点被称为“一厢情愿”,这个东西再加上源自无知、恐惧、懒惰的“迷信权威”,就几乎必然会出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结果。

    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只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非正确属于权威。最后要清楚:准确地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它们俩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2. 思维陷阱 “概念不清”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因为之前在学习基础概念的时候不加重视造成的——没有例外。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因为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乱、未经细分与整理的,所以他们的世界也只能是粗糙、混乱、无法理顺的。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所有的粗暴二分法(false dichotomy)也是拒绝接受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结果,犯这种逻辑错误的人,往往暗自希望自己的二分法能够概括一切情况,却在不知不觉间把不确定的因素排除在外。

    3. 因果关系 “自证预言”环境会“非常智能地”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做出与其行动相应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没仔细想过这件事。这样说来,不管我们用心与否,我们都在对周遭的环境不停地发出相应的信号,而构成环境的人们会接收到这个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反馈——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不管是有针对性的还是无针对性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当然也会不停地接收各种各样的信号——尽管我们可能并非意识清楚地了解这些信号之中的大多数是在回应自己先前发出的信号——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根据它们做出自己的进一步回应……无形之间,我们就在被环境塑造。可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也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

    4. 相关命题 每天有无数的人因为分不清原命题和逆命题而被他人左右。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别,是广告设计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弃的手段——因为它很有效,正如之前的统计数字所表明的,至少对70%的人有效!

    5. 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6. 案例局限 要关注样本量,避免以偏概全

    7. 对立论证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换句话说,用同样的论据证明截然相反的论点。有些结论有对立的论据,有些现象有对立的解释。一旦意识到对立论证的存在,应该“哪一个更合理、更现实就接受哪一个”,而非“哪一个更积极就接受哪一个”,因为后者只是自我欺骗而已。

    8. 张冠李戴 有时候,论点和论据之间尽管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好像还有那么一批人热衷于如此操作,因为他们发现这样张冠李戴、胡搅蛮缠竟然非常奏效。

    9. 辨析感悟 感悟有很大局限性,不等同于道理。与其关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

    10. 克服恐惧 思考训练书籍里总是提到阻碍人们正确思考的诸多障碍,比如我的更好(Mine-is-better)、死要面子(Face-saving)、拒绝改变(Resistance to Change)、顺从多数(Conformity)、简单粗暴的分类(Stereotyping)、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人们总是喜欢用善恶区分一切,但这其实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有意义的区分是“强”与“弱”

    不要以为自己拥有无比的勇气,不要以为自己没有恐惧,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的勇气不能抵御我们的恐惧。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别人的恐惧呢?

    11. 辅助工具 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观点被批评”与“自己被批评”之间的重大差异

    第6章 交流

    1. 学会倾听 人类就是不喜欢不直观的东西,因为不喜欢,也就自然不接受,反过来,对不能接受的东西,也自然越来越不喜欢。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我们还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2. 说与不说 每个人其实都多多少少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又因为这个结论,进而低估他人的评估能力

    3. 交流守则 脱离共生状态的过程非常痛苦。摆脱这种共生状态实际上完全是不得已的,如若可能,每个人都有随时返回共生状态的欲望,因为在那种共生状态下,一切都好像由自己掌控。最无能的状态被理解成为最自由的状态——这是多么可怕、可悲、扭曲的错觉?

    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每个人生来都以无知为起点,而成长之路原本就是求知之路。

    很多时候,所谓的“主流”观点并非因为“正确”才成为“主流”,而是因为它恰好适合(或者迎合)那些不善思考、不愿思考的人的感觉。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看法,基本上都是被灌输的,只不过对他们来说,那些“想当然”的看法早已与他们共生多年,不分你我。

    4. 正确复述 “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5. 勤于反思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只看到部分事实”的情况,而“把部分事实当作所有事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它们也往往是各种冲突的根源。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第7章 应用

    1. 兴趣 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

    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这样的错误毫不知晓。

    2. 方法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3. 痛苦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的痛苦我们已经体悟,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分辨的话,我们当然会认为“自己最痛苦”。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早就被他们忘干净了,或者,他们早已无所谓了,然而,那些美好的事情他们却都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更可能只是幻觉。

    他们不知道,正因为他们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去处理,所以他们对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痛苦,而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因此,背单词的时候,或者更一般地说,在做任何一种必须记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由衷地把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

