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旧文,三年过去了,老二也出生了,现在看起来,当初的观点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从老大身上看,已经初具些成果了。
初为人父近三个月,关于要把小孩养育成什么样,逐渐有了更清楚的方向。在尚未当爸爸以前,根据对自己人生及成长过程的探究、了解和反思,已经大体上有了一些想法。有了小孩之后,更加有意识的观察父母子女的互动(包括我自己的父母与我,我太太与小孩,朋友们与小孩的互动),越来越清楚和确定的养育小孩的方向:不是要致力营造一个让她不受打击的舒适环境,而是帮助她成为一个表里一致的人,一个人格健全、内心强大的人去应对世界的挑战。表里一致的人具体说来就是:一个安全型的、有界限的、善于表达感受和需要的人,一个心灵没有太多束缚和捆绑的、可以自由做自己的、合乎被造样式及心意的人。
安全型的人
按照《亲密之旅》课程的说法,就是:
- 看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看别人也是好的,有价值的;
- 情感较成熟、有弹性、对人有信任感;
- 能适度依赖,也不怕被别人依赖;
- 能给人空间,也能与人亲密;
其他类型还有:焦虑型、逃避型、紊乱型,欲了解详情可自行google《亲密之旅》
人的两个最基本的心理诉求:无条件的接纳、在人心里居首位。基本上只有在两个环境下可以获得,一个是原生家庭,一个就是婚姻。我深信,这两个心理诉求在原生家庭里被很好满足的小孩,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成为一个安全型的人。安全型的人则更容易带来安全的关系,建造和带领安全的团队,更容易有幸福感,更能够抗打击。
见过太多父母内心其实很爱孩子,但无意识的会在爱上加上行为的条件。时常会给小孩的感觉是:你乖、听话,我才会爱你;你表现好、学习好,我才会爱你;否则,我就不会爱你,唯有当你有好行为的时候,你才是值得爱的。父母如此注重行为、忽视内心,多半是为了减轻自己照看孩子负担,但却导致小孩也看重自己得外在行为,而忽视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和渴望。
有界限
有界限的人既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也懂得守住自己的界限;不会去侵犯别人的界限,也知道保护自己的界限不被别人侵犯。
培养小孩的界限意识,也是在父母与子女的互动中成就的。
第一,不把小孩作为家庭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而是当做家里同样受欢迎的一个成员;建立环形(各节点依次连接闭合),而不是星形(以中央节点为中心,把若干外围节点连接起来的辐射式连接)的家庭结构,避免大人在小孩那争宠而失掉大人应有的界限。也不让小孩感觉自己在家里高人一等,避免小孩过于自我中心。让小孩睡自己的床、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空间,也帮助小孩学会尊重父母的界限,不贸然闯入父母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在界限方面,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小孩;前几天有个朋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孩子有点闹,大人就给他看动画片,小孩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大人想起来要让小孩给我们表现唱歌,于是又拽着小孩要给我们唱歌,看着小孩非常投入的在看电视没搭理他们,又拿原本不许他再多吃的糖果来引诱他,说唱了就给你糖吃。我想我要是这小孩,我也搞不明白界限和规则到底在哪。
第三,以爱为基础的管教;完全溺爱小孩,只有soft love,没有tough love,会让小孩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和边界在哪。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具体那些方面需要管教,我还正在摸索,因为现在小孩还没有自我意识。但我想大体的原则是:
- 不要有很多细碎的禁止行为,只有对她没有危险的行为,或者没有破坏已经设立了的规则,都不去管,让她去探索和尝试。
- 当孩子尝试要挑战父母权威的时候,一定要管,而且要胜过。
善于表达感受和需要
或许中国社会就是个充满焦躁的社会,也或许这是人类的天性:面对负面的状况,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赶紧overcome、克服或者解除。
听说现在小孩若是感冒发烧什么的,送医院上来就给开最先进的抗生素(什么先锋4代什么的),打点滴直接把药物送进血液循环系统,赶紧把症状消除了,医生、家属都省事。
小孩心爱的狗死了,很伤心的哭,大人很急切的想消灭小孩的情绪,便会说:别哭了,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狗都已经死了,不就是一条狗吗?再给你买一条就是了;
去年过年回家,也目睹了我的小侄子好几次被类似对待。有一次是他在玩我给他买的lego积木(那套lego积木是给7-12岁小孩玩的,他才5岁),按照图纸已经把所有造型都拼出来了。于是他想玩点创新的,说不按图纸,自己搭。完全自己搭还是有些难度的,结构不容易搭稳固,几次拼的时候把已经拼好的部分弄散了,一来二去他就哭起来了。奶奶闻讯关切的从厨房过来,看见此状况就说:哭什么呢?你就是没有耐心,你耐心一点拼就是了,还哭,哭有什么用,别哭了。结果不管用,小侄子还是一个劲的哭。
我把他抱在身边,
问他:是不是老是拼不好,有点沮丧?
他点头。
是不是有点着急?
他点头。
是不是总拼不好觉得自己不太行,有点难过?
他点头。
我告诉他,这个lego是给比他年龄大的小孩玩的,我觉得他很喜欢研究,所以买给他玩。
这时候他有反应了,问我:是不是年龄大的小孩有可能还玩得还没这么好?
我说:是的,年龄大的小孩也不一定玩得这么好,你这么小年龄能玩成这样,已经很棒了。
于是他有了信心,回去继续玩,很快就搭好了一个新的造型。
(今年去他家过年,在带他妹妹玩乐高的时候,他自豪的告诉我:他5岁的时候就能拼10岁小朋友玩的乐高了。呵呵,他已经忘了,这句话是我放在他心里,一直伴随他的)
帮助小孩标明情绪、疏导情绪,可以帮助她们学会有效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在面临意外情况、挫折、挑战、冲突时候,可以更快的了解和疏导自己的情绪,更快由潜意识做主回到意识作主的状态,而更少被情绪所左右。这就是所谓的情商。而把这种能力内化到孩子身上的工作,要靠父母来完成。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内化这种能力,父母自己首先要具备这种能力。父母想要具备这种能力,自己需要进行学习和训练,比较有效的方式还是参加《亲密之旅》的课程,这是我个人的体会。
能把以上三点在我的小孩身上培养好,我想已经可以为受托的产业打下一个健康的人生基础了。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
-- 圣经 诗篇 127 : 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