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看见:“

作者: 慕苏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7-04-20 05:02 被阅读71次

    广博繁杂的知识容量,在我们难以消化并加以抵触的时刻,会变为更为沉重的一种负担,缺乏零散信息的“整合能力”与“梳理能力”,缺乏将“无序信息”转化为“系统信息”的心理暗示,在丰富、变换、琐碎的信息问题面前,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必定是你生活中倦怠的常态。

    这样的生活场面,你不会陌生,但是,在无数时刻里,刺激着你纠结、挣扎,伴着痛苦:

    面前一大堆的任务,堆满的稿纸,看不完的书,书还没有翻开,想想都是“累”,根本不想翻动书卷,薄薄的一本,好似凝结着千金的重量。硬着头皮,翻开书本,一个小时,一页书竟然没有看完,欲哭无泪!

    掏出手机,刷着微博,肆意地浏览着新奇、快速闪过的消息,有趣的人与事,惹来自己肆意的笑,而那些未完成的工作突然一念闪过,心头涌动着满满的压力,刚才的笑声在此刻显得那么尴尬。于是,放下手机,回到桌前,艰难翻动书本,陷入赤裸裸的死循环。

    身边总会有一些“神一样”的人物,我一直相信,他们的存在,不过是给平凡的我们树立标杆,并时不时地用尖锐的棱角刺痛我们敏感的神经。

    《一站到底》是我喜欢的一档节目,记得暑假看“校园风云争霸赛”专场,着实让我看到酣畅淋漓的答题舞台“一站到底”。

    北大才子张雪健与清华男生刘也行,以连续答题36轮的战绩,刷新了《一站到底》赛场对答记录。在张雪健被问及“何以如此之强?”时,张雪健的一番话,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我给自己的阅读要求是,一年500本。”“现在大三,我的阅读数量应该是1500本”。

    365天,500本书籍,每天平均1.3本,也就是每天大约要读2本书。以如此快速的阅读方式,效果如何呢?张雪健答题时的表现与吐露的言辞,诠释了他的修为和学养。而他为读的每一本书都撰写了书评,收获“北京大学阅读之星”的荣誉,在读书与学习的最高的学府,收揽一种关于读书的嘉奖,这种硕果又岂是常人所能摘取?

    惊讶于张雪健阅读速度之快的同时,我们更会惊讶于他调控时间、解决冲突、平衡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活纵然纯粹安恬,但是不乏诸多琐事的困扰与排挤,而我们正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消减了自己最初的欲望,冲散了曾经信誓旦旦的梦想。

    在生活繁杂处,不分时间,捆绑着渴望飞起的信念,而后在一次次腾越而起时,一步步重重地坠落于地,满身伤痛,破碎的心,洒落在阳光辉映处。

    能够平衡生活的年轮,驾驭身边的平淡日常,在繁忙匆匆时,清晰地懂得,哪些是需要迅速完成的?哪些又是需要坚持不断使之完善的?哪些又是需要加以平衡相比从中摘取的?

    无限的“知识之域”,每一个潜游的人,免不了最初的茫然。然而,越过深水区,在探险、发现的异域里,不断拾取和懂得洒落,逐渐,如鱼得水。

    拥有一种“知识性”的头脑,是你前行的利器,是你飞起腾跃的一双“翅膀”。

                                                 “框架思维”——“知识性”头脑容量

    知识的广泛与繁复,需要具有自己思索,才能化为己用,才能“存乎一心”,求取“运用之妙”。

    在记忆概念里,优质的记忆方式,不是单纯地重复文本呈现的内容,选择将其切割、分解、结构,在理解之后,将其再次还原。

    以例为证:

    一连串数字“13579643217”,没有人会一个个去记忆,要么是“135 7964 3217”加以记忆,要么是“1357 9643 217”加以记忆。

    这种“框架思维”,亦或者称其为“模块思维”,在生活细节处,我们选择记忆与运用,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却再也想不起,看似简单的“知识思维”,却在陌生的接触中,渐渐被阅读时的我们,遗忘在尘埃暗淡处。

    阅读的过程中,试着看出创作者写作的“思路取向”与“框架思维”,而不纠结于单单的次枝末节,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原有的文本元素会在头脑中深刻生成,这是为什么阅读速度极快的人,记忆能力依然超好。

    创作《夜莺与玫瑰》的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王尔德,以半小时狂览三卷本的小说,之后,还能复试十之八九,其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速度以及阅读容量,传为后世美谈。

    若是单纯求其细节,而忽略整理构筑的画面,若是仅仅诉诸于文字咫尺间的描写,而忘记“框架思维”的整合能力与构筑全景式画面的才华,我们做不到精致、优质、运用式的阅读,即使王尔德回到人间,他也,做!不!到!

