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一亭长替县里押送劳役去务工,途中善心大发,遂告诸人可自行离去。众人感怀其恩,愿余生侍奉左右。于是,此长率众夜渡沼泽地。遣一人探,不久前部回报,有一大蛇挡住去路,劝主另择新道。主因其醉意,壮胆前行:“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以上,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传说。
古之帝王将相,总有异人异事相伴。但他们真的是,天命所属、自然如此?
在未重读《史记》高祖本纪前,对刘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分一杯羹的印象里,其不过一奸诈小人而;建国后,诛杀开国功臣,又平添了暴君的印象。时隔多年后此次重读,对高祖的认知才更全面了。
一、约法三章的背后
众所周知,约法三章是高祖深得民心的缘故。可这背后,需要具备几个能力。
其一,自控力。
战场上,将士们都要经历生死考验;破城时,及时享乐、发泄的心态,会促使人性的邪恶的一面扭曲、放大。破城之后,奸淫、掳掠、屠城等等,古往今来都是常有的事。太史公以无畏的勇气,开篇即如实评价高祖,好酒及色。他先于项羽入关,任何人都会沾沾自喜、居功自傲。可在张良等劝说、提醒下,立即做出了安邦抚民的决定。作为本性好色、好酒之人,却能强力约束自我,这简直是心理学棉花糖实验的汉初现实版,其堪称自控力的先祖。想必是深知,有诸己、而后求诸人的道理。反观清朝咸丰年间的洪杨之乱,洪秀全身陷金陵的温柔乡而不思北上,最终错失良机,功亏一篑。
其二,政令畅通,奖罚分明。
高祖深知人性的飘忽不定,政令不通、不严,造成的祸害将影响至深。所以,他第一时间与父老沟通,对士兵令行禁止,为和谐安定、人心向背做好了铺垫。
笔者想起了一件反例,国共内战时期的一件事。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百万同胞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国民政府立即派专机“抢运”在港的顶尖人才。这些人由党国元老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检察院副院长许崇智,著名的文化人陈寅恪、郭沫若、茅盾等等。结果专机却最终被四大家族孔祥熙的家人强行霸占,用来运送她的随从、家私、洋狗甚至私人用过的马桶,并强令开拨。在众人痛骂及呼叫声中却腾空而起,甩下了一群站在凄雨寒风中的党国大员与文化名流。此事件最终引发了反国民政府的游行示威,而老蒋迫于孔氏家族当时的势力,未能从严惩处,而是反向压制学潮及舆论。此事的影响深远,丧失了百姓对国民党的信任,为后来的国共内战埋下了失败的因子。
其三,对人心向背的把握能力
汉初的百姓起义之所以能快速瓦解秦王朝,关键在于天下苦秦暴政。百姓盼的是明君、仁君,期望通过一番卖命拼杀后,能扭转社会之风气,获得安定祥和的生活。项羽却始终未觉察到,所过之处连根拔起,破城之日成为杀戮的狂欢。如此一来,与暴秦还有何区别?人心自然背离。
二、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有一次,刘邦曾问韩信:“依我能力,将军估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顶多十万”
刘:“那你呢?”
信:“多多益善”。
刘笑:“那你为什么还被我抓?”
信:“陛下不能带兵,但却能降服将领,所以我被陛下所擒。”
此番对话,不仅反应了韩信的胆大直言,也反应了刘邦胸怀之大以及知人善用。
《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显然,刘邦具备极高的情商与精确的自我认知,知己所短,并能用人所长,使属下甘心为其所用。从对汉初三杰的经典评价,也可见他识人能力之深。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关于知人善任,于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者,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个人认为,甚至比亲力亲为还重要。如何发挥属下之所长,节制、借力周边单位人事的力量,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圈,尤为重要。
行文至此,回忆起作为中层管理者的时光,惊觉各种劳心不足的情况,若以此为题,定可作数篇反思文。读史真心可以知得失,太宗诚不欺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