    4. 比较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5. 运气 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概率是独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绝对不会仅因为我的期望就发生任何变化。从本质上来看,运气不过是与我完全无关的一种现实存在。换句话讲,尽管运气确实存在,但我不能相信运气,或者完整地说,我不能相信运气与我有关。

    那些相信“好运气”存在的人,其实往往是为了逃避尴尬的现状,才寄希望于所谓“奇迹”的出现,以求轻而易举地“咸鱼翻身”;而那些相信“坏运气”存在的人,常常是为了逃避过往的责任。如果一个人面对现有的尴尬,不愿意承担责任,他最方便的做法之一就是去抱怨坏运气。相信我,如果一个人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我,他最终会发现,他今天面临的所有尴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责任。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如果一个人相信好运气,那么他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好或者更差;可是,反过来,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他的生活一定会因此变得更糟。所以,尽管生活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观。

    世间所有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6. 人脉 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但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交换关系”。

    一个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他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力,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辛苦,说出来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却远比多数人想象中来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5年,长则20年”。

    当我们把时间花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那个人和那件事都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7. 自卑 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其实有必要选择性地漠视甚至忽略整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观念——很多时候,那不过是“整个社会的扭曲的感觉”而已。所以,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谁在所有该自卑的时候竟然从不自卑,那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

    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嘲弄者必被嘲弄;忘记自己的优点

    8. 灵感

    9. 鼓励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

    10. 效率 少数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专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看那些几天几夜打麻将的人,那些每天除了吸毒什么都不做的人,那些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玩游戏的人就知道了。不过,这些都是负面的例子。通过前面阐释的那些道理,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人本质上应该是“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人,而不是“控制自己的大脑”的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并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无法感知那种需要通过复杂的劳动才可以获得的心灵上的愉悦。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这足以体现“自知之明”的重要性。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时间分割法

    11. 节奏 从数字上来看,交了年费之后坚持不到2个月(其实只不过是8周而已)的会员占整体会员总量的95%以上——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而那些坚持了2个月的会员,也往往不会每天都去。很多人去健身房交年费,其实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表上写着“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5篇英语作文”之类的内容。这种强度和节奏,对刚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

    12. 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13. 自我证明 自利性偏差;人们普遍并不自知

    现状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如若一个人的心态受到了现状的影响,那么他的行为和决策都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行为与决策的结果形成新的现状,再次影响其后的心态……如果一个人不能运用自己的心智控制这个过程,那么他必然会沦为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一个人的现状越差,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进而做出不现实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这种焦虑情绪的话,他就很可能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愿我能从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敢于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也愿我有智慧分辨这两者间的区别。

    第8章 积累 “怕麻烦”就是一种害死人的坏习惯。

    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和行为。要坚信积累的力量,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选择积累。如果觉得积累已经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变,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七年就是一辈子》

    4. 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

    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 —— 这就是践行。

    讲道理的人很多,践行的人很少很少

    5. 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

    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相对来看太狠了,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你赚钱少,你赚钱慢,你就永远“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7. 我的几段个人经历以及一点总结

    所有的安慰其实都是不起作用的。你心里有什么样的苦,首先可能是说不出来的,其次就算是说出来别人也不见得理解,再次,所有的安慰都是完全没用的。

    你的苦没人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

    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差一点成功了。

    情绪与目标无关,相对于“达成目标”只有行动才是相关事件

    情绪这东西,百无一用,行动才是必须的。

    9. 这些年里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我发现自己做过的所有蠢事,都来自于自欺欺人这个恶习

    该自卑的时候就得自卑。这真是个解脱,因为终于明白,自卑是一种必然的存在。

    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我能够真心为了别人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说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自信

    10. 我当初是怎样错过一辈子的

    读一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一次升级 ,或者起码一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人一年升级50次以上,有的人起码12次,也有的人好几年都不升级,后来干脆就那么对付着用了,却也不觉得自己落后且越来越心安……

    12. 类比及其方法论

    类比是影响思维的,既然它能影响思维,进而就能影响行动,而行动构成我们的生命。

    学会任何一个概念、方法论之后,都要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13. 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白了,一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守型的(Be Good Type),一种是进取型的(Be Better Type)。

    致命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可量化”很重要,因为量化的结果是最好的反馈。成长从来都是需要过程的(常常是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足够的反馈机制去激励。成长可量化了,它就有了足够的动力。

    14. 非议、争论,与鄙视链

    面对非议的时候,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去辩解,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强。

    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争论的目标是为了彻底说服对方;争论是完全无用的,因为其实很难达到效果;讨论才是有意义的——自己的进步才最重要,不是吗?