    相比于直线式的阅读取向与心理定式,“框架思维”呈现的画面与留存的美景,无疑要更为丰满、充实、新颖、深刻。

                                                     “零碎取向”——“知识性”头脑构建

    渴望大段空余时间毫无顾虑地做任务,离开了久违的大学,那只是一种妄想的奢侈。

    面对着做不完的工作,数点着零碎的间隙时间,在毫无意识之间,看着被切割的粉碎的空余时间,不声不响地流逝,眼睁睁,追不上。

    “零碎取向”是一种看待事物选择方向的视角,将细微的间隙整合、聚集、利用,在悄无声息的累积中解决问题而抵达目的。

    这种思维取向与处事观念的获得,在大学熟悉、宽松、自然状态下获得,是极为容易的,并且很容易在日后厚积薄发,在繁忙的工作与诸多琐事中运用此技,事半功倍,舒畅淋漓。

    只是,大学的自由时光,忙着怎么补充高中缺失的睡眠,忙着那场期待的恋情,忙着那不厌其烦的“LOL”,亦是忙着怎么“机智”地逃课,那有时间去培养外星人才懂的“零碎取向”。

    毕业后发现,曾经丢下的包袱,要重新拾起,而且沾满了泥泞,背在身上,扎眼的心酸,惹得自己一路疲惫。工作时,才懂得缺乏必备的修养,应付艰巨任务只能使得自己捉襟见肘,不免尴尬。

    长期的任务,没有必要花费大段集中的时间加以解决,倒是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一次性解决身边紧急的事,化解焦虑的惟一方法,是向做让你焦虑的事,此番箴言,我们深深懂得,只是“臣妾做不到”。做不到,也要亲赴前行,慢慢驾轻就熟,便能纵横驰骋,要不然,一直要在尘土漫天的路上坎坎坷坷。

    尝试着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去回复今天所有的邮件,邮件信息繁杂零碎,若是断断续续地去实行,思路容易断裂,很难分清“已回”与“未回”的信息。尝试着用零碎的时间,去将长长的任务解构,分割成固定时间段有能力完成的事由,分而食之,各个击破,拾起看似无用的时间,避免其浪费,更新工作稳稳逐步推进。                           

    图片来自网络: Struggle for a better future

                                                 “整合信息”——“知识性”头脑有序性

    创造有着天赋的基因,却可以在累积的岁月里生长,适时浇灌,实时开花。

    平日里,接触的信息相差无几,除非刻意地寻求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些人熟视无睹,怎么样看不出飘过信息里透出的商机,而且让那些纷繁的信息搅得心烦意乱,唯恐避之不及;有些人,哪怕漫无边际的畅谈,也能有所触发、有所考虑,将满地零碎的资源重新整合,加以汇聚,和着自己的匠心独运,开创一段事业,时常水到渠成。

    在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咫尺天涯的人与物日渐容易获得之时,将貌似毫无关联的内容加以交融催化,从新整合,不断锻炼我们的大脑对于事物之间的建构能力与运才华。

    段位高的人,怀揣着聚沙成塔的气魄与集腋成裘的勇气。恰似跨学科的研究,最能开拓领域,种出成果;恰似不同地域恋人的结合,最能优化儿女。近亲结婚,傻瓜好多!

    去朋友家做客,看到装点别致的客厅,极为有序,而别出心裁;看到满是书籍的“Home

    Office”,却丝毫未乱,分类归列,便捷可查。汇聚与整理的习惯,在她电脑的文件夹布置中,依然有着清晰的踪影,想着自己在电脑上快速找到自己存储的文件,是那么艰难而纠结,便能清晰地看见朋友的段位比我高出多少倍!

    不妨一试,在你的电脑上,是否能够在10秒钟之内找到自己想要的文件?是否可以在曾经的一次朋友聊天设计成一段有主题的故事?是否能将一位商人由某些机缘而成功创业的“传奇”想清楚?

                                                    “作战气场”——“知识性”头脑训练

    若是没有嗅过战场的味道,给你一把枪,你也会成为敌人的俘虏。

    当你开拓了大脑的疆域,学会去守卫疆土,学会去开阔田地,不要固步自封,那种徘徊止步的心态,终究让你再次迟钝、僵涩。

    如果阅读的习惯步入轨道,那么凭借持续的精神试着坚持;如果写作的模式已经开启,那么笔耕不辍往往不是神话。为什么签约的作者之前日日更新,签约日后依然如故,持续作战的信仰深深影响他们。

    停下笔,我们谁也不能保障再次华丽的拾起,华丽的一如从前;放下枪,我们谁也不能保证,敌人不再出现于眼帘。

    既然日常工作堆积如山,那么借助这样的“佳遇”去诠释“神勇作战”的恢弘气场,不断熟练“知识性”头脑的模式与节奏,在与生活较量,在与困境周旋,我们真的,不一定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让我看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sk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