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东元路学校的观课虽然已经过去好几天了,但三节课上学生们广泛参与的情景总时时在我脑海浮现。由于三节课是连续上的,中间没有换学生,所以我观察到了学生们在相对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状况。我发现三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发言面非常广,几乎是人人参与,人人发言。
好课没有一个局外人什么是好课?这就是好课!没有一个局外人的课就是好课!
一堂课的成功不能以个别学生精彩的发言和积极的活动为标准,应该关注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我们见过太多的所谓精彩的公开课,其实就是几个学生与老师共演的一台戏——老师是领衔主演,那几个优秀学生是主演,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是坐在台下的忠实观众,有时附和着拍拍巴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学生的原因。有些学生缺乏自信,害怕自己回答得不对,招致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不满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举手的“看客”习惯。
其次是老师的原因。有些老师缺乏自信,害怕学生回答的不对,影响自己课堂的进度和所谓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就只“宠爱”那些将小手高高举起的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同学。
另外还有观课评课老师的原因。观课评课的老师对那些课堂上表现优秀同学的赞扬和肯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这种不良倾向的蔓延。评课时,大家对发言精彩同学的赞扬和对没有参与进课堂的同学的漠视,会使执教者误以为自己的教学策略是正确的,这样的反馈会让执教老师得不到该有的反思,下次仍然只关注少数举手的“明星”学生,忽视那些沉默的群众演员。
好课没有一个局外人怎么改变这种局面呢?
首先,教师要有这种意识:那种人人参与、人人发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自己“虽不能至”,但要“心向往之”。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课堂不以顺利完成教学预设、课堂进度为目的,而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老师首先应该是课堂上认真的倾听者和仔细的观察者。课堂就是塑造学生生命的地方,课堂上的任何细节都可能与学生的成长有关。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答题的机器人。
在5月28日的那三节课上,有一个男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开始上课时,他并没有积极举手,而是他的同桌很积极。徐老师在第二次叫到他的同桌后,他也举起了手。徐老师让他朗读了一段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理解。他的声音很小,细声细气的,徐老师说:“你的理解非常深刻,比你的朗读要好很多。”徐老师的评价风趣幽默、一箭双雕,在赞扬这个同学理解深刻有思想的同时,又委婉地指出了他不够自自信这一不足。这句话暗含鼓励:希望你大胆自信,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展现出来。这时我又仔细地观察了这个同学,瘦瘦弱弱,看起来是属于性格偏内向的那种男生。在接下来的两节课上,这个同学的表现一直很好,发言非常积极,显得很自信。如果这个同学的第一次发言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是遭到同学们的嘲笑,结果会是怎样?
好课没有一个局外人其次,要正确看待学生的“不配合”。课堂上的提问,学生答不上来是正常的,老师为什么要急着得到一个所谓正确、准确、标准甚至精彩的答案呢?学生答得不对或者不到位,才是发挥和展示老师能力的时机:老师恰到好处的启发、拨云见日的点拨或许更会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再者,课堂上出现的“状况”正好是教学反思的契机。有一位老师将自己赛教得倒数第一那一课的反思还发表在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第三,课堂评价要及时跟进。老师的赞赏和鼓励是激发学生踊跃发言的主要动力之一,老师绝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而且应该及时跟进。当然,老师的评价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具体有针对性的,不能用“你真棒,你回答的太好了”这样笼统的话语来评价学生。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视而不见。
第四,尝试分层次提问。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简单的问题,可以有由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回答,这样,发言面会更广一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五,不一定叫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如果只叫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就会觉得很“安全”,不必去动脑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变为局外人。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老师如果不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而是自己指定学生回答,那样,每个学生几乎都是紧张的,绝大多数同学都会投入到学习当中。
好课没有一个局外人总之,好课堂没有一个局外人。老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