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 阴 (1月27日 晴)
![](https://img.haomeiwen.com/i7334830/9bc7d1ea25964b74.jpg)
昨日行程:
1,一早出发到临安
2,下午到富阳
3,傍晚赶回临平
4,(行程外)火车票的惊鸿一刻
在家安老,可好?
一位志工75岁的老母亲癌症晚期且已经发生癌细胞转移,现在没有住在医院里,而是在家里安养。
这个安养不是身体上的,更多是心灵与环境上的。在临安乡下别墅一样的房子里,在客厅外的阳光房里,老人躺在躺椅上,背上放了两个枕头,原本是背着太阳坐,后来老人要求转个90度,这样可以看到阳光洒在身上。
志工陆续有几拨来看望,老人的眼神已经被病痛折磨的没了神气,但是看的出来,她在用她巨大的生命力量,忍受着这样的难过,她没有发出任何“哼嗯”的叫声,可能有的时候舒服点,或者是为了让看望她的人舒心,她还会笑一笑。
在家安老,是一件有福报的事情。即使面临生命的终点,不用全身插满管子,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这体现着生命的尊严。
但是昨天在和志工的互动中,我想起林朝富师伯讲过的个案,他说当事人的想法很重要。尊重,除了遵从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要让当事人尽可能的没有人生的遗憾。
人都有活下去的欲望,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百分之百的争取。志工说她母亲还是希望治的,所以我建议询诊的动作是要做的,而且要去权威的医院,找权威的医生。
结果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老人家确定这件事情,然后相对安心的接受这个结果。
对于长辈而言,在意的除了自己的病痛,再有就是无法割舍与晚辈的亲情。志工说老母亲很担心她不会做菜,老了怎么照顾自己。即使痛成这样,老人家心里还是想着儿女。
在家安老,对于得了重病的长辈,除了心愿上的满足,也要在护理上下些功夫,比如氧气瓶、老人纸尿裤、止痛药等。
慈济,经营的是人
从临安回来,没有直接回临平,而是转去富阳,和当地的志工,特别是发起志工若华师姊做一些交流。
“我也没做什么啦,就在后面哈啦哈啦!”若华师姊每次听到别人的赞叹,总是这样谦虚的开头。
千万不要被她的谦虚“骗”了。
她在背后做了什么呢?
1,在自己租的小别墅里开展读书会,自己导读了一年。
2,一年之后,邀请来参加的朋友一起承担导读(应该是有筛选过的)。
3,每次读书会前,把相关的内容发给导读者,自己在读书会的时候,做幕后的串场,陪伴导读者。
4,读书会志工日渐庞大,对慈济活动了解增多,有意愿发起环保活动,召集有心志工多次开会。
5,在读书会、环保等活动中,发现参与者的中年危机问题,有夫妻问题、亲子问题等等,私下通过有技巧的谈话,了解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再找机会给予引导和化解。
6,针对参与者大多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业余时间举办雅集、茶会、聚餐等多样活动,加深感情。
功夫在诗外
在一天的车程当中,我们也做了诸多深入的交流。慈济人在一起,除了一起奉献爱心,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协助解决环保等问题,更重要的启迪彼此的心灵。
这么多年慈济志工的经验,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心里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往好了发展也就不难了。
所以慈济人除了在活动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人心上下功夫。要不断精进察人、识人、关怀人、启发人。
如果只是一味关心、关怀,还是是不够的,有的时候要大胆去点破一些志工的深层次问题,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成长到一个新的阶段。
不然就像师父提醒弟子的,慈济越做,习气越重。原因就是没有藉事练心,没有从内心改变自己的固有认知,没有从理念上理解做慈济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