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古称夔州,位于瞿塘峡口上游不远处,建在长江北岸的半山坡上,头枕高山,前临大江,山川形胜,险阻天设,扼控巴蜀大门,自古有川东锁钥之称。
历史上的奉节是川东(渝东)地区的著名历史古城,古时也称鱼复,据荆楚上游,控巴蜀东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起至清末,奉节为巴东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关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为蜀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中原政权占领四川的必经之路,如从刘秀经略四川、刘备入蜀、东晋桓温和刘裕进川、朱元璋剿明玉珍,均是从两湖逆江而上;或北方政权统一江南的必经之路,如西晋王睿下湖广、大唐李靖伐南梁都是从四川沿江而下,元论是上还是下,奉节都是最重要的门户,可见奉节在历史上的地位。
奉节在西周时为夔子国地,后为巴国地,秦时在此置鱼复县,今所见城垣最早为明代成化十年郡守李晟所筑,原为砖砌,有五门,后经多次修补,清同治年间将南面临长江的城墙和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以及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依斗门)、西门四门改为石砌。其崇墉峻壁,雉堞巍然,矗立江边,蔚为壮观。尤其是依斗门(据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气势雄伟,俯视长江,是峡江城门建筑的典型。这段城墙及城门原本保存尚好,但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将被淹没,所以将其全部拆除后搬到新城异地重建。
华夏大地,雄州纷峙,不少地方因其独具魅力的自然人文特色而获得别样的美誉,比如重庆号称雾都、桥都,而奉节县则人称“诗城”,这是为什么呢?
奉节地处长江上游,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其西端瞿塘峡即在此处,峡口夔门因地势短窄,江面恶浪奔涌,再加上两边断崖壁立让人心悸,有“夔门天下雄”之称。而奉节历来是咽喉紧要之地,被称为“控带二川,限隔五溪,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西南四道之咽喉,吴楚万里之襟带”。
因为此地风景殊异,所以迁客骚人游览此地无不写诗留念,据记载,在此写诗的相继有陈子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苏轼、苏辙、王十朋、范成大、陆游、杨慎、沈庆、王士祯、张问陶等历代著名诗人,其中以杜甫为最。
他曾寄身奉节近两年,在此搭建了杜甫草堂(成都的更有名),写诗435首。其中有八十余首谈及奉节的盐、酒、船、麻衣等。比如《送十五弟待御使蜀》:“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再如“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艨子。”奉节古时为巴渝造船中心,因此当地百姓多赖船运谋生,这首诗即是写此。而这些人的诗歌中关于奉节流传最广的当属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其遇赦放还后所作。
除了风景殊异,奉节白帝城为三国蜀汉刘备托孤之处,而奉节也正是因此在唐贞观二十三年由鱼复县更名为“奉节县”,目的就是为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后世文人从未停息过对此的想象和议论,自然也少不了以诗来咏之叹之。
“夔门天下雄”便是指白帝城背后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
(参考资料:《老重庆记忆》、《老重庆影像志》、《重庆市志》、《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