    争论的冲动常常来于自己的弱小。人微易怒,弱小的个体更容易闹情绪,若是有情绪掺杂,那么言论就越发地不靠谱,不靠谱的言论又掺杂着更多的情绪,恶性循环生生不息。也就是说,争论不仅浪费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它妨碍自己成为一个清醒淡定的人——这可能造成的自我伤害太大了,必须彻底根除。

    事实上,即便你挣扎着脱离了那个局,一样会被莫名其妙的人鄙视,只不过,因为你自己不在那个局里,所以你清醒,所以你知道,那鄙视是那个人的幻觉,跟你完全没关系。时常反省,就会知道鄙视与争论一样,通常是自身弱小才更容易产生的冲动,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15. 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

    两个人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升级,最好先升级的那个能帮助另一个也升级……升级之后,就是另外一个天地,另外一番光景,开心都开心不过来呢,哪儿有功夫鸡毛蒜皮?

    16. 其实我跟外人也很少吵架……

    有规定没问题啊,拿出来给我看看呗……

    先说清楚啊,我一会儿哪怕嗓门大了,也不是针对你个人,是被你们公司气的……

    19. 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销售的终极技巧 我希望这不是技巧。这应该只是一个习惯:把客户真的当作好朋友。

    20. 如何克制自己的“推销”欲望

    其实,知识是很难传播的。可以瞬间传播的,通常只不过是段子、谣言和八卦。系统有效的知识,常常被敬而远之

    有效沟通,真的很难。与其花时间精力推销,还真不如把那时间花在自己身上,默默地成为榜样好了。

    21.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与其控制情绪,不如继续求知,学识才决定人的品行和生活的品质……

    为什么要坚持锻炼呢?答案是: 本金最重要。

    22. 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因果思考,是人类固化在基因里的一种思考模式。所以人们通常难以理解没有因果的事情竟然可能发生。随机就是不讲究因果的,所以,这样的事情需要千百年才能形成学科,需要更久的时间才能刻进人类的基因。所以,即便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依然并不理解随机究竟是什么,在他们的操作系统里,依然运行着这样的方法论:“万物皆有因果”。事实上,宗教之所以长存,依赖的也是这个方法论。因为做了好事所以可以上天堂;因为做了坏事就必须下地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都是完全基于因果的世界观。

    23. 如何回避坏运气

    持续学习

    24. 切换模式:苍蝇与蜜蜂的启示

    无论是谁,若是只有一根筋,总有一天会倒霉。

    25. 调整焦点: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

    开始有足够数量的人看不起某种因新趋势的存在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的时候,基本上总是那个趋势要发力的时间点。于是,我开始动脑思考了。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要调用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论,转换焦点: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如果关注焦点在自己身上,甚至以为“当然应该只放在自己身上”,且同时并没有想到过居然可以把关注焦点放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基本上都是无处落脚的臆想。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绝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过理想,只有臆想,他们长期以来所向往的,其实只不过是毫无意义幻象。

    26. 不能容错的系统肯定是脆弱的

    有了容错机制之后,最重要的收获是:学习范围广了,思考更为深入了。

    27. 为什么一定要自学?

    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远离那些“表现型”选手,无论多费劲也要去找到那些“进取型”选手。远离那些应付了事的人,无论多费劲也要去找到那些“把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做”的人。

    28. 为什么人丑就要多读书?

    Sapiosexual-最被,甚至只被,智商和审美天赋所吸引的人

    29.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很多人懂得向后总结,却不懂得也应该同时不断向前预期,于是他们只有输入与处理这两个部分。当然绝大多数人除了输入之外什么都没有,连处理都没有。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双方都有的收益。

    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31. 什么是更好的知识?

