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沁蓝
最近看的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的一本书《心理营养》,收获很多。
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和绽放。
本书分为两个篇章,上篇是基本理念,强调五大心理营养,即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要让孩子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中,孩子最重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对孩子给予肯定赞美认同;让孩子能够自我学习认知,并成为孩子的模范。
书中根据天生禀赋把孩子分为四类:
乐天型的孩子,大多兴趣广泛、乐观活泼、喜欢交谈、温暖热情,懂得享受人生,富有同情心,善于交朋友;但可能容易冲动浮躁、肤浅脆弱、容易懊悔和半途而废。
忧郁型的孩子,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者,常常深思熟虑,细腻而敏锐,忠诚可靠,富有天分;但有时爱钻牛角尖、犹豫不决和悲观被动,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激进型的孩子,意志坚决、精力充沛、注重行动、追求成就,勇敢而果断,自律性极强,能够坚持到底;但一般暴躁易怒,缺乏同情心,容易自大自满、过于固执。
冷静型的孩子,常常慢条斯理、小心谨慎、温和稳定、容易相处、随遇而安、为人宽容;但容易懒散、节奏感很慢,不爱表现,有时甚至有些冷漠。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呢?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天生气质,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发挥孩子的优点,补足短板。
林老师教我们:
对乐天型的孩子,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打温情牌,让他有自己的计划,加强责任感。
对忧郁型的孩子,我们可以加强心理给养,多教教情绪管理,让他能够做好人际交往。
对激进型的孩子,我们可能会需要教导他建立良好的道德观,激发他的同情心,并且放弃对这个孩子的控制欲。
对冷静型的孩子,我们需要接纳他的慢节奏,多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心理营养得到充分的补给,那么他们自然能够在自己的人生中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书中,林老师强调了生命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和安全感。
这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阳光,水和空气一样,孩子也需要这五朵金花,才能够开出自己的美丽。
在本书本下篇章中,林老师例举了无数咨询案例中一些常见的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破解之法。
一是关于安全感问题。
很多咨询者都反馈孩子没有安全感的问题,常常不能够接受和父母的分离。
那孩子的这些要求,都应该被满足吗?
林老师的回答是:孩子的安全感越足,就越可以接受父母的离开。
所以,我们不应该觉得是孩子太黏人,而应该反思作为一名父母,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比如拥抱、陪伴;或者当父母不在的时候,是否能够找一些温暖的安慰品如毛绒洋娃娃,让孩子柔弱的内心得到安慰,让离开被孩子自然而然接受。
要鼓励孩子的表达,因为父母离开孩子哭闹,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孩子需要获得温暖和安全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需求会慢慢变淡。
但是,父母最好不要偷偷溜走,这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觉得父母可能随时会消失。
实际上一个温暖平和的妈妈只要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二是关于情绪管理问题。
小孩子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脾气,甚至喜欢乱发脾气,这是很多咨询者共同的困惑。
首先,情绪本身并没有错,只是表达情绪的方法是否恰当。
孩子的情绪很多,在他们的年龄可能还不具备分辨和处理的能力。
所以,要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我们也要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给予肯定、认同和赞美,尤其是要做好榜样。
不要去伤害孩子的自尊,不要让孩子在公共场合觉得羞耻,父母自己也不要太过焦虑。
在语言上不要经常讲“你很懒”,“你很笨”,“你真差劲”。
作为父母,我们要允许孩子的失败,并且认同和接纳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情绪。
孩子乱发脾气一定是有原因的,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孩子越是焦虑,我们越需要淡定。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来,妈妈抱抱”、“到妈妈怀里哭一下”这样温暖的话,让情绪首先稳定下来。
如果孩子持续生气的话,我们还可以说“等你脾气好了,我再来抱你”。
作为父母,应该找到负面情绪的来源,然后对症下药,教导孩子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说,也许是缺少了父亲的陪伴,对爸爸的大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感到失落;或者说在幼儿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知道如何融入集体。
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可以安慰孩子,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以后如何面对挫折,而不要回避挫折。
如果孩子犯了很大的错,我们需要用认真和严肃的态度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要如何改正。
在帮助孩子处理情绪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是一味的纵容,而是让孩子明白有情绪这个很正常,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应对。
我们可以认可他的情绪,比如说“我知道你很委屈”、“我知道你很伤心”,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该怎么做吧,如果你能自己处理好也可以,如果你处理不好需要帮忙,那你再来找妈妈,我可以教你怎么做。
我们无条件接纳的不是孩子不好的行为,而是要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他的情绪。
我们要让孩子有安全感,信任父母,愿意和父母真正充分的交流。
三是性格难题。
孩子的性格一般可以分为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孩子可能大胆一些,甚至非常调皮,内向的孩子通常比较谨慎小心。
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都是一种先天的气质。只要他没有带来不良的后果,比如说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作为父母就不需要过度干预。
不管孩子是偏内向或外向,我们不能够只看到其中不好的一面,任何性格都不是只有坏处。
有些孩子天生就好动大胆、耐心不够,这些我们只需要关注,但不用着急去矫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和节奏去探索,这样就足够了,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会往成熟的方向发展。
对于比较内向的孩子,可能也是因为到了陌生或者感觉不够安全的环境,他会需要一段时间去观察,等熟悉以后才会逐渐放开。只要他能够表现活泼,就说明他有这个能力,而没有所谓的不正常。
我们要学习用接纳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才能够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才能够在自己的性格上去探索学习和进步。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一些标签,比如胆小退缩、熊孩子等。
其实,父母不必要太过焦虑,怕孩子吃亏,或者怕孩子闯祸。我们需要放弃这种攀比的心态,别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最起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他们有说不的权利。
四是行为偏差问题。
其实一般孩子都想得到父母的疼爱与表扬,如果父母批评,他们为什么不改正呢?
