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性▪学习
逸豫必定亡身——从淮南王刘长看汉初同姓王的生存状态

逸豫必定亡身——从淮南王刘长看汉初同姓王的生存状态

作者: 鲁愚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1-12 21:48 被阅读5次

    刘邦共生了八个儿子,其中吕后只生下了嫡子惠帝刘盈,其他皆庶出,其子母大多出身微贱,在取得天下后,刘邦撕开了初进关时“妇女无所幸,财宝无所取”的“暖男”面具,也没有隋文帝和独孤后“誓无异生之子”的坚贞不渝。八个儿子中,刘恒和淮南厉王刘长的出身颇为类似,文帝生母薄姬和刘长生母赵姬分别是魏王豹和赵王张耳的宠妃。刘长就是我们今天的男主。

    汉高祖刘邦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汉七年,高祖从平城经过赵国的都城,娶了鲁元公主的赵王张敖毕恭毕敬地服侍高祖,刘邦不知何故,或许是故意找借口铲除异姓王,所以百般挑刺,态度很不友好,此举果然激怒了赵国的丞相贯高,赵午等人,他们密谋杀掉刘邦给张敖出气,张敖坚决反对。第二年,刘邦又来了,去年的种种不愉快让张敖十分愧疚,为了使老丈人开心,把他父亲生前的宠姬赵姬献给了他,之后赵姬便有了身孕。贯高等人贼心不死,又准备伺机动手了,刘邦凭借自己的未卜先知再次逃过一劫。汉九年贯高的仇家把他谋逆的事情汇报给了刘邦,于是下令把张敖全家抓了起来,那位怀有龙种的赵姬也在被捕名单之中,她向狱吏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希望他禀报给刘邦,刘邦当时对赵王非常怨恨所以没有理会她的申诉,赵姬的弟弟也请求辟阳侯向吕后做刘邦的思想工作,吕后非常嫉妒当然不肯帮忙,辟阳侯也就没有强求了,赵姬万念俱灰,在狱中生下了刘长便自杀了,刘邦闻讯也有些后悔当初的做法,于是让吕后抚养刘长,把赵姬安葬在她的家乡。

    淮南王刘长影视形象

    刘长不到三岁就被封为淮南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知道了自己母亲的遭遇,对辟阳侯在此事中的“不作为”怀恨在心,只是当时辟阳侯位居丞相,而且他和吕后之间的关系讳莫如深,加之吕后当政时公然违背刘邦和诸臣“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大封吕氏为王,他只好把这份怨恨埋在心里。

    直到代王刘恒继位,刘长终于感到扬眉吐气了,开始试探这位自认为和他关系最亲密的皇兄,日益骄横,文帝初继位,皇位并不牢固,所以非常宽宏大量。文帝三年入朝,和皇帝坐同一辆车打猎,称文帝为“大哥”。和秦武王、项羽一样,刘长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借着入朝述职的机会袖子里藏着大铁椎求见辟阳侯,辟阳侯出门见他,刘长趁机椎晕了辟阳侯,并且命令随行的武士割断了辟阳侯的喉咙。大仇得报,刘长如释重负,便袒露上身去皇宫里向文帝请罪说:“我母亲不应该被牵扯进赵王张敖谋反案中,当时辟阳侯完全可以向吕后求情,可他并没有尽力,这是第一条罪过,赵王刘如意母子也没有罪过,吕后残酷地杀害了他们,辟阳侯也不劝谏,这是第二条罪过,吕后大封她们吕家人做诸侯王,公然违背高祖的教诲,几乎颠覆了我们刘家的江山,辟阳侯依然无动于衷,这是第三条罪过。所以我今天替天下人杀掉奸臣辟阳侯也为了给母亲报仇,还请您治我的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文帝再一次宽恕了他。在当时,擅杀朝廷命官,无异于谋反,这样都没事,刘长就更加无所顾忌了,当时的王公大臣,包括皇室内眷都忌惮刘长三分。

    逸豫必定亡身——从淮南王刘长看汉初同姓王的生存状态

    俗语说“上帝让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在一系列的试探后他发现自己无论做什么,“大哥”都不会加罪于他,索性用起了天子的仪仗,自己发号施令,公然对抗汉政府。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命令自己的属下七十人于棘蒲侯柴武太子柴奇策划用四十辆货车在谷口县谋反;并派使者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来到京城长安。这下群臣物议汹汹,纷纷要求把这位骄纵不法的淮南王明正典刑,文帝依然宽容,不忍心治他的罪,但经不过这么多人的一再劝谏,于是下令废掉他的王位,贬为庶人,并把他迁居到四川的穷乡僻壤处,用皇帝自己的话说就是让他吃点苦,收敛一些。可是刘长一向跋扈惯了哪里受得了这么大的心理落差?想不通,便在路上绝食而死。听到这个消息,汉文帝极其伤心,杀掉了点头劝谏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以列侯的丧葬规格安葬了刘长,朝廷给他的谥号是“厉”《逸周书·谥法解》中厉的解释是“杀戮无辜曰厉”。自此,刘长结束了他骄傲、荒唐且年轻的生命。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在“大哥”的一再“包庇”下,刘长报了他所认为的“杀母之仇”,然后一步步走向毁灭,最终因为谋反自杀。让人不禁想起了《左传》里的《郑伯克段于鄢》里的桥段,郑庄公为了对付自己骄横跋扈的弟弟共叔段,一再忍让,他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共叔段举兵反叛,庄公的忍耐到了极限,同时也名正言顺地一举消灭之。在刘长的故事中汉文帝明显要比郑庄公高明得多,他一再忍让,换来刘长的得寸进尺,最后在群臣再三劝谏下貌似迫于无奈而对刘长略施小惩,在刘长自杀后又杀掉了当初带头劝谏惩治淮南王的丞相、御史大夫等人,巧妙的洗刷了自己“杀弟”的恶名,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仁君”的良好形象,与其说刘长死于舆论还不如说他死于汉文帝的“放纵”也就是所谓的“宽容”。

    鲁哀公曾评价自己说“寡人生深宫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知惧”《逸周书·谥法解》对“哀”的解释是“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可见不知忧惧的人生算不得成功,这话用在汉同姓王这个群体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汉初的同姓王,大多疆域广大,财权、司法、用人权无不包揽,甚至诸王国各自纪年,俨然一个个独立王国,景帝时的“七国之乱”联军数十万,天下震动,诸王的实力可见一斑。到武帝时推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推恩令”王国的各项大权被逐步收回,诸王只能享受封国里的衣食租税,“忧惧”多了那么一点点,对中央政府的威胁解除了,家庭丑闻却开始越来越多。燕王刘定国、淄川王刘终古、梁王刘立和父妾、姑女等通奸,乱伦无所不用其极。史书字字俱在。当法官审讯梁王刘立时,刘立回答说:“立少失父母,深处深宫,独于宦者妇妾居,渐渍小国风俗,加以性质下愚,辅相亦不以仁义相辅,遂至陷于大戮。”虽然是自己的开脱之辞但却道出了存在于诸侯王之间的祸乱根源。

    汉武帝

    究其原因,是由于汉初诸同姓王分封太早,刘长三岁被封为淮南王,刘恒八岁就藩于代,燕王刘建受封时比刘长年龄还小,其他人可想而知。到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大封诸王子嗣,很多人的就藩年龄和以前相差无几。他们大多数人自幼远离父母,生长环境优越,师友有很少有人耐心劝导,在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时就可以为所欲为,长大后可想而知,刘长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历史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那个意味深长的古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逸豫必定亡身——从淮南王刘长看汉初同姓王的生存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jh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