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觉山隐窑一款非常好玩的杯子——「青花婴戏图铃铛杯」。
想必各位还记得,前些日子我们曾写过一篇小文,简单介绍了非常热销的「青花儿乐图鸡心杯」。这款杯子是觉山隐窑以夏葵的儿乐图为摹本,将此名作移植到了鸡心杯上,十六子憨态可掬,深受玩家喜爱。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款「青花婴戏图铃铛杯」与「青花儿乐图鸡心杯」虽然名字相近、主题相似,但在画风上却相去甚远,这主要是缘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朝代主流的绘画风格,会直接影响当时瓷画的风格,器物之间自然有所差异。
众所周知,早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就已经有儿童嬉戏题材的器物,而根据《饮流斋说瓷》所记载:「绘小儿游戏之画亦自明始,谓之耍娃娃。」,景德镇直到明中期才出现,确切地说是正德、嘉靖时期才开始流行,夏葵的儿乐图正是在此时期所绘。
明代文人审美趣向雅致简洁,因此不少名作多为工笔画,有宋代遗风。所以,「青花儿乐图鸡心杯」整体为仿工笔感觉,讲究笔法细腻,人物表情、衣着、玩具每一笔都要交代清晰,而画的难点在于如何表达和欣赏古人的「朴拙」。
婴戏图则不同,我们都知道,儿童题材在清早期非常盛行,无论官民窑烧造量都很大,也留下来不少精品。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无论皇族还是百姓,对多子多福的情结特别崇尚,所以婴戏图相当受欢迎。
有意思的是,清代官窑婴戏图以贵族弟子的游戏场景居多,而明代则以民间活泼清新的场面为主。反映在民窑器物上,则是出现很多寓意升官发财的内容,比如童子穿官服骑马的题材在康熙民间就非常流行,也有童子提灯笼,表示登科,以童子戏鱼,表示有余。
除了题材与儿乐图不同,在构图上也有一些差别。比如觉山隐窑「青花婴戏图铃铛杯」这种通景式构图为康熙时期首创,很有层次感,除了主体的童子,近景花草小石、中景垂柳围栏、远景远山流云共同组成了一副透视感很强、有完整情结的画面,与儿乐图平铺式的构图感觉差别很大。而在童子的造型与儿乐图也有不小的差异,身体与脑袋的比例、发式、服饰等都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所以说,不研究历史的画师不是好画师。而这些好玩的故事,咱们择日再叙。
儿乐婴戏两者,相较并无高下,风格气质不同而已,非要说哪种更好,全凭喜好。所以我们一直觉得:一件瓷器,觉山隐窑只做了一半,只有您欣赏把玩了,才算圆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