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
国内电影院有一部影片悄然上映。上映前后,这里没有影片制作方刻意的过分宣传,它就这样,静静地在影院上线,犹如电影一样,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它委实平淡如水,没人任何主观色彩,也如影片的主人公一样,安静地活着,又静静地离去,但没人敢忽略她们的存在,因为里面蕴含的历史过于沉重。
影片简介: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至少20万中国妇女被迫沦为日军的性奴隶。影片《二十二》记录了中国内地仅剩的22位“慰安妇”幸存者的晚年生活。
01
▼▼▼
-
2012年,导演郭柯拍了一部叫《三十二》的短片,记录了当时幸存的32个中国“慰安妇”的生活。
-
2014年,当郭柯筹备长篇“慰安妇”题材纪录片时,片名改成了《二十二》,短短两年间,10位老人离开了人世。
-
2017年8月14日,影片才得以公映。就在8月12日,黄有良老人(片子其中一位主角,中国幸存慰安妇之一)在海南陵水家中去世,而此时,片中的22位老人只有8位健在了。
这部影片郭柯担任主制作,他用镜头平实地记录了老人们最后的日子,用影像去关怀这个受过重伤的群体。
↑
图:林爱兰老人
02
▼▼▼
五年前,因为话题敏感,受众有限,没人愿意投资开拍。因为经费问题,郭柯发了一条朋友圈,他妈妈看到后,主动提出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用来支持《二十二》。
刚好这条朋友圈被张歆艺看到,立马留言,““怎么了?差多少?不行就跟我说,我有。”
于是,张歆艺二话不说,给郭柯送去了100万,后面也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帮助他顺利完成拍摄。两个交情不深的人,因为一部特别有意义的影片,郭柯得到了资助,历史得以尊重。庆幸,这个世界还有情怀可言,没有人会忘记历史。
↑
图:张歆艺(左),郭柯(右)
郭柯表示,影片票房收益部分、电影后产品销售收益及票房收益,除去还债,将全部捐给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用于对“慰安妇”历史研究及幸存者的资助。
“
“如果五年前郭柯没有来做这件事情,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人为这类人群发声了。说得再简单再接近人情味一点,我们每个人听到这群人都想知道她们过得好不好,她们怎么样了。问得人很多,真正去做去关心去看她们的人其实很少,不是说他们不想去看,也许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原因,可能没有迈出这一步来。郭柯就算不是一个纪录片电影导演,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扛他的摄影机,放在老人面前,不去打扰她们,替大家看一眼,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善良的举动。”
”还有一个细节,在网络发动众筹开拍时,郭柯导演曾经在资助者的邮件中很认真地回复:如果电影能上映,他会在片尾打上所有众筹者的名字。
事实上他真做了这件事。影片结束时,31850个众筹者名字在片尾整整滚动了十分钟。
↑
图:众筹者名单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离场,场中偶尔传来啜泣声。散场时,仍有人留在原地发怔。资助时,是为了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没想到,当影片播出时,我们也得到了尊重。
03
▼▼▼
刚开始拍摄时,郭柯遇到了困难,因为受害者不愿意回忆那些痛苦的过往。但郭柯以陪伴式的相处赢得了老人们的信任。
↑
图:剧组人员陪伴老奶奶散步
↑
图:剧组女性工作人员在陪老人吃饭
老奶奶们来自黑龙江、山西、湖北、广西、海南五省。表面上看, 她们和其他老太太没什么不同,太阳升起,起床吃早餐,吃完靠着墙根和其他老人一起晒太阳聊天,偶有发呆沉默,没人知道她们那时在想些什么。太阳西下,她们又搬凳子回屋。日复一日,这样的日子放在年轻人身上,肯定觉得无聊,但对于老奶奶们而言,她们在用力地过每一天。
背负身心伤痛,有人一辈子都不敢回想过去,有人永远不想开口向他人陈说,好在她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勇敢、努力、乐观、坚强地活着。
韦绍兰老人是促使郭柯开机拍摄的契机。
↑
图:韦绍兰老人
那年她被日军抓走,三个月后,她逃出来了,戴着襁褓里的幼女。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日本人的孩子。丈夫不理解,骂她甚至赶走她。在婆婆的支持下,她把孩子生下来了,给孩子起了名字——罗善学。
↑
图:罗善学
↑
图:韦绍兰老人与他的儿子罗善学
