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武神关羽,原来只是神话,论人设到底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武神关羽,原来只是神话,论人设到底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作者: 叶婉茹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21:27 被阅读0次

    文 / 叶婉茹

    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其中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就是关羽。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一位勇猛无比的武将,铁骨铮铮的好汉,连曹操都对其敬畏三分。

    可实际上,要论作战谁最凶猛,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战斗力最强的人并非关羽,而是吕布。可为何关羽才是人们心中武神的代表呢?

    关羽

    再者,比起中国古代历史上其他名声显赫的武将,关羽的功绩并没有那么显著,他的结局也不算完美。比如大名鼎鼎的韩信,曾布下背水阵,击败项羽,助刘邦一臂之力,帮助他一统疆土,建立西汉。相比之下,关羽明显没有这样举足轻重的业绩,可为何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呢?

    要回答这一疑惑,我们还得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由来说起。日本知名学者渡边义浩在他所著的《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关羽:神化的(三国志)英雄》

    渡边义浩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专长是中国古代史,他对三国这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本书中,他根据史实,以关羽为线索,透过这个人物的解读和剖析,从而演化出武将关羽到英雄的整个过程。

    说到底,“武神”关羽是小说情节构造的艺术所需,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其的人设,同时他也是人们心中对于“忠义”的美好向往。

    那么关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让人们对其有了艺术加工的想法呢?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从陈寿的《三国志》开始说起。

    一、”关羽”的前身

    《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来源于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这部史书中,陈寿对于关羽此人的论述评价,只有区区953个字,相比《诸葛亮传》的4310个字,可谓言之甚少。

    关羽

    这么看来,原来在史实中关羽根本就没有受到重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陈寿是西晋的史学家。西晋这个朝代,是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而建立的。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这部史书,其实记录的是过去才发生不久的事情。因此,在这部史书中,陈寿作为西晋的臣子,是把曹魏作为正统论的。

    不过,陈寿此人曾经做过蜀汉的大臣。而现如此,他的子孙后代也在朝中做官,所以,有些话他不能多说,怕对子孙有不利之处。因此,陈寿对关羽的描述很少,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太高。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关羽虽然善待部下,但是不把读书人放在眼里,而且他也指出了关羽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刚愎自负。

    可是为什么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关羽的形象反而变得正面和高大了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南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他为《三国志》一书进行了批注,从而给后人撰写《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裴注三国志

    当时,他收集和比较了将近210种文献资料,并且将《三国志》中的同一内容与其他历史资料相对比,有出入的地方就在旁做批注。这样一来,《三国志》的历史研究价值大大提升,这为后来《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

    此外,裴松之是南朝宋人,与三国并无交集,他不用考虑自己立场的问题,因此他的旁注非常客观和全面。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要将关羽的形象演绎为“忠义”的化身呢,这也是有起因的。

    二,武神“关羽”的诞生

    当时,“唐宋变革”以后,北宋建立起来。宋代经济很发达,人们在满足了温饱的问题以后,也有了一定的精神追求,因此戏曲、谈讲等各类艺术活动在民间很盛行。随着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推广,关于三国的故事,也逐渐被民众所熟知。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倾向逐渐偏向于刘备一方。

    除此之外,那时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侵扰宋朝,宋徽宗就顺从民意,提议将关羽作为国家的保护神,希望能够保佑国泰民安。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朱熹提出了蜀汉正统论,它所倡导的理念便是以关羽崇拜为背景的,这使得关羽的形象上升到了国家的层面,也进一步深入民心。

    三国志通俗演义

    再者,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写作目的来说,它宣扬的就是“春秋之义”的重要性。这个“义”同时也符合了朱子在《资治通鉴纲目》中阐述的毁誉参半、劝善惩恶的标准。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由罗贯中等人共同创作完成,并以手抄版的形式逐渐流传下来。后来,明朝时,浚县主薄蒋大器发现了这个手抄版本,他反复研读,还为此作了一篇序,并想办法将它出版。这个版本就是人们后来常说的“嘉靖本”。

    蒋大器在这篇序中阐述了这部小说由来的原因。他说,《三国志》这本书晦涩难懂,普通人很难理解,因此通过小说演绎的方式进行推广,更能够在民众间普及,也更能够让百姓理解和接受“春秋之义”的精神。

    至此关羽的“义绝”形象更加令人深刻,它甚至挤走了《三国演义》中“三绝”的其他二绝,“智绝”诸葛亮和“奸绝”曹操,成为了整个故事叙述的中心。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关羽的形象到底是如何演化的?

