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带你去未来--设计师眼中的私董会

带你去未来--设计师眼中的私董会

作者: WEI_曹蕾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21:27 被阅读30次

    私董会是一种同辈学习方式,通常在一位主持的带领下,16名以内的组员针对一个话题做深度的探讨。在我的心目中,私董会代表着一种非常具有未来感的好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尽管看上去没有高科技,甚至是不允许用手机的,却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达成高质量的对话从而实现在认知底层和认知高点处同时实现突破。然而,这样的私董会究竟是什么呢?似乎一直很难说清楚,这样一篇文章就是在说清楚路上的一点尝试。

    为了更好的展现私董会是什么,并且不断的迭代私董会产品,未爱开启了针对往期私董会参与者的用户访谈计划。第一期的采访对象是王沛Ada,曾参加过两次未爱教育、Impact Hub以及千里马公益私董会联合主办的WE&I教育创新私董会。在独立设计领域有超过5年的创业经历的她对私董会情有独钟,我们就有了每月一次私董会见的约定。

    王沛,独立设计师、设计专栏作家。从事与互联网项目研发相关的设计工作,在合作过程中,她能为客户提出深入的见解,这得益于所设计的项目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在2014年,创建翕和设计,并且倡导互联网项目在商业活动中由设计所主导的体验价值。

    以下用C来代表曹蕾,W代表王沛,为您呈现对话的概要:

    L:怎么了解到WE&I教育创新私董会?

    W:Impact Hub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了就成了他们的会员。他们组织的活动大多数质量不错并且议题非常的多元。我对于自己不懂的领域都很想了解。WE&I教育创新私董会中的“私董会”、“教育创新”对我来说都很新鲜,就很想来看看。

    L:WE&I教育创新私董会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W:第一次来之前我根本没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但我看到U型的思考模式,就觉得这个对我胃口。因为私董会流程的U代表着深度,现在太多的交流都采取应答的方式,无法走深。所以就报名去了第二次,也打算长期的参与下去。具体的原因如下。

    首先,私董会是一种非常适合我的社交模式。我不是个热衷社交的人,但是我非常喜欢跟人交流,尤其是做深度沟通。在小范围的交流中,我能照顾到所有的人,如果超过一定人数,我就力不从心了。有时候是对议题不太懂,所以不能轻易地表达观点。有时候则是要考虑自己的表达到了别人那里会产生什么反应。

    大多数的社交活动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做听众,自己虽然和其他人的声音做了互动,开拓了视野,但是对于关系的建立则非常有限;另外一种就是为了社交而社交的玩乐,结束之后觉得没什么收获,没干什么反而会觉得很累。

    私董会限定了人数(通常16人以内)并且有主持人做现场的氛围搭建,相对的,大家可以做深入的彼此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看到不同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可以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思考,这种思考对自己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思维训练。建立在这些思考基础上的沟通相对比较有深度,自然就带来愉悦感。

    其次,私董会拣选的案主每次都不一样,带来的话题也不尽相同。很多领域我都缺乏了解,而在私董会上,案主通常都比较能够真诚地做针对性地关于个人经历的分享,这些分享对于我了解其他行业来说具有极大的借鉴性。大多数人认为设计师只需要懂设计就好了,其实不然,设计师接触形形色色的客户,需要对案子所在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力,这完全基于平时大量的信息积累。

    L:你平时是如何学习的?

    W:我喜欢阅读,并且涉历广泛。读的书中设计类的反而不太多,更多的是读经济、心理学、哲学、历史、政治类的书。例如我读《朱镕基演讲实录》,想看看总理是怎么思考和表达问题的,最近在读的是《论美国的民主》。每年我都会总结一份书单出来跟朋友分享。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信息都不是通过媒体来的,而是通过经历来体验,这个经历似乎不能简单的以文字的形式来输出,因为它包括了当时的事件场景、心理感受、和事件人物等等其他因素,所以我有时在想,人生经验是不是真的能够以文字传递,比如出书的方式来实现输出?我会注意到,似乎很多的经验都只能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条件下才适用。

    例如:我们经常讲创业经验,我发现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每年甚至每天的领悟都在发生改变。我现在创业5年,但即便我再努力的去学习也很难触摸到创业10年的客户心底里所需求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人生阅历所造成的差距。通常,越是对商业有深刻理解的伙伴越是知道怎么在合作关系中保持彼此地“制衡”,而不是追求自身地绝对“赢面”。在这种合作博弈的过程中,我能看到商业所隐藏的乐趣,也对训练自己如何成为既“柔软”而有“坚定的原则”的人充满期待。

    我有时候做设计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但对目前而言,我只能重复地强调,要灵活且)多多历练。私董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鼓励大家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去还原一些文字以外的场景,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和新的关系建立。

    L:你如何理解私董会带来的认知突破?

