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吃饭不留碗底

吃饭不留碗底

作者: 少吃二两肉 | 来源:发表于2022-08-03 12:14 被阅读0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五岁的时候,父亲教我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绅的这首《悯农》。

    小时候读《悯农》,并不很理解诗中的深刻涵义,只会跟着牙牙学语。

    六七岁的时候,关于节约粮食的记忆,就是父亲在饭桌上定下的各种规矩。比如,吃饭不能掉米粒,吃饭不能留碗底,饭吃多少打多少。

    甚至会一直看见年老的长辈们,会把小孩子没吃完的饭,倒在自己碗里继续吃。

    家里的长辈,看见小孩子饭没吃干净,也总会唠叨几句:“现在的小孩子没有种过米,下过地,都不知道这一碗吃到嘴里的饭需要多辛苦才能有”。

    家里还有一条规矩就是,家里的长辈们从来不允许我们把吃剩的饭菜直接倒掉,而是小心翼翼地把剩饭剩菜装起来挂在门边,家里有养牲畜的人路过看见了就会把剩饭剩菜提走。

    他们说人吃不完的饭菜,还可以养其他东西,这样才不会浪费。

    在闽南人的记忆里,种水稻是我的父辈们赖以生存的劳动技能。

    节约,不浪费粮食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秉着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我的父母亲至今都在亲力亲为地种着水稻。为着我们小孩子一句话说“家里自己种的米比外面卖的香”,母亲便从之前的一亩水稻田,种到现在的三亩。

    长大后,一到立春、立夏这两个节气,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父母为了种水稻、收水稻在田里忙前忙后的情景,也会心疼父母亲为此将皮肤晒得黝黑,还有手里的茧越来越粗糙。

    种水稻的过程复杂却充满乐趣。

    大人们先把水稻种子放在桶里闷芽,这大概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加水,有时候一天要看好几次,直到放在袋子里的种子吐出细细的白芽。

    接下来犁地与灌田,这要找人赶着牛把结实的田犁的松松软软的,再把发芽的水稻种子撒到犁好的水田里让它长大。撒下种子后,大人们需要天天去看水、灌田、守水、还要定期去看看水稻生长情况、根据节气和生长情况定时喷洒农药。

    小时候我们总喜欢跟在父母屁股后面,去田里摸小鱼抓螃蟹,坐在田埂上,看着父母弓着腰劳作。

    立夏四五月,看着水稻苗慢慢长成了秧,我们跟着父母拔秧、抛秧、插秧、一脚踩在软泥里动弹不得。

    总是一身泥,大人们也顾不得身上的脏,只想快快把活干完好回家。

    割水稻,是丰收的时刻,也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终于可以帮上忙了,一群群小孩子抱着水稻奔跑在田里,来回的给大人们递着水稻,大人们用力的踩着人力收割机,几天才能收完几亩稻子。

    晒水稻,农民总要祈祷收水稻的时候遇见好天气,闽南夏季雨水多,一场猝不及防的雨,浇湿了快晒干的稻子,这种稻子容易发芽长霉就卖不了好价钱。

    稻谷晒干后还要趁着风大时筛筛水稻须,再挑到碾米厂碾米,米糠总是留着喂牲畜。

    打理水稻田,收割完水稻就要开始整理稻田了,好准备下一年的种稻事宜,在地里收拾水稻梗,或卖、或者烧成草木灰洒在田里当肥料。

    我想水稻是我一辈子的记忆,一粒米从种子开始就度过了不同寻常的一生,从壳到芯每一步都付出了劳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朗上口的两句诗一直萦绕在耳旁,从来不曾离去。

    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涵义。想着父母种水稻的辛劳,我总是把每一碗普普通通的米饭吃完。

    对于倡导的节约粮食,助推光盘行动的活动,我觉得应该从身边做起。

    长大后,懂得了勤俭节约的深层次的含义,了解到越来越多关于粮食的情况,看到其他国家缺乏粮食的新闻,我心里不禁一紧。

    我们从家里的饭桌做起,从光盘开始,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共同促进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形成,我想这就是我镌刻在身体里的家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饭不留碗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is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