    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33. 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我们永远不要在容易和艰难之间选择,要在错误与正确之间选择 。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很艰难也要做;错误的事情,越容易越不应该做。

    “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脑子里预演至少一次”,渐渐就成了我的习惯。再后来发现这个习惯还真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大多数人好像一辈子永远只靠临场发挥——这并不令人羡慕,因为“临场发挥”的结果常常并不好。

    多花点时间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多花点时间预演一下,多抬高一点点的标准,多做足一点点的功课,就这样,差异应该就一点点地积累形成了。

    34. 关于圣人与榜样

    这世上其实没有圣人,顶多只有强者和弱者。而那些强者并非完美无缺,只是由于有更多弱者存在,才因此显得好像“完美”。所以,若是非要准确地描述的话,这世界根本就没有强者,其实大家都是弱者——只不过弱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或者弱的方面不同而已。

    所有人都有进步的可能,只不过是有没有放弃而已,若不放弃,那最多是进步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逃脱鄙视链,已经是解脱了,明白别人和自己一样只要不放弃也会进步,真的是超脱。

    35. 为什么你最终竟然无法改变自己?

    这世界是动态的,人们却总是不由自主地用静态的方式去思考、理解这个世界

    刚开始用力过猛,就基本上注定会失败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只不过是变化失败之后的“合理化解释”而已……所有人都一样,在失败之后最需要有个合理的解释。最简单、直接、粗暴,最有效的解释莫过于:我没那个基因!我没那个天份!我没那个命罢?

    36. 反向塑造 —— 暗流涌动的势力

    人是很容易被“ 反向塑造 ”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费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赞扬——哪怕你做得并不好。这是关键,你可能做得并不好,但由于你是免费的、公益的,所以人家只能对你客气——这其实是不真实的反应。……如果在你做得并不好的时候,依然得到赞扬,你最终只能被麻痹。而你不可能一辈子回避商业的,一旦开始玩真的,你就傻了,因为真实的世界(商业世界)全然不是你过往经历的样子。你被麻痹得越久,你越难以从瘫痪状态恢复过来。在你做的其实很好的时候,依然被骂,这其实是好事,会让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强

    37. 其实,有一把解决所有麻烦的万能钥匙……

    人生不可能没有任何麻烦。于是,当遇到麻烦的时候,方法论应该很坚定:对已经发生的麻烦,认了;检查一下根源究竟在哪里,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为了将来不再出现同样的麻烦,自己需要改正、改进的是什么?进而,如何才能 “未卜先知” 呢?方法论是:多观察、多研究、多思考别人的失败与麻烦。

    38. 逆境生存指南

    当这样的人走出来的那一瞬间,过往的对错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儿:他们走出来了。

    40. 理财:如何开始

    一个人的自控能力是总量一定的,某些方面的高度自控,会导致在其他方面的失控。

    彼得潘综合症

    现实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和这个社会整体上来看是会越来越好的,可每个个体的状况却不一定。很多人越来越糟,没有人会自动变好,只有行动才会带来变化,期望本身在没有行动支持的情况下只能变成自我欺骗

    42. 理财:自由意志

    未来是不可知的(The Future is unkownable),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毫无办法,正如我们对过去无可奈何一样;未来是不确定的(The Future is uncertain/random),意味着我们对未来有一定的概率可以成功预测。换句话讲,当我们抛出一个硬币,在它落稳之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它究竟是哪一面朝上,但我们确实知道任何一面朝上的概率都是 1/2——这是巨大的差异。

    学识使人坚毅。

    43. 理财:生活目标

    正因为富有,他们的勤奋才更容易达成目标,或者反过来,当他们的勤奋没有直接、快速的回报之时,他们也更不容易着急,而是显得更有耐心——时间久了,耐心就真的有了。事实上,致富失败的人更容易放弃勤奋,而持续勤奋的人最终不可能太穷。很努力依然很穷的人,其实是选择出了问题,而不应该怪罪勤奋本身

    审美实际上是一切生活选择的基础。什么是美?审美教育不够普及,就算有也常常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误以为“美”与“不美”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事实上,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长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会形成个体之间审美能力的巨大差异。最终,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审美意识的开化和审美能力的积累,自始至终都在影响人们的理财过程。一些人认为外观的美更重要,另外一些人认为实用的美更重要。这好像算不上什么严肃的差异,但不妨想象一下两种审美意识的差异会造成怎样的消费行为差异。

    千万不要胡乱从小刻意灌输理财观念,尤其是大多数父母的观念还是错的。要从更本质的地方开始:开启孩子的审美意识,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44. 理财:注重学识

