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修道者如何学佛15 (愿力)

修道者如何学佛15 (愿力)

作者: 贵生艾草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11:48 被阅读20次

    (本长篇中最重要的一篇,讲述愿力的十大利益和愿力修持法)

    一个人要发自己的大愿,这个大愿要归到诸佛菩萨的菩提大愿之海去。任何人发的大愿、别愿,最终的归宿都是菩提大愿之海,诸佛之愿,即是我愿。每一个学佛者要有这样基本的心念。

    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也没有自己的大愿,我就发“四弘誓愿”,每天晚上静坐时,第一步就是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随着不断地深入,如此修持七八年之后,逐渐明白了自己这一生的“生缘”,也懂得了发愿改命、发愿造境、发愿可以“使愿力透入法界”而获得成就的道理,我就发了自己的大愿,是我个人的大愿,是我此生的大愿,也会是我来生“生缘”的种子之愿与愿力种子。

    此大愿已经进入了我的生命,来生也会受到此大愿的影响,这个大愿会形成一种力量,会在生死轮回的流转中,因愿力故,不再堕落;因愿力故,仍然会修行悟道;因愿力,依然会从事弘道的工作。道无所不在,弘道的形式很多,来生,这个愿力依然会引导我。因有大愿故,对于生死,我不再畏惧。我二十年前发的大愿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广大观世音菩萨,南无三世诸佛,历代圣真,弟子法宏、兴南子,愿为往圣继绝学,愿为古真扶道脉,愿为如来承家业,愿为众生护慧命。尽形寿,不退初心。愿三世诸佛,历代圣真,导引弟子,嘱咐弟子,呵护弟子,玉成弟子,接引弟子。”

    这个愿,我通过很多年修持之。在静坐中发愿,观愿,诵愿,在生活中行愿,在生死轮回里相续愿,这就是“愿力修持法”与“愿力成就法”的精要。

    在静坐中发愿,即是静坐时默默诵持自己的发愿文,就像诵读经文咒语一样专笃和虔诚,就能使愿力入心入生命入法界。

    在静坐中观愿,观想自己的愿力得到十方诸佛、历代圣真的赞许和护佑。

    在静坐中诵愿,静坐中发声或默念此大愿,观想整个法界都有自己诵持《兴南子发愿文》的声音,那个声音在十方世界震动,十方世界的众生在应和。这是愿力修持法之一。

    在生活里行愿。我的愿力是围绕中华儒释道文化的发展、维护天下修道者身心性命的安全而发的,我会在生活里按照愿力行事。二十年来,我一直在学习传统文化,也在努力弘扬传统文化。

    自1994年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我一直在民间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编杂志、出版书籍、写博文、画禅画,也曾讲学多年,在社会上公开讲过《道德经》、《阴符经》、《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青华秘文》,这些讲课的讲义的一部分已经公开出版。

    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参同契注译·悟真篇注译》一书,是我十余年前的讲义,而这本书在十年里也多次重印。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我的愿力展开,这就是行愿。这是愿力修持法的重要的一步。发愿而不行愿,就会成为空愿。发愿而行愿,就是修持,就会有成就。

    在生死轮回里相续愿。愿心与愿行相续于生死轮回之海,依愿力故,解脱是迟早的。在生死轮回里,愿力如种子,可以开花结果;愿力如巨轮,可以度脱到彼岸;愿力如火炬,可以照亮暗夜;愿力如指南,可以导引航向;愿力如“定风珠”,可以在航行中保证不被业风和海浪将巨轮打翻;愿力如探测器,能引导航船避免暗礁;愿力如舵手,能正确地把持方向。

    愿是种子,种在八识心田;而愿力会是一种力量,在生命里绵绵密密地运行,绵绵密密地引导,绵绵密密地转化,绵绵密密地成就。

    我在2013年七月十五画罗汉画以来,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画了一百二十幅罗汉图。其实,我这十余年是不画画的,过去也没有认真学画,但从小喜欢人物画。最近画人物画,颇有神来之笔(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在1997年,我在禅观中就知道自己这一生会成为一名书画家,那个“未来的”在书画上的成就,我提前看到了,很久以前就看到了,十六年过去了,我没画画,有时也想提笔画画,感觉手很笨,画不了。我很感慨。今年夏天,突然来了兴致,一画不可收拾,越画越有神,越画越有灵感。

