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免审核专题
2019,好书推荐-<目送>

2019,好书推荐-<目送>

作者: 雨燕520 | 来源:发表于2019-01-05 15:05 被阅读0次

浅析《目送》

  已经是第三次读这篇文章了。第一次是朋友的推荐,并没有深读。第二次又无意间又重读这篇文章。我打开微信读书,反复读了好几遍。没有华丽的词藻,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于字里行间,通过生活的细节娓娓道来。

  我是一个80后的女孩,或者说是妇女,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这般年纪。如果没有生儿育女,又或者父母还很年轻,我想我是很难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正是处在这样的一个年纪,我常常有种错觉,书里面的那个人就是我,又或者写着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亲情故事。

小的时候我学朱自清的《背影》,读了也就读了,还要被逼着不知所以然地背整篇文章,充其量也就是考试的时候正好碰上,有所助益。至于其他的,我一概不知。成年了,准确地说结婚了,生子了,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这才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文章用细腻的笔触,。首先从自己作为母亲的角度,叙述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孩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作者目送他转身离开。那时候孩子还小,对父母有着深深的依恋,孩子与父母的目光里都有不舍。但是父母必须放手,孩子必须学会成长。这个时候孩子还是孩子,父母还是父母。

第二个场景是孩子渐渐长成青少年,身高超过父母,但更多的是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孩子不再在情感上那么依赖父母,父母与孩子的分离不仅是空间距离上的疏远,更是情感世界的疏远。这个离别的场景中,孩子没有任何留恋地离开,他向往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时,父母还是父母,孩子已不再是孩子。文章是这样形容的,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隔着文字,我能感觉到父母的淡淡地落寞。

  第三个场景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二十一岁了。尽管孩子和父母在同一个空间里,同一辆车里,两人已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孩子觉得和父母已无话题可聊,听自己一个人的音乐,他的心就像一扇紧闭的门。尽管父母有意靠近,似乎也却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文章形容到公交车过来了,孩子上车,身影消失,留下一个立着的邮筒。此时作者的心是空落落的,犹如那条空荡荡的街。

通过前面的三个场景,作者的点睛之笔落于此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景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作为父母,我们的心一直追随着孩子,而孩子告诉我们,不必追,我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喜欢哭闹,想尽办法博取父母关注的孩子了。

如果说前半段是作者以父母的角度来看亲情的变化,那么后半段,作者又转身回来,以儿女的视角去体验与父母的情感变化。第一个片断,父亲还年轻,女儿学业有成,女儿社会角色已切换成一个大学教授。父亲,他开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停在了拐角处。父亲的一句话触到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父亲的小心翼翼地做事,设身处地为儿女着想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我想此刻,我们都变成了文章里面的那个女儿,父亲变成了我们各自的父亲。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最后一个场景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父母年老,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作为子女,我们有不舍, 但生活和工作又把我们的情绪拉回到现实。我们奔向机场,或者火车站。我们目送父母走入医院的玻璃门,马上又不得转身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最后在火葬场的炉火前,作者最后一次目送。此时是深深的,深深地凝望,因为此生缘份已尽,我们再也不可能在同一个空间里。父亲永远地离开了,父亲消失了。我们再也找不到他的背影。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地消失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消失在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父母亲告诉我们:离别是一场必然,好好生活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好书推荐-<目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nr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