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城乡结合部呢?或者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可能很多人想起城乡结合部,就是乱丢的菜叶,小店门口过时的恶俗广告,以及,避不开的杀马特。但其实,城乡结合部,也并不是一味的杂乱和无章。
前几天在余师的出版书《最孤独的冰箱和有故事的远方》里,看到一篇文章,章节名字叫:城乡结合部也有春天。

这本书,是好友送给我的。拿到后,只是草草翻了两页,便因为种种原因没看了,而不经意翻到的这一章的名字,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
最初以为,这是讲的一个爱情故事,毕竟,如今国产肥皂剧的名字都是什么春天秋天的。可看完以后,发现讲的其实是作者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日子,出其意料的温暖感性。
看完以后,沉默良久,不由想起来自己曾经住在县城边郊的日子。
那时应该是初中吧,我和弟弟以及母亲三人租住的房子位于县城的边缘,离学校不远,离繁华不近。
那是一个两城的楼房,一楼是三四个门面,也是出租的,宽不过二十米,长不过七十米的二楼上,被水泥砌成的墙面分隔成了大概十五个小单间,房间很小,狭窄而拥挤,放了床和两张桌子基本就放不下其他东西了,而卫生间,是公用的,位于一楼旁边的一个小矮房,男女分开,老式蹲坑,用水泥敷衍的抹了地面墙面,晚上是没有灯的,十分具备鬼屋的潜质。
因为房间实在太小,于是只能租了对门的两间,一间是客厅兼卧室,一间是厨房。
厨房也并不是我们一家的,是我们和隔壁的阿婆家合租的,一家用一半。这也意味着纷争的存在,经常听到母亲说隔壁阿婆用我们家的洗脸的毛巾擦手什么的,于是两人免不了争两句。当然了,也只是说说,都是邻里,不会有什么大的争执。
隔壁阿婆家的对门,住着一对母子,那个男孩儿好像比我还大一点,不怎么出门。据说在我们那儿最好的高中上学,成绩优异,为人勤快,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都是住在那儿的两年里听来的,也不用你特地去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的。因为阿姨们的存在,可是很神奇的。
房子周围是一排矮房,两层楼房和矮房组成了一个类似北京四合院的结构。隔着一大片空地的对面,是私人的水泥工坊,白日里,空地上总有两三个个工人在浇筑建筑用的水泥板。左边是私人蜂窝煤作坊。右边是高高的围墙。
要出门,需要穿过时而飞着铺满媒渣时而尘土飞扬的空地,走到煤炭作坊和水泥工坊中间的大门。
门外是一条不算宽敞的马路,各种破烂或者脏兮兮的车子奔驰在上面,汽车尾气和沙尘夹杂,于是不下雨的天里,我都可以享受十分纯正的被污染空气。
而当时,我们的乐园有两个。一个是右边高墙下堆的水泥板堆,以及公用厕所旁边的一个被我们当作了跷跷板的废弃板车。而另一个,是需要出大门,绕着左边煤炭工坊走才到达的——广阔的乡间天地。阡陌交通,空气难得的清新,农家都远远的,也不会有人呵斥我们。
现在想来,当时的日子应该还是比较艰难而且无趣的。可是,我依旧总是想起那时的日子。
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名牌,不懂什么叫潮流什么叫时尚,一切都依照心里的想法去做。喜欢和厌恶分明,不用在难过的时候开心的笑,不用对着每一个人温柔以待。有点不讲理的隔壁阿婆,偶尔会笑眯眯的端一碗红烧肉送给我家,斜对面的小哥哥,会在相遇的时候对着我温柔微笑。因为这样,堪比鬼屋的公厕,杂乱的空地拥挤的人和被污染的空气,好像都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城乡结合部是很杂乱无章,可是那里的生活更加自在,更适合追寻心里的诗和远方,于是,我不由自主的开始想念。想念于星幕坠落,暖阳欲升,空气微凉的清晨,想念于彩霞密布,倦鸟归巢,胧月残垒的黄昏。

可想念终究无济于事,但我还能庆幸,庆幸在前路漫长不知远方的日子里,能有一段岁月可供怀缅。
世界太无常,于是心愿也很卑微,除了诗和远方,还愿有岁月可回首,也以深情共白头。

——千芥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