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是我朋友的同事,五年前退休,平素性格内向,为人忠诚,文采很高,多年来一直在政府部门做文秘工作,受到单位同事以及领到的肯定。可是就是最近3年来,莫名其妙感到心烦意乱,一提到写东西、与人交流就感到脑子混乱、头晕、难受,曾多家医院就诊,服药断断续续,效果不是很明显,今日在老伴的陪同下来找我。
一进门,他就告诉我说,他只能和我交流3到5分钟的时间,否则就会头晕、难受。我说“好的,这五分钟之内以你讲话为主,必要的时候我再问你”。他直奔主题,说找我想让我帮他解决3个问题:一是不能和人说话,时间长了就会头晕;二是不能听到有任何动静,否则心理麻烦;三是不能看手机、不能接电话、不能写字,否则也会头晕,并常常为此困扰着,导致目前睡眠不好,饮食也减少。
短短几分钟总结到位,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很像领导开会讲话的发言稿,“第一、第二、第三,然后总结”。(效果呢?)“你之前都在哪儿看过,是怎么处理的啊”?接着讲了他这3年之间的就诊过程。走遍了好几家医院,医生建议药物治疗,但又担心药物的副反应……他来找你肯定是相信医生的,但又不敢相信你能帮助他,他和药物的关系似乎也体现了和医生的关系,所有的药物都试过,基本上没有效果,看了好几个医生,效果也不明显。这可能呈现出来的就是老杨的看病模式,来自于他多年的生活方式和脾气性格。了解到这些,我对他说,你的问题很特殊,你和别人不一样,100个抑郁病人和100个抑郁病人完全不一样,你怎么看你的问题?
说好的5分钟的交流时间,他一口气说了20多分钟,我几乎插不上嘴。了解到他的情况后,在固定时间内接受心理治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权衡利弊选择药物结合行为干预。通过商量确定一个他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行为指导,老两口同意后离开了诊室。
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帮病人什么,我一会半会也说不清楚,它不能帮病人什么,这点儿我还是有界限的。至少让我看到老爷子目前的退休生活方式需要调整,老两口当前的交流模式出现了问题。老伴的话滔滔不绝,老爷子根本插不上嘴,不说话吧,又想和人家去说,和人家说吧,又说不过老伴,因而出现了每次只要两个人一开口,就是争吵。“两个人一天之内说的话总共是有数的,老伴的话多了,老爷子的话自然就少了,没有办法接近其心理距离,也可以解决其空间距离”
于是商量指定老两口谈判的次数和每次谈判的时间。争吵来自于被动,把争吵变为主动,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从老两口脸上反馈的笑容,似乎都有所反思。所有问题的改变要落在行动上,一切心理问题解决靠直面,一切心理问题来自于逃避!精神科医生用些心理学的方法,有时也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越发觉得李老师的课好实用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