情绪问题的原因居多。
而情绪问题可能来自于三个关系的质量: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以及夫妻关系。
纠正行为偏差的关键不在于怎么样去惩罚孩子,让孩子听话,关键是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更多的就来自于这三个关系。
因为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的鼓励,一般是因为某一方面情感的缺失需要得到补偿,才会在行为上有所偏差。
可能是想通过自己古怪的行为方式来吸引别人,尤其是父母的注意,有时候他们也在试探父母的边界在哪里,规则界限在哪里。
我们更多的可以使用行为改变法,那就是鼓励他们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比如说告诉孩子:如果你吃完饭,碗是干干净净的,爸爸妈妈会特别高兴,因为你珍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但这样方法只能够用到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使用频率过高的话,也会失效。
更为关键、基本的做法是多给孩子关注和重视,而不是一种权力之间的斗争。
不是你要我就偏不给,你不要我就偏给,而是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很重视他。
如果孩子习惯性地使用暴力,是因为曾经有人向他示范过这样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要避免这种方式示范,并且尽可能的矫正。
当孩子哭闹不止,要一个不该要东西的时候,我们坚决不能够一哭就是答应,但我们应该耐心的安抚孩子的情绪,也许可以说:你现在这样哭,我也没办法照顾你,但是我可以看着你,等你安静下来,我再来听你说。
孩子是天生精力过剩的,如果平常没有玩够,他不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安静下来或者上床睡觉。所以玩够对孩子很重要,我们要提供机会,让他的身体有足够的机会能去释放多余的能量。
孩子和小朋友分享东西时候,也许孩子会不乐意,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去勉强他,而是让他知道分享也可以带来快乐,只有真正当他分享并且获得快乐的时候,这才是一种正确的引导。与其勉强,不如不分享。
当孩子有攻击行为的时候,我们都必须先制止攻击行为,并且让孩子知道攻击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表达方式,父母非常的不喜欢。
五是社会交际问题。
孩子三岁以后上幼儿园,逐渐和父母分离,就要开始学习大量的社交。
学校和家里面完全不一样,孩子从家中的掌上明珠,到学校中的普通一员,他必须学会适应,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这个和性格并没有关系。外向的孩子可能相对来说更敢于尝试,承受能力也比较强,内向的孩子也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可能会先观察。
一般孩子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但如果在家里孩子非常活泼,但长时间在学校都不敢说话,或者一直以来就非常的内向,那么我们还是要去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情况。
比如可以问一下,他最近和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事情发生吗,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玩,或者有没有好朋友之类的。
观察孩子的表情和感受,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让孩子学会并且乐于和家人分享。
和任何生物一样,人本身具备有提供生命力足够的能量。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太多,那么孩子就不能够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交际。
在孩子社交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挫折,比如遇到比较凶的老师和挑衅的同伴,那么我们首先要想办法弄清楚是什么问题,是个案还是对所有人都这样。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么我们需要跟这个老师或者同学进行深入的沟通,看看问题在哪里,帮助孩子进行改善,而不是一味的逃避,因为在社会中总会遇到各种类型的人。
但是我们要告诉他,别人凶,这不是孩子你的问题,也许是老师和同学自己脾气不好,不是所有人都像妈妈一样对你那么温柔。
我们要教会孩子,很多都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需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接触各类人,学习各种舒服和不舒服。
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妈妈们不用那么计较,因为孩子只有和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相处中才能最大程度地进行学习和成长。
孩子之间是没有利益的,他们最重视的是关系。
人际交往是不需要去教的,一个人本身有安全感、自信,他自然有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的心里建设越完整、越健康,就越容易与人联结,交到好朋友。
六是夫妻关系问题。
良好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夫妻相处的过程中,要相互尊重,让彼此在婚姻中都可以做好自己。
有意见分歧这很正常,尊重对方应该排在首位,给对方不同意自己的权利。
有时候也会有妥协,这是因为爱。因为会相互滋养对方,会照顾体贴关心对方,愿意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期望什么,用行动去满足对方。
当然,还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法宝,等待着你去书中仔细领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