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今,我们每每一到端午节,就会说起屈原,每每一说起屈原,就会想到他冤,纵屈原自己,越认为自己无悔,越说明其冤深。可屈原究竟冤在什么地方,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的出来,那么,屈原到底何冤之有呢?
那年端午节,我专门去了芦溪,去看了屈原广场、涉江楼、橘颂塔等一系列能纪念屈原的景点,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屈原屈在哪里冤在哪里?
冤在达则兼济天下之心而不能达。屈原是幸运的,恰逢战国末期那样的乱世,他却生在贵族之家,21岁就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做了楚怀王的外交部长,兼管楚国外交内政等大事。
如果屈原与世俗同流合污,那他的生活恐怕就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不尽。可他偏不,他看到了楚国隐藏的危机,国家财富被庞大而不劳而获的旧贵族所把持、消耗,社会财力日益凋敝,百姓生活越发艰难。要想使国家强大,不至于被其他六国吃掉,就只有改革。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实施了变法。
现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变法的具体措施,但从屈原的《九章》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屈原的满怀期待和自信,以及变法后取得的一些成效。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屈原受楚怀王之命而进行变法,他十分注重吸收采纳楚国先祖优秀的治国方法,任人唯贤,健全法律,从“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这句话来看,变法应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屈原变法有利于使处在那种动乱环境中的楚国,集中财力、物力,逐渐强大起来。
但变法打击了旧贵族,使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于是旧贵族们视屈原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迅速勾结起来,沆瀣一气,迫害屈原,贬了他官,废了他法,使得屈原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最终落了空。
冤在穷则独善其身之念却不愿独。变法实施没多长时间,就遭到了以公子子兰为代表的旧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他们勾结在一起,开始疯狂地馋害屈原。他们大肆的攻讦,逐渐动摇了楚怀王的立场,于是屈原被贬官,被流放。
古代的穷并不指代经济困窘,而是说仕途被阻。而很多读书人一遇挫折,就会说“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保全自身的最好法则。可屈原却不愿意这样,他纵然被流放到蛮荒的南方,可他依然不敢独善自身,始终不改忧国忧民的情怀,凡遇国家大事,他必然死谏。看透了张仪的欺骗,他死谏杀掉张仪,可惜有佞臣当道;他力谏并阻止楚怀王前往秦国讲和,可惜他位卑话弱;他依然以流放者身份上奏章谏议楚顷襄王卧薪尝胆,合纵抗秦,纵然自己不被新上任的楚王待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按说,自己已经被流放,就应该屏气敛声,夹起尾巴小心做人,可屈原却依然用忠贞不渝的情怀对待国事,在对待国事的路上奔波不停,纵然一次次被拒,纵然一次次被嫌弃,可他依然如一株小小草,烈火焚烧之,一朝春风生。
冤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国与国之间相互攻打,尔虞我诈,根本没有信义可讲。唯有变法强大自己,才是正理。屈原非常明白这些,他知道变法是改变现状使楚国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但他也同样明白,变法革新势必要触动旧贵族们的蛋糕,这样当然就会引发他们的疯狂乱咬,会危及自身的安全甚至是生命。往昔楚悼王时的吴起,在变法过程中,打击旧贵族特权,在失掉楚悼王这个靠山后,被旧贵族乱箭射死;在秦国变法的商鞅,因变法触怒旧贵族,死后仍旧被五马分尸。这些离自己并不遥远的鲜活个例,如同振聋发聩的警钟,不断冲击着屈原的心灵防线。
俗话说得好,“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熟读诸书的屈原不可能不知道这些道理,但两权之后,屈原却初心不改,历久弥新,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毅然临危受命,实施变法革新,他选择的原则不是利于己,而是利于国。为了国家百姓,他愿意燃烧自己,奉献自己,纵然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这是他的崇高理想使然,这是他的无私性格使然,这是他的高贵人格使然。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含冤而逝,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他注定要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他那朴素坚贞的爱民情怀,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政治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后辈所恪守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怀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默念着屈原的名句,在涉江楼前静思,不自觉的还是要思考起屈原的屈和冤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