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季度到来,我回顾了一下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投资,发现和以往相比有较大的转变,在做投资评估时已经由以前的稳健型改变为积极进取型。几个行动代表:
一个是股票和基金不再以价格作为选择标准,例如选择500元的贵州茅台,并坚定长期持有。
二是对于连续两年收益率仍然没有好转迹象的基金割肉,转投其他。
三是选择成长性好的基金,持续定投,由原先的每月定投改为每周定投。
这样一来,账面的收益由负转正,开始了新的增长。
历经几种心态的变化,觉得能够总结一点投资的心得。
第一种心态:稳定心。
有些人非常理性,设定止损止盈比例,股票上涨或者下跌一旦达到设定比例都会卖出,以获得稳定收益。这样的人,比较适合炒股。
不过能够一直这样做的人,或者经历过山车一样的股市之后仍能保持这种心态的人,少之又少。有些人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也会设置一个止损点,但是往往会发现“一卖就涨、一买就跌”,心理难以平衡。于是涨了就会期望涨的更多,不会卖;跌了也不会卖,寄希望于涨回来。很不幸的,我原先也是这样的。
第二种心态:贪婪心。
在发现自己心态并不如预期一样的健康和稳定之后,我选择投资基金。毕竟由专业经理人打理,抗风险能力强了很多。可是基金投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往事历历在目:2007年,市场一片大好,上证指数曾达到6100点,好到大爷大妈也疯狂买入股票、基金,有的基金已经翻番了,我像大多数人就是抱着不卖。随后大跌接踵而至,2008年上指一度跌到1600点,眼看着账面余额一天天下降,也还不卖,也不加仓,一直希望涨回最高价。这一跌一直持续到2014年。期间上指一直在2000-3000之间徘徊。
第三种心态:果断心。
2014年年末,股市终于开始复苏,2015年冲上5110点。市场再度疯狂,有人预言会涨到10000点。经历了上一次的事件,我还是果断清仓了,毕竟手里持有的基金经过大市磨炼,已经涨了不少。我还是幸运的,因为又有很多人还是不卖,坚持要到10000点,结果昙花一现,上指又迅速跌倒3000点左右。
第四种心态:学习心。
回头看看自己十几年的投资经历,感觉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一直是问别人什么好就买什么,自己没有想过为什么买,为什么卖?但是在最近一次及时清仓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投资,学习相关的知识,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
1、股市无法预测,但个股可以预测。在2015年末,股市虽然再次下跌,还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2016年第一天开盘就出的“熔断”政策(个人观点比较片面),毁灭了这种美好的幻想,政策就是难以预测的意外。但是个股是可以预测的,比如智能机器人,IT,医疗,无人驾驶,电动汽车、食品饮料等热门行业,可以观察近两年的毛利润、以及股价的增长幅度,选择经营业绩好、未来潜力大的企业长期持有。
2、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如果一只基金或者股票在经历了普遍下跌之后,仍然没有起色,要果断清仓。多数人不愿意卖掉,因为不卖的话就是虚亏,卖掉就是实亏。就像经济学说到的沉没成本,已经投入的成本,不会再带来效益,应该立即舍弃。审视资金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最大的是可以继续持有的;否则,应该立即变现,投向其他的产品。今年经过观察我卖掉两只仍然亏损的基金,转投其他基金,短期就有了盈利。
3、优质基金值得长期持有。基金的选择要看基金经理人,资金的投向,以往的业绩,如果这几样都能让人满意,就可以选择定投,定投是定金额,不是定数量。
总结过去是为了未来做得更好。经过一年的空窗期,资本市场再次给人希望。对自己几点提醒:
1、时机到来,要做风口那只会飞的猪!投资就有投机的成分,如果看好,就要适当调整资金分布,加大投入。
2、学习不仅只是理论,要多听大师的讲解,了解经济热点、前沿科技,这对股票或基金的前景有大体的把握。
3、别人的建议只能是建议,要靠自己做决定。
这么多年下来,我才发现,投资是件很好玩的事情。
也许,好玩才是成败的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