    三,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有哪些演变呢?

    我们来看两个典型的案例。

    第一便是桃园三结义。

    实际上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三结义的具体情节。也就是说,这个情节是小说虚构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三人之间的主仆情深,并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下铺垫。

    桃园三结义

    那么,既然没有这回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又是如何结识的呢?

    关羽出生在河南解县,这个地方主要生产食盐。在当时,食盐的税收与国家的财政收入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靠近解县的周边区域便是历代都城的根据地,所以商贸频繁。

    而刘备,张飞的出生地涿县则位于北京与太原的一个交界点上,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交易的聚集地。由于解县的贩盐商人会前往各地进行交易,因此在涿县与解县之间有一条贸易线。贩盐的商人常常往返于此。

    所以,渡边义浩猜测关羽很有可能与贩盐的商人有着极好的交情,并由此逃到涿县,因而结识了刘备和张飞,为拯救破碎的汉室而起兵。

    另一个最能体现关羽义气的情节就是华容道义释曹操。

    在《三国志》中确实有这么一段记录,就是曹操曾想留下关羽,但关羽最终离开了曹操,而回到刘备身边。至于关羽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回去,《三国志》中没有叙述,所以,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也是小说虚构的。

    那么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情节呢?

    这就要说到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场主要的战役赤壁之战,当时对战的两方是曹操和孙权。当然,刘备是同孙权做为结盟而参与了这场战役。

    另外我们不要忘记这部小说是以刘备方作为蜀汉正统论来展开的,那么,即便他不是主角,刘备一方势必也要发挥巨大的作用,不然故事便缺乏了极大的可看性。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便设计了“草船借箭”等几个情节来表现人物形象。其中,与关羽有关的情节就是华容道义释曹操了。

    另外,《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本来就要体现关羽忠义的形象,之所以这个情节最能体现关羽义气的一面,是因为曹操与关羽本是敌对的一方,但是当初曹操放走关羽后,关羽为报答其恩情而放了他一马。

    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们两人之间体现出来的“义”气,不单单是体现在亲近的人身上,比如朋友,家人等等,而是体现在与自己关系没有那么密切的人身上。即便这个人与自己有过节,但依旧要讲究道德与信义。这个义,是仁爱和博大的,它体现了更为宽阔的胸襟。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体现出关羽的品格。

    当然从普通的武将到小说中的“义绝”代表。关羽的形象诞生是具有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整个朝代的变迁和文明的建立,在崇尚儒家道德,缺乏法制约束的中国古代社会,国家需要有一个这样的形象,来指导民众讲究信义,彼此珍重。而这个重任便给了关羽。

    不过,虚构也罢,真实也罢,这位英雄早已与世长眠,人们只是把对于信义的这种美好的愿景,寄托在他的身上。是对是错,关羽自己已经无法再辩驳。我们给予了关羽一个高大美丽的人设,但对他而言,没有人会来追究这段已经模糊不清的历史。

    只是对于我们现实中的人来说,人设却是一把双利剑。或许人设的加持会让你锦上添花,但你也可能会遭到它的反噬,而成为一个烂大街的臭皮匠。

    这原因就在于你是一个鲜活的人,全世界无数双眼睛都会盯着你的所作所为。倘若你把自己捧得太高,摔下来的时候便跌得越深。这种滋味铁定是不好受的。

    太过完美的人设,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武神关羽,原来只是神话,论人设到底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ly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