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直至中学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
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
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从孩子的发展来看叛逆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
1.叛逆是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高。
叛逆说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心里也更有力量了,才有跟家长反抗的资本。
2.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到底什么是自我同一性?通俗简单来说,就是“我是谁”、“别人觉得我是谁”的问题。
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
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同一性早闭”。
这样的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3.叛逆是不良情绪的发泄途径
从生理上来说,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神经功能发育仍不成熟,神经功能的兴奋和抑制能力不平衡,导致他们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此外,孩子们在青春期会面对更大的成长压力,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这加剧了青春期的情绪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
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
4.叛逆是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
叛逆其实是孩子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
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青春期之前,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特征。而进入青春期之后,亲子关系发生变化,自主取代依恋成为亲子关系的突出特征。
在青春期顺利完成依恋到自主的转变,对孩子未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十分重要,叛逆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叛逆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也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
只有家长处理得当,孩子才能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长。
1.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长
当家长遇到孩子叛逆时,一定不要惯性思维认为孩子是在挑战自己的威严。
要知道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是他们成长的表现,是一件好事情。
家长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规矩,对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现要加以肯定。
得到父母的认可之后,孩子表面上可能没什么表现,但心底里会很高兴。
2.要以叛逆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
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
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解决及孩子人格的塑造。
权威型教养方式不是字面上的让父母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恰当要求、恰当反映”。
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规则和做决定时会考虑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听取并接受孩子的意见,会对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释,说明希望孩子服从的原因。
3.要了解孩子的叛逆类型,对症下药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主要有三种类型:
暴躁型——对父母、老师的要求剧烈反抗,经常跟父母吵架或起冲突;
沉默型——不愿跟大人沟通,对父母的话没有反应,不喜欢跟老师接触;
阳奉阴违型——当着大人的面什么都好,但是背地里依旧我行我素。
对不同类型的叛逆行为,父母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对暴躁型叛逆的孩子,不要硬碰硬;对沉默型叛逆的孩子,耐心等待慢慢沟通;对阳奉阴违型叛逆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真诚。
叛逆的背后是孩子特定阶段的发展特点和个体不同的内心需求,希望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多去观察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的需求。
如果家长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家教方式,不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免责与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为大众科普教育知识,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进行删除。对本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私信进行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