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朋友跟我说现在的工作让她身心疲惫,一定要辞职。结果辞职信上交了半年,才终于在年底离开公司。我问她,辞职为什么?觉得什么比较重要?她说工作太忙,也没了激情。现在最重要的是结婚生孩子。她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会折腾的人,生活过得相当充实,今天爬山,明天游泳,喜欢美食,也爱画画,很多人找她做设计。我本以为离开这个工作后,她会有更多自由空间发挥在兴趣爱好上,经常与她接触,也确实觉得她生活能丰富多彩。结果,又过半年,几天前她说要回原来的公司上班,因为自由工作的收入不稳定,她觉得心慌。她说需要被肯定,需要忙碌填补生活,她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我问她当初辞职的初衷是什么?她说,问题的根源是她自己,如果她不改变自己,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一样,既然如此,还不如回去熟悉的环境中。
“那你的问题根源是什么?”我问。
“不够自律。”
最近,大量关于自律的文章不断从四面八方涌出,这股潮水如同洪流一般,洗刷了很多人的认知。这个标签之所以能够这么广泛被应用,正是因为满足了人们焦虑的心情。由于越来越多事实指向人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大家都开始从自身找问题。你不成功,是因为不够努力,是因为拖延症。这种过度夸大个人主观能动性就好像宗教说的,你天生就是有罪的,需要不断赎罪,你要做好人好事。而自律,就是无数人逃避“无能”的万能钥匙。
如果说自律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迫使自己去做困难事情,那么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例如,现在很流行跑步,大家都知道跑步好,但他们却不会思考这个“好”对自己有什么作用?正如,我那个朋友说的,她认为自己不够自律,但是她无法说出应该在哪里自律?但是她无法说出应该在哪里自律?难道你认为你的人生充满挫败感,通过“自律”两个字就能解决吗?
问题在于,知道太多,却不去思考。你看了大量的公众号文章,社会新闻,娱乐八卦,朋友圈,但是你却不会静下来学习思考。当然,你的眼光只有身边的亲朋好友,只是眼前的生活琐碎,你怎么能够把眼光放到更遥远。所以你麻木迷信别人的经验,认为做到xx就是自律,按照别人的模式套在自己身上。但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四不像,什么都不是。你的种种努力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别人的期待。你没有真正为自己思考过。
比起自律,我更喜欢“习惯”,因为它不单是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很多文章教人如何21天培养一种习惯,如果只是培养行为习惯,大多数人都能坚持,但是21天后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自律也一样。而习惯,不单是坚持,还要一种思维模式。只有在你深思熟虑后,内心完全认同这种行为模式,才能成为习惯。而培养一种习惯,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学习,这种习惯才能成为你的骨肉。
我很推荐读书这个习惯,认为读书才是万金油。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可以开阔眼界,知道原来观察这界还能这样或那样的角度。你不再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起码当人说起自律的时候,你可以提出异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