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书,立马推荐给好几个朋友。这本书,被我定位为“改变伪学习状态,舒缓知识焦虑,促使成为行动派”的宝典。
成人学习,追逐各类“干货”,追捧各类“大神”,崇拜各种“新知”,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干扰太多,诱惑太多,难以确定目标,总是越学越难堪。
在这本书里,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首先界定自己属于哪类学习者,在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学会如何提问,如何思考,如何通过问题进行有效学习。接着,通过学习能力三个维度:追问与反思经验,分析与整理信息,内化与应用知识,合理运用“RIA便签法”,将这三方面落实到行动。最后,要习惯性将知识点拆为己用,从学习者变为一个学习促进者。
本书强调的是“RIA便签法”。R(Reading,阅读拆页),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I(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这样的理论知识,如果只是看一看,不能拆为己用,那这本书对自己来说就是没有用的。刚开始使用这个方法,我也是摸不着北的。这周每天看书后坚持训练,慢慢就上手了。
简单地说,阅读后,把知识点和自己的经验结合,再列出自己的目标和行动。
比如说,听完一个分享或者看完一本书,感到醍醐灌顶,当下像是明白了什么。转身后没有下一步行动,接着不了了之。而学习知识,真正需要的不是“干货”,而是提炼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于是,看完本书,基本上都是实际应用类知识,这些都属于“干货”。我就需要思考这些方法真的都是对自己有用吗?这是RIA运用于“追问与反思经验”。
比如,读《亲密关系》,读到:幼时伤害经历会对自己的潜意识造成很大的影响,成人以后许多行为都是由于这样的伤害引发的。联想到自己的行为,确实有这样的问题,和伴侣一起把这类问题“拆”了,解决了我们之间的矛盾。这是RIA运用于“应用和内化知识”。
不仅如此,最近听书较多,发现好多大v对一本书的解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这些人,就是学习的促进者,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带领我们去理解一本书。这样的方式固然不错,可以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角度,但终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只能借用学习,不能长期依赖。
学习特别忌讳随大流,盲目跟风是知识焦虑根本的原因。伪学习也是大忌讳。选择比勤奋更重要。如何学习?要以知识为中心,兴趣类和致用类分类。这样便于我们确定自己的主题,持续学习。
读完书,要合理利用便签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天看,学,记录,反思,总结经验,然后成文字分享,坚持输出。这是我正在行动和持续的努力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