    写这一段的前三天,我在书柜里找旧书,找到了一本我在1997年前读完的书,是著名国画家吴山明的《意笔人物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我翻开此书,看到扉页上我的题词,我就喊妻和一位朋友过来看看,我说:“我找到我今天画画的愿力的根源了。”我说着就把那段题记念了出来:

    “余性喜写意画,更喜写意人物画,志在写仙佛圣贤之宝相真容、仪态气度,以助弘道。余有此志,然习画不易,吴氏山明之画,余素喜之,其风格颇适吾性。1996年元月底,与五弟去杨陵姐家,购于镇书店。法宏。”

    这本书应该是1996年元旦购于陕西省杨陵镇的。现在的杨陵已经是一个市了,西北林业大学就在那里。

    这段题词完全可以看成是我的“习画发愿文”。如今画罗汉像,不过是时节因缘到了,自性里的“画性”自然起用罢了。我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读了很多国画书,那些知识、记忆都复活于心。我早就忘记了还曾经写过这样一段“题记”,但“以国画为仙佛圣真写像”,一直是我心底的一个愿望,现在这个愿望已经成熟了。

    我身边有本《新华字典》,1993年商务印书馆版,我得之1994年,算来跟了我二十年了。这本书上我题写一首自己写的偈子:

    常念众生苦,此心最殊胜。

    弘法利有情,是为最吉祥。

    这是我读了《吉祥经》后有感而发自作的偈子。我体念那些学佛修道人不遇明师而盲修瞎练之苦、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之苦,因此发心写了很多文章,讲述修道之理,呼吁诸君关注身心性命的安全。这也是“愿为众生护慧命”的愿力。

    我在这本《新华字典》里的一张空白页上还写道:

    灵山放昙花,乘愿降我家。

    代出人天师,世供佛菩萨。

    我写这首偈子是希望我家后辈中能有大修行人“乘愿再来”,也愿我家世代有修行人降生。

    我在陈兵教授编辑的《佛教格言》(巴蜀书社1994年版)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了两首偈子:

    为佛做佛子,书卷气犹长。

    发誓成圣人,纵死佛骨香。

    古今大德未足奇,无愧佛门足而已。

    世人言行多愧佛,反视大德世所稀。

    这些偈子都与愿力有关,这都是我二十年前、24岁时题写在阅读过的或者常用的书籍上的偈子,都是我的心愿。二十年来,这些偈子所表达的愿望都没变过。我虽然修学佛道,但“书卷气犹长”。曾国藩说:世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成为圣贤在自己。修道的人,要有成为圣贤的心愿,虽不能至,也要“心向往之”。如果连成为圣贤的心愿都没有,那如何成就佛道修持的终极圣果?

    这些二十年前写的偈子,我早就忘记了,写本文时也从未想到过这些,只不过在今天上午写作查字典时,看到了这些偈子,在查找《佛教格言》时偶然看到了这些偈子。写到这里,立此存照,自身作证,以说明愿力的相续,行愿的相续。

    即便此生达不到这样的愿力境界,没关系,还有来生。不要怕来生,来生和轮回没有什么可怕的,重要的是要在相似相续的生命迁流里时时把握自己,永远追求觉道,修证觉道,直至得大成就。要能做到这样,就必须仰仗大愿力的引导与护持,也要种下大愿的菩提善种。

    这就是发大愿、发正愿、发真愿、发圆满菩提愿之于生死轮回及其救度的重要性。所有的救度,是《坛经》里所云的“自性自度”,而菩提大愿正是自性的“正道起用”。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有偈子谈到菩提心的重要,云: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皆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愿心轮回中,虽能生大果。然不如行心,相续生福德。何时为度尽,无边有情众。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仅思利众生,福即胜供佛,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这段是说,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愿菩提心,一种是行菩提心。其实就是发愿与行愿两者。仅仅是发了菩提大愿,在生死轮回中也会因为愿力而生出大果。但是,只发愿而没有行愿,就不如发了大愿后积极行愿而获得的福德多,发愿而不断行愿,这样,所获之福德是相续的,如同虚空一般无有穷尽。何况立志不退转地修持而受持菩提心呢?

