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何处投靠,唯有信陵

何处投靠,唯有信陵

作者: 二郎神殿 | 来源:发表于2019-08-29 09:23 被阅读0次

    如果我是一位战国时期的士人,在纷飞的战火中有一颗跃跃欲试的心,想“寻一良木而栖”,我该奔向何处?

    必定是当时声名远播的“战国四公子”,而这四位公子之间我又必定会奔入信陵君的麾下。为什么?且听我细细分析。

    选择一个主公一定要考量的是他的个人品质。在战国四位公子,无不以爱好士人闻名,以贤能著称。表面上他们之间十分的相似,然而相似的表象之下却有着十分不同的品质,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可以分出他们的的高下。他们有的虽有着华丽的外表,但没有值得投靠的灵魂。其中最无能的要数赵国的平原君赵胜,作为一个贵族子弟,他不过凭借自己的身份和自己手下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名声,但本质上他仍只是一个无能的纨绔子弟。面对冯亭的“断尾求生”之计,他也只顾眼前的城邑之利不见将来战争之祸,这与善于分析形势,精通制衡之术的孟尝君与春申君相去甚远。固然,能成为战国四君子的他定有一定过人之处,可最终也只是如司马迁所言:“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这样的主公虽然善于用人,但由于其自身才能平庸,终究难以在他麾下施展拳脚。

    改观孟尝君,孟尝君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本是齐国一位被父亲嫌弃的公子,凭借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打动父亲并逐渐成为家业的继承者。借助自己门客的力量从秦国惊险逃生,后又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接着成为一只独立于诸侯的政治力量。相比于平原君,孟尝君有着更长远的政治见解,但是其人格上的缺陷令其毁誉参半。在贤能的名声之下,他有着虚荣,自负,利己的一面,这在《史记》中也是作者花大量笔墨所刻画的。身为齐国公子,为了保全自身,竟投奔楚国将齐国攻陷,可见他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竟能将往日盟友如此轻易背弃。这样的主公虽有贤才却无厚德,门客虽多,但很难真正完全信任并赏识某一个人,激荡残酷的政治格局将促使他为了利益不断将同伴牺牲。他对门客的待遇一律平等不分贵贱,恰恰说明门客在他心中的皆是用以谋取利益棋子无二,在他的麾下或能展现自己的才能,但难说哪天不会被君主抛弃。

    再观春申君黄歇,曾劝止秦攻楚,有从秦救出作为人质的太子。成为国相后一直报着一颗复兴楚国的拳拳之心奋斗着,最终死于富贵与安乐。春申君恐怕是战国四君子中最有作为的一个,有着杰出的政治与外交才能,然而最终却死于安乐,这样的结局恐怕不是偶然。他贪图富贵的心理早在与赵国使者的一次攀比炫富显露。《史记》中对他的记载分为“明智”与“昏庸”两个阶段,对比鲜明。极负才能的他一直处于极高的政治地位,养尊处优的生活纵容了他的“富贵心”,最终促使了他的消沉。春申君是个非常贤能的主公,但是其对富贵安乐的贪恋注定了他的衰落,令人十分惋惜。

    最后看向魏公子信陵君,虽说他一些方面可能不如其他公子,但在他的麾下最能施展拳脚。最为一名通过投靠贵族以实现自身价值的士人,最需要的就是主公的重视与赏识。而信陵君在四位公子之中是最重视与赏识人才的。其他的三位公子,广招人才或多或少只是一种财富与地位的炫耀与沽名钓誉的手段,而非真正因为赏识人才而招揽门客。这与信陵君有本质上的区别。孟尝君“好客自喜”,春申君借门客炫富,和平原君耻于结交底层仕人都是他们“显摆”心理的体现。而信陵君“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富贵骄士。”显现出他对人才恳切的渴求。而与此同时,信陵君有着毫不逊色的政治才干。魏公子与魏王博,忽闻边境警报。前者安然自若,后者却惶恐不安。因为魏公子拥有比魏王更为良好的军事信息来源。这充分显现了他强大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他的政治抱负也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的行为有结党营私的行为,个人认为这不能成为指责信陵君的地方。当时虽说也是集权社会,然而各个诸侯之间相互征战,政治局面非常的混乱。因为中央政权的衰落,各地方政权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利,相互吞并成为一个个诸侯国。在一些关于战国时期的记载中,有关周的记载只占很小的篇幅,这很好的说明了当时中央政权已经是名存实亡。而在政治舞台上展开角逐的是一个个力量强大的政治集团,虽然他们名义上仍然受中央制约。当时的国与当今的国不可同日而与,因为当时松散的局面下并没有一个十分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概念。当时各国角逐,拼的是实力,谁强盛谁得天下,不存在是非曲直之分。而在各个诸侯国的内部也是如此,因为各个诸侯本来也就是“结党营私”之徒,其内部出现政权的争夺也是十分正常的事。当时历史上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姜齐”变“田齐”便是其一。此时若是要指责信陵君“结党营私”实在不太合适,因为当时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公私之分”。而从信陵君的事迹来看,他其实并没有做出妨害魏国的事,不论“窃符”也好,击杀晋鄙也罢,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是出于魏国的利益。虽说从魏公子掌握的力量来看,要说他没有一定的野心是不可能的。但是身处乱世,不进则退,少有人能独善其身。同时对于魏国而言,若无能的魏安僖王真被魏公子所取代,也是一种幸运。

    明代的唐顺之在在其《信陵君救赵论》中就曾经以“结党营私”指责信陵君。但是纵观全文,个人认为其中一些理由有些牵强附会,如“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之说,很难令人信服。而此文通篇思想实为告诫君王把握王权的重要性,那信陵君借题发挥阐明道理的意味更浓。道理不错,而在当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明朝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属正常,这应该就是不同时代不同价值观下对人的不同评判吧。

    令人惋惜的是,魏公子的贤能必会引起国君的猜忌,他晚年忧馋自毁便是因此。这或许是魏公子为了自我保全的无奈之举,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中,自我保全是所有人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一件事。孟尝君田文几乎一辈子都疲于自保,而春申君就是因为沉迷富贵未能自保成功而丧命,因此魏公子的晚期经历成了他一生中永恒的遗憾。但是没关系,魏公子一生中两次破秦,这也算是不小的功业了,跟着这样贤能而爱才的主公,不用愁生命不能好好燃烧一把了。

                                                                                                                            施丛汶

                                                                                                                           0018023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处投靠,唯有信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yb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