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建构解决之道》p118-127~~
三,当事人“犯错”时——目标架构的引航
今天阅读内容关键词~~“犯错”,
中心~~咨询师如何围绕当事人“犯错”的人、事、时、地、物来工作。
(一)当事人犯错之际,正是成长的好时机
这句话给“犯错”赋予了全新的意义,SFBT从正向的观点看待当事人的“犯错”,是正需要“开始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时候。书中提供了一些视角,如:
1,偷窃的青少年,可能表示是需要学习人我的界线、金钱的使用或欲望的控制。
2,打人的当事人,可能需要学会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以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以及如何与人协商的方法。
3,因刚出社会十分紧张甚至不敢上班的当事人,表示其需要学习认识自己与现实世界,并练习压力的调试力以及承受生命的不确定性。
4,因谈恋爱而情绪波动的当事人,需要学习认识何为爱情,并且评估自己是否具有承担爱情的精力甚至是甚至是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以及学习在工作与感情之间平衡发现的转换能力……
每个当事人都有其与之年龄或人生阶段相关的需要学习的发展任务,如果咨询师能以上述心态看待当事人的出事犯错,即用“一般化”的技巧和态度冷静引导当事人从错误中成长。
(二)引导出现正向所欲行为,而非要求停止不当行为
引导时,SFBT 注重当事人在描述的情境中具体而细微的,正向所欲的有效行动和方法。这些需从当事人口中探求而得,这时好奇和邀请的态度很重要。无论目标为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咨询师用陪伴去帮助去寻找,而不是去告诉。期间“假设问句”起到即能引导当事人思考自己想要的美好愿景,又可以兼顾到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但需要择机提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重要他人的目标并不是当事人或是咨询的真正目标,但对重要他人的需求和情绪要给予理解,认同其的不容易。
(三)辨识当事人犯错背后的意图与需求,引发建设性的解决策略
1,当事人不当行为的背后的动机有时并非恶意,通常是蕴含着美好,比如:
工作做假被捉的当事人,其背后的动机是希望有好的表现,获得别人的看重。
被同学耻笑没有父亲而动手打人的青少年,其行为背后的需求可能是不希望被别人耻笑,希望能保护自己的尊严。
2,用好奇问句去辨识这些可贵意图,引导当事人反省目前所采取的不当行为并没有帮上自己的忙,反而制造了一些非预期的问题。以当事人自身的意图来提醒其不当行为的后果,往往会使看重自我意见的当事人能够接受。从而促成进一步与之讨论:用什么样的建设性的方法,才能真正有效达成其目标。
辨识/看到其需求,即是被理解和认同。
3,这时用“例外问句”~以前你何时曾……?那时是什么样子?是怎么做到的?来提醒当事人回顾其自己存在的好方法,而成为可贵的一小步的开始。
(四)在重要他人的期许及当事人的意图间取得共识
内容有四~~
1,需要先认识当事人不接受别人为其设定之目标的理由,有何特别的考量与看重,2,当事人个人内心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3,思考他人的期待以及当事人本人的看重有何可重叠或相连接之处,
4,引导当事人思考他人何以会对他有此期待,背后的关心与看重,也是一个有效选择。
引导思考是一个对话与讨论的过程,而非一个一味灌输或强迫当事人接受的方式。
(五)以刺激思考的态度催化当事人产生可行策略
当事人的生命架构、认知系统来源于他周围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其很重要的生命示范以及信息提供的来源。SFBT咨询师通常是不给意见的,而是一位激发当事人思考自己目标例外行动的催化者。
1,引导当事人思考:是否生活中已有成功的示范者,或者其他人可能会给予的建议是什么?
2,可针对当事人的问题与需求,提出几个可行的策略,然后再询问当事人他认为哪一个策略最适合他?为什么会做这个选择?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3,可以用“假设问句”来提供自己的意见。比如:
如果你试着开始跟你的父母沟通,你觉得好吗?
如果你觉得合适,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觉得不合适,怎样的修改会比较适合你自己?
总之,SFBT注重挖掘发现优点(难能可贵),在问题中成长发展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慢/允许/从中建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