    即便从发了菩提心之后,所有放逸或者睡眠而没有精进于行愿,但这因菩提心而有的福德也是相续的,量同虚空。珍贵的菩提心是众生获得安乐的“因”,而众生获得了安乐,即是菩提心的“果”。有此珍贵菩提心,就能除去人生人世的诸苦而获得甘露,这样的福报,如何能度量?

    仅仅是思维一下利益众生的事情或者动了这样的念头(念头亦是思维),就能获得福报,这样的福报就大于供养诸佛的福报,何况还要依照菩提心而精进修行,精进地利乐众生?这样所获得的福也就是无边无尽的、不可度量的。

    对于自己的愿力,既要精进勇猛地去行愿,又要不生执着心地自在修行。这便是《金刚经》里讲的无相境界或者无相修持,行愿的最高境界是“无相”。姑且名之为“无相行愿法”。《金刚经》里还讲到发菩提心者,一定要“树立正见,不说断灭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的人虽然发了大愿,但由于正见未开,见地错了,愿行也会随着见地之错而出错。所以,我们又提出一个概念叫“正见菩提心”。

    《金刚经》开经缘起就是须菩提问“如何发菩提心”的问题。经云: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这里讲到菩萨发菩提心的第一要义是要发度十二类众生到涅槃的大愿大心。但对此大愿大心毫不执着。这是无相境界。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发菩提心的第一要义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要点。《华严经·贤首品》云:“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无住无相的道理也是《坛经》一贯提示的。离相发菩提心,无住发菩提心,这样讲,不是“巧立名目”,而是概括要点。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还是离相无相发菩提心的教诲。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就是“正见菩提心”。发菩提心而一定要树立正见,不说断灭相。何为断灭?断灭也即“断灭论”、“断见”,是“五边见”之一,是外道见地,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灵魂,没有轮回,没有来生。

    佛法是反对断见的,也反对认为有个不变的“神我”的“常见”。生命是相似相续的流动,非断非常。(《胜鬘经》云:“边见者,凡夫于五受阴我见,妄想计着,生二见,是名边见,所谓常见、断见。”)

    对于一个能正确地发菩提心的人,发心之后,余下的就是行愿了。如何行愿?要“修一切善法”。这是行愿的基础。“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菩提心、行愿,目的是证得菩提道果,也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发菩提心的道理,暂时讲到这里。历代高僧大德无一不是发菩提心、修证、行愿而“信愿行”三位一体而得成就者。

    发菩提心的好处有十,下面引用经典而恳恳缕述之。

    第一,成就觉道。古人说:人心一旦发菩提心,就是因地菩萨,就能得到诸佛护佑。甚至如《华严经》所云:“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道。”道心即是菩提心。在早期的佛经翻译里,讲“菩提”翻译为“道”。真发道心,一定能够成就正觉。

    第二,能生功德。佛经认为:一个人一旦真心发了菩提心,一定立即会有功德生出。这对一个修行人非常重要,发心也能生功德,绝非虚妄。《华严经》云:“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发菩提心者,不仅能得功德还能开智生慧。

    《华严经》有云:“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这是从法身理体上讲的,真发菩提心,此心此念可透入法界,而使修行人得大自在,与佛性相平等。《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

    第三,堪受供养。一个真心发菩提心的人,因为他的伟大发心而应该受到人天供养,以利于他修行和行愿、行道。《大智度论》云:“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瑜伽师地论》云:“初发菩提心已,即是众生尊重福田,一切众生皆应供养。”