    W:通过参加两次私董会,我发现大家选择案主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标题党”,所以实际讨论下来,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达到原先标题中预期的展开。然后我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再深入一点,会观察到大家是如何看待案主的身份角色,以及如何看待问题的提出,怎么在一个群体中不由自主地想崭露头角或低调行事。这样的思考都是很新鲜的。

    这给问题与答案赋予了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带来的新发现,基于我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态度是什么。

    例如,有的人参加活动会特别留意嘉宾的身份和业务水平。而在私董会上,我所看重的就是宣传里面说的“我自己”可以获得什么收获。这意味着,谁来参加?案主是谁?提的问题是什么?只要对我没有强迫性的要求,我都有兴趣去聆听,并且透过对案主的了解,我会在头脑里面不断地带入身份和反思: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相对于考虑谁来不来,更多的考虑是自己。当然,我更希望看到案主带来的问题是他自己深思熟虑之后依然要面对的困惑,而不是依赖私董会寻求直接便捷的答案。

    《原则》这本书有一个观点我非常欣赏,作者说一个人的头脑有级别之分,越高级的大脑思维方式越开放,越容易接受新的观点;相应地,越低级别的大脑就越封闭越狭隘。我以前没有特别领会,所以在13年到14年的时候,对于客户往往来者不拒,以为客户都是差不多的,但在创业过程中逐渐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了去了,人是非常复杂的。如今每当我听到有人谁说出类似“人都***”的时候,我就会想,那是因为对方见过的人还不够多。观察和阅人的背后,需要时刻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我在认知上可以不断自我突破升级的方法。

    L:私董会的独特魅力

    W:私董会最大的魅力在于给予每个人提问、倾听和表达的机会。在这个场域里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有独立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不允许人云亦云。同时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于是就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问题的结果是开放且多元的。这种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多元化思维表达非常宝贵,也是我们国内教育中最欠缺的部分。

    随着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理念的不断接轨,对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高知群体家长的重视。国内教育很少去探索这个领域,但如今已经有不少家长开始有意识选择的这样的教育机会。例如:在Impact Hub的一次活动中,有位嘉宾曾参加过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并且担任在碳排放议题的中方辩手,他的日常对外讲学对象竟然包括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这就比普通老师照着教学大纲照本宣科的讲解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也能获得相关课题的第一首资料和真实情形。所以我想,私董会这样的产品可以尝试着走入校园,帮助更多的年轻一代树立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

    另外私董会的一个独特地魅力就是让人学会“彼此尊重”,当话题激烈讨论时,每个人都要尊重对方的表达机会,这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和耐心。我能够区分“尊重”与“客气”的差别,这来源于创业之前在一家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从面试的时候开始,就会被问到:“你喜欢什么颜色?什么动物?喜欢喝什么饮料?”……上班第一天发现公司可以带狗上班。而最受触动的就是,当时团队里面有位伙伴能力相对比较弱,通俗来说就是拖后腿的那种。可我的总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相反,他不断的鼓励和赞赏他的进步。后来,我们也被这种气氛感染,作为同一个团队的成员都想各种办法帮助他。他也不负众望,非常努力的追赶进度,最后表现也不俗。我是这几年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尊重”的含义可以走的很深远,跟一个人的气量、视野、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

    L:将来有什么打算?

    W:有些人认为设计师做到30岁就要转行,但是我打算至少做到60岁。如果有可能,写一本书展现这些年的经历肯定特别精彩。30岁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我希望每一个和我交流过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要和我成为朋友。这个目标是因为我发现,与人建立联结非常宝贵并且需要相当的能力。

    我最近很想做一个类似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的网络直播节目,起名叫“设计三人行”。这个节目就是将设计的话题展开,去展现特邀嘉宾的独特观点。在拟定话题的基础上,大家即兴表达,同时也是基于嘉宾们和我(主持)多年在设计领域的观察。节目的内容可以围绕日常的一些设计或者是最新流行的一些设计产品展开,我们可以带着大家从多元的角度看到设计的背后。不仅仅是视觉呈现的那么简单,跟社会发展、人文历史、民俗文化、工业生产、科技创新等都有关系。

    最近一个特别喜欢的项目是美国一家科技公司发布的概念创意剧本,主题是《穿越未来的50年后》。他们找不同国家的设计师来完成征集,这个剧本需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50年后你所在的国家社会生活的纪实性报道,内容需要包括现今科学成果50年后对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形态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科技的驱动力,也就是驱动第一部分变化的起点是什么?这些起点在现实社会中是有关联的,并且要做逻辑论证。第三部分是需要设计师去设计整个驱动力形成的历史时间表,并且描述与当下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简直是让设计师写未来简史。这个项目特别打动我的是这家公司的思维方式,他们关注的不是明年,不是今后五年,而是未来五十年的视野;他们不是只关)美国的未来社会,而是放眼全球社会共同的一体性;最后,这样的征集更多的是关于开放思维层面的观点表达,而不简单的是视觉层级。这样的设计方向是我欣赏并且愿意去追求的。

    写在后面的话:

    采访王沛是在一个阳光很充足的早晨。她的开放、敏锐和智慧让整个的采访过程充满能量。在形成定稿前,她还细心的做了很多细节的修改和润色。跟她接触的过程,让我不仅对正在做的私董会推广有了更大的热情,也让我对于如何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去打磨私董会有了更深度的思考。透过这样的采访,我也被她带到了更广阔的未来,期待对你也是如此。如果你还没有接触过,诚挚地邀请您来参与我们下一期和Impact Hub及千里马公益私董会联合主办地私董会体验场。期待和你更多的探讨跟私董会有关的一切话题,欢迎联络:leona@weneti.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你去未来--设计师眼中的私董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tak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