    安全,要靠避险,而不是冒险;要靠小心,而不是勇气。

    47. 理财:认识周期

    真正的趋势常常需要在多个周期(至少2个)之后才能真实展现

    对周期的深入理解,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在我看来,所谓的不屈不挠,所谓的坚持不懈,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对自己身处某个周期的某个位置非常了解,所以才更容易作出的决定。

    48. 理财:性格养成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而所谓的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人分辨好坏主次的思维体系。

    不做没用的事,这也是一种价值观导致的选择——因为无用功是一种浪费,是不好的。不淡定没用,淡定却好处多多——起码不影响心情,也不影响身边的人的心情,不是吗?

    每一次愤怒的背后,都有价值观的操纵,对错、好坏、是非的混淆——最终就这么点事。而这样的观察和思考又进一步使得我没办法乱生气——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都是想不开造成的。平时人们所说的“想不开”,其实无非就是“价值观混乱”。

    49. 理财:别做“险盲”

    很多人看起来一辈子倒霉,可实际上,那所谓的“倒霉”是有来历的。他们对风险的认识是错误的。他们倒霉的原因只有一个:动不动就把自己的全部赌进去。赌注太大,则意味着结果无法承受

    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赌注相对大的时候,智力会急剧下降。为什么高考的时候总有一些人考砸?就是因为赌注(未来一辈子)太大,以致压力太大,进而无法正常发挥。……人真的不能穷,不能没有积蓄,否则真的会在某一瞬间突然变傻。另外,永远不要“All In”。这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空话,真的需要放在心上。

    50. 什么是众创书籍?

    我们必须主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

    我们的操作系统由概念和方法论构成。


    《人人都能用英语》

    预演

    独立事件

    事实上,“我也行”这三个字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最现实最有效的动力。在像习得第二语言这样基本上不需要依赖天赋的领域之中更是如此。

    观念的力量有时如此之大,乃至于某个观念上的一点点改变,就可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在学习这件事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并不一定保证真的能够学好;但是,反过来,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学好,那最终真的就不可能学好。所谓“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就是这样,总是在负面起作用。……“我没天分”、“我就学不好”、“英语太难了”之类的话,甚至这类的念头,其实都是强大的诅咒。它们有着既强大又邪恶的力量。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却竟然可以无中生有。但也不是不能解释清楚:也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 心理有关。相对来看,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尽管有的时候事与愿违。事实上,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只有不断地“用”,才能真正地“学”,因为所有技能的习得,都要靠试错(Trial and Error)。很多人宁愿“学一辈子”,却坚持“一辈子不用”的原因就在于害怕犯错。儿时犯错往往招致惩罚,成年之后,就算没有来自他人的惩罚,还有因为犯错而导致自己自卑和尴尬,所以,很多人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出错的。然而,要知道知识的习得过程离不开试错, 没有试错,就不可能有全面而真实的进步。所以,要知道犯错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做事的时候,出错是必然的,如果正在做事却一点错都没有,那不是做事──那是在做梦。

    因为有记录,所以,将来“偶然”获得答案的时候,知道应该补在哪里。从我和无数学生的实践经验来看,如果之前有所记录,那么将来获得答案是“必然”,如果之前没有记录,很多会“必然”到来的答案,最终连“偶然”都无法形成,因为你过去并未记录,所以当答案来临的时候,你根本就未曾意识到,于是,擦肩而过的就是你。

    所有需要靠积累才能获得的东西都很难,只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积累的重要与意义。

    直到今天,我自己也没做到可以用英语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出口成章,我想我也做不到。我依然是“只能说、只会说自己准备过的话”。然而对于这一点,我已经没有了任何困惑。

    经常有学生问我,一篇文章跟读多少遍才行?我的回答是至少60遍。一篇托福听力录音大约90秒左右,中等熟练程度的话,大约三五分钟连跟读带反复模仿地完成一遍。平均算作5分钟一遍的话,60遍就是5个小时。每天1个小时,周一到周五就可以完事。很多学生听到这样的要求就直接放弃了,这样的人在这件事上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们跟那些在此事上注定失败的人一样“对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对长期收益要求太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荆竺:打开心灵,放飞自我,勇于突破!真心不容易,希望可以一步一步扎实向前走 共勉:smile:

      本文标题:文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cg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