    第四,能除业障。一个真心发大菩提心的人,其业障也会因为他伟大的发心而得到净化、转化,历劫的冤亲债主不仅不会来追债,还会护佑他成道。《优婆塞戒经·发菩提心品》云:“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这对于学佛修道者极其关键,因为,转化业障是修行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减少魔障的必要条件。

    第五,摄受诸福。一个真诚发菩提心的人,就能摄受一些福报。如《瑜伽师地论》云:“初发菩提心摄受无恼害福。”这样的修道者不为鬼神、灾害等恼害。因发菩提心而有功德而有智慧而有供养,都是福德的体现。《发菩提心经论》云:“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

    愿力大于忍力、慧力、福力、业力,愿力是成就道果的根本动力,忍性由此培养,难行能行,难得能得,难证能证;慧力由此生发,三身四智,同圆种智;福力由此培养,由此起用,则有福力故,能破违缘魔障;业力由此转化,有愿力故,心识可净化,怨业可谅解。愿力之力,大矣哉。

    第六,永作道根。发菩提心的大愿会成为种子在生命里生生世世起用。

    《发菩提心经论》云:“若人发菩提心,以有所得故,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慈悲喜舍。”慈悲喜舍也叫“四无量心”,是菩萨之心。发菩提心者,生生世世会有慈悲喜舍的根性。《华严经》说:“于一切善根生菩提种子想”。这里有两重意思。对自己已有的、已生的善根,要看成是菩提种子,种下去,未来生可用;其二,对于现在所拥有的善根,要看成是多生的菩提种子的起用。

    第七,实修佛法。佛法的修持,一定要先发愿,发菩提心,才会有动力,有忍性,有长远心、坚固心、出离心而求道修道。《华严经》云:“欲学如来一切智道,先当安住菩提之心,然后修行一切佛法。”注意这里的“先后”,即是次第。前面说过,慧能来到五祖弘忍处求法,“不求余物,唯求作佛”。这即是发菩提心,最后慧能大师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第八,不落魔障。发菩提心者,修行中不落魔障。若遇见魔障,也会自然化解,会有明师点化、道友帮助、神明护佑、诸佛眷顾。如果不发菩提心,由于愿力不能透入法界,很难得到护佑,故而在修炼中遭遇魔障,时有入魔的危险。

    《华严经》云:“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没有菩提心而修持道法,很容易落入魔障。很多修炼的人出偏,除了不明理、不修心、未培德、未得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发心不够,慈悲心、利他心、济世心不够。

    九、报诸佛恩。发菩提心而救度众生、或者实修了道,这本身是报佛恩的一种伟大行为。《楞严经》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发愿成就道果,成为如来,救度如恒河沙数一般多的众生,这样的发心本身就是报佛恩。

    第十,成就佛果。发菩提心的最终结局和目的是成就如来功德智慧,成就佛果。这是所有学佛修道者的终极目标。没有菩提心,就没有这个道果,菩提心是道果的“因地含诸种”的种子。《华严经》云:“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现在又回到“普贤菩萨行愿品”了。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一切如来成就的根蒂。

    以上十大“发菩提心”的功德,是我修学佛法的总结,也是前面讲的“诵经与思维经义”的结晶。这十大好处不是佛经里现成的结论,而是我读经、修学总结出来的。这样说,旨在进一步说明思维经义的重要性。这些结论都有佛经的论据。关于发菩提心的伟大利益,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的开篇之《菩提心利益品》做了最好的总结,如下:

    暇满人身极难得,即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犹于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当。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於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系于轮回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得名诸佛善逝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我以上所讲的发菩提心的十大利益也涵盖于中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了人身,听了佛法,就应该发菩提心而精进于道,则生死何能碍于解脱?修解脱道,就在此生死轮回中;就在此生死轮回里坚持菩提大愿,愿行相续,直至解脱。

    开始修行,在于发菩提心,最初的即是最终的。本文的缘起即是发心,而本文的终结也是发心,首尾圆照(微信公众号:陈全林)。

    (连载,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修道者如何学佛15 (愿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hb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