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谢涵少
作者蔡冲,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hPAE7x_dtBVSYzBcgXUUg
1.标题拆解
标题提出的观点一反常态,吸引眼球,让人有立即点击阅读的兴趣。
2.正文拆解:拆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相比「追求完美」,我更喜欢「螺旋迭代」。先用个简单方案解决 80%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 20%。
金句:许多优秀者都败在这点:一开始追求完美,费时耗力,最后不了了之。
文章的第一部分:
作者举了自己在大学期考前,复习功课,从第一面开始,一字一句,点滴推进;钻石一切细节,求索来龙去脉;吃透每条定理,做会每道习题~到了最后一晚,才发现一共十章,前六章背得滚瓜烂熟,后四章崭新如初。顿时慌了,心理和生理防线几近崩溃。痛定思痛,升级了方法。从此不再狼狈。作者称它为,「螺旋迭代」。
于是作者改变了学习方法,第一轮通览:全书的大概,最重要的定理,必考的题型,最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轮的目标,是搞定「比较重要的题目和知识点」、模拟试卷、往年真题。
第三轮,有了前两轮的垫底,你的底气也足了很多,看得细致了很多,没有了那种「赶工」的火急火燎,你能沉下心来看细节了。
文章的第二部分:
作者把自己的文章分为:
口语版(40 分):可以理解成,和胡同口老大爷侃大山的聊天记录;
及格版(60 分):中规中距,但没那么出彩,如果今晚在后台推送,不会引起读者骂娘;
好文版(80 分):内容精良,语言凝练,结构丰满;
爆款版(90 分):不仅质量上乘,同时被大量传播。
写文章的习惯,很少有一次性到 80 分的:都是先完成 40 分,再迭代成 60 分,最后捏合成 80 分::
做到 40 分,十分容易,咔咔写就行了,纯体力工种,不需要什么脑子;
做到 60 分,比较容易,基本功大于灵感,方法论重于状态;
做到 80 分,脑力劳动更大,对感觉的要求更大,花的时间更多;
做到 90 分,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
文章的第三部分:
作者讲自己就职央企,但却在做开荒打草事情。
作者举了公司培训体系落地的案例,公司一开始运营,培训流于形式主义,作者愤愤不平,向领导汇报,领导也不理,后来公司走上正轨了,领导开始重视了,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建立了细致入微的学分制度。半年后,流水线、批量化地将白纸新人捏合成合格员工,并且源源不断地投放到一线市场……
「培训制度」成了他们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创业伊始,最重要的是赶紧让项目 1.0 上线,至于后面的高级功能,那就螺旋迭代、逐步打磨吧。
这个案例说明了: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文章的第四部分:
2011 年,张小龙团队昼夜开发: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饿了就叫外卖果腹,累了就停下来抽根烟,困了就地开始做俯卧撑提神……
他要争分夺秒,他要抓大放小。后来微信 1.0 版上线,张小龙在「腾讯太子争夺战」中涉险过关。
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应该明白:万事皆有代价。当你选择完美,你必然要付出成本:财务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而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这项成本的增加,并不是线性的。
如果给我无穷尽的预算和时间,或许我也能做出 iPhone 那样颠覆性的产品——但那样的意义,只存在于实验室或概念机里。
「先完成,后完美」,这是我学到的重要职场经验。一项工作,一个星期做到 70 分,还是两个月做到 90 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相比于「追求完美」,我更喜欢「螺旋迭代」。先用个简单方案解决 80% 的问题,再慢慢解决剩下 20%——许多优秀人才都败在这点:一开始追求完美,费时耗力,最后不了了之。
此外,「一条路走到黑」有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方向错了,那就全军覆没,连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
懂得轻重缓急,是一件极端重要的品质。是否拥有它,对人生会有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