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狄更斯的《圣诞欢歌》中,可怜的雅各布·马里的鬼魂说:“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锻造的锁链。”他说的锁链就是那些起初轻微得难以察觉,在察觉之后又牢固得无法打破的习惯。
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这是一种避免不一致性的形式。在所有的人类习惯中,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情况。没几个人能够列出许多他们已经改掉的坏习惯,而有些人哪怕连一个都列举不出来。与此相反,几乎每个人都有大量持续很久的坏习惯,尽管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习惯不好。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许多时候我们说三岁看老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自己从小到大也改变了不少的坏习惯,比如我以前很喜欢睡懒觉,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起早床的日子里,我都是能睡到多晚就尽量睡到多晚才起床,只要不影响我上学或者工作我以前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其实我那时候也是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坏习惯。直到这两年开始我觉得需要珍惜时间,也需要有个健康的身体需要早起运动,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有这个坏习惯。现在改掉这个坏习惯我也是花了很久很久的时间才做到的。我现在养成了早起运动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我很喜欢,我现在一天不运动都会不习惯,觉得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只要我每天都运动了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东西也快!而且我现在身体确实比以前好不少,都很少感冒了,以前我还是不时会经常头疼感冒的。因此。改掉一个坏习惯养成一个好习惯我也是用了整个青春来佐证的吖……
在生活中维持许多好习惯,避免或者戒除许多坏习惯,这样的生活才是明智的。能够帮助人们过上明智生活的伟大原则同样来自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一盎司的预防比一磅的治疗更值钱。”富兰克林这句话的部分含义是,由于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的存在,防止一种习惯的养成要比改变它容易得多。大脑的抗改变倾向还使得人们倾向于保留如下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人类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出这种伴随着快速消除怀疑倾向的抗改变模式?
我们所有人都曾和许多冥顽不灵的人打过交道,那些人死抱着他们在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直到进了坟墓还不肯放手。
诺贝尔奖得主、普朗克常数的发现者马克斯·普朗克最有发言权。普朗克不但以科学研究闻名,而且他还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他说,甚至在物理学领域,激进的新思想也很少被旧卫士所接受。与此相反,普朗克说,唯有新的一代成长起来,较少受到旧理论毒害的他们才能接受新理论。实际上,这种“脑梗阻”的情况也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于爱因斯坦身上。处在巅峰期的爱因斯坦非常善于摧毁他自己的思想,但是爱因斯坦晚年却从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
查尔斯·达尔文是最成功地化解第一结论偏见的人之一。他很早就训练自己努力考虑任何有可能证伪他的假说的证据,尤其是在他认为他的假说特别出色时更是如此。与达尔文相反的做法现在被称为“确认偏见”,这是一个贬义词。达尔文采用这样的做法,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会由于天生的避免不一致性倾向而犯认知错误。他本身是一个伟大的例子,证明了心理学洞见一旦被正确地使用,就能够对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思想有所贡献。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给文明社会带来了许多良好的影响。例如,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不会表现出与他们的公共责任、新的或旧的公共认同等不一致的行动,而是会忠于职守,扮演好牧师、医生、公民、士兵、配偶、教师、职员等角色。
正确的学习成长应该是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漫长过程,以便我们变得足够有智慧,能够摧毁那些因拒绝改变倾向而被保留的错误想法。正如在世界顶尖大学任教的凯恩斯爵士谈及他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同事时指出的,新思想之所以很难被接受,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太过复杂。新思想不被接受,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旧思想不一致。
我们要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的接纳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识,不断的思辨去伪存真,放空自己固有的旧思想接纳新的思想。只有不断的粉碎自己的旧思想我们才发现自己在不断的成长。也许正确的教育就是如此让我们有不舒服的感觉,不断的学习让我们不要呆在自己的舒适圈。我们只有不断的突破昨天的自己,三年十年以后我们才会是一个有别去过去的全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