可是因为血统关系,罗善学没进过学堂,从出生就被歧视,被兄弟虐待,至今未娶妻,受尽磨难。苦难的日子并没有压垮母子俩。老人依旧乐观开朗,爱唱歌,时常和年轻人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也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所有人都以为老奶奶会痛恨日本人,当日本留学生把日本军的照片拿出来了,老人不哭不叫不闹,反而微笑着说,原来日本人老了也没胡子。老人说这话时像个孩子。
在片末打出的语录中,一位老人这样说:“希望中日永远和平友好,因为打仗就会有无辜的人牺牲。”
过去了,也放下了,余生就过好日子,好好活着,幸福地活着。
↑
图:镜头下,老人也不全是悲伤,时而透露出真实可爱的一面
04
▼▼▼
慰安妇,是一个沉重的词。
美国南部布鲁克海文有一座“慰安妇”少女雕像。
↑
图:少女雕像
在韩国,公交车上安装“慰安妇”像,雕像是一位身着传统韩服的“少女”,沉静优雅地“坐”在公交车上靠窗的位置,若有所思。在她的肩上,一只象征和平的青鸟翩然欲飞……车子每天经过日本大使馆。
↑
图:公交女像
去年央视频道播出的节目《新闻调查》,里面有一期专题是围绕上海一所叫做「海乃家」的慰安所旧址该不该拆的问题。
「海乃家」位于上海虹口区公平路公平里弄堂,距离外滩仅有2.6公里。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建筑,在二战时曾被日本海军占领,委托经营为慰安所。「海乃家」旁边就是一所学校。
只有少数人知道,上海慰安所旧址的确很多,但海乃家却有着非乎寻常的历史意义:这是专家团队历时20年走访才找到的旧址。要知道,在日本方面一直企图掩盖和美化慰安妇历史的当下,能有一个经营者的照片,海乃家的旧址,再加上周边中国住家的记忆形成的完整证据链,尤为不易,在全国都难找。
当时就着该不该拆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当中不乏一些让人痛心的言论。
有人说,「海乃家」是在一个妓院,算不上是文物,因为文物有一定标准。而且临近学校,对学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
图:无知言论
可笑!可悲!什么时候,慰安妇的问题成为了难以启齿的问题?不仅学生,就连大人也被无知所蒙蔽。
还有新闻报道,昨日一男子在影院观看《二十二》时,竟然笑出了声。在场观众以及工作人员劝告,男子回怂“我笑关你什么事?”说完还将饮料、爆米花等扔向他人。
小拾妹想说,好好活着不好么?为什么非要作?想红的方式很多种,但请被选择最丑陋最招人鄙视的一种好么?真的无法想象,究竟是多么扭曲的变态心理,才会在现场笑出声来。我们不道德绑架强迫观影,但也请你尊重受害者,尊重现场观影人的感受。
好在大多数人的三观还是没毛病的:
-
@和谐年代:这件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我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有中国人带着外国人,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指着那些历史照片高谈阔论。这样的国人,真的很让人心痛!
-
@小数乘风:真不明白这部电影的笑点在哪?请尊重历史,不要蹭热点、博眼球!
-
@恰同学少年:请允许我说,这种人不是傻就是坏,或者又傻又坏!
-
@阿畔:看的时候,我憋着不哭出声来,直发抖,一直把嘴唇咬着;旁边一个姑娘用手挡着脸哭;前面一个大哥不停抬手抹眼泪!心碎!
-
@小许谈天:很久没有在电影院见过这样一幕了:影片结束,全场没有一个人动,大家集体陷入了沉默,直到有工作人员来轻声提醒散场,大家才默默离开……
-
还有网友表示难以置信:一部让人心碎的纪录片, 如何笑得出来?
伤痛需要一部分人忘记,那就是受害者;伤痛更需要一部分人牢记,那就是旁观者。
作为历史的活证人,幸存者不多,她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待她们死去......
我们挖掘历史,不是为了记恨,而是要让人民正视历史,了解过去,还原真相。
05
▼▼▼
这部影片不是商业市场运作的产物,上映当天,影院少得可怜的排片,呵呵,挺讽刺的。经过这两天的发酵,话题终于热起来。
当《二十二》被刷屏的时候,小拾妹的内心是欣喜的,起码说明郭柯成功了,成功地把这段久远的历史重新拉到众人眼前。
“她们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在等待她们死去......”
岁月无情,留下了故事,但留不住人。
我们无所不能,我们又无能为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虽然时间过去了,但伤痛的痕迹无法抹去,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也不应该被遗忘。
END
- 获奖速看 -
上篇推文中,小拾妹和大家分享了苦逼的生活要不要怂着过的话题,各路活跃在一线的宝宝,快来看看自己有没有上榜吧!
8月15日留言获奖的宝宝:
恭喜#七秒钟的记忆#获得《阅拾悦得》送出的#拉芳洗发露#一支!
请于8月17日18:00前移步公众号留下你的收货地址及联系方式,逾期作废哦~
阅读原文:http://weibo.com/6313978538/Fi896dd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