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作者: 渐变灰度 | 来源:发表于2020-05-09 10:37 被阅读0次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继续解读印光大师的序言。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遵。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来看这一段,印光大师在这一段的开头说,

    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印光大师前面讲到了,圣贤之道,唯诚与明,也讲到了格物致知,也讲到了格物致知就是格人欲,显真知,致良知,也讲到了为什么格物是格人欲,致知是致良知,致真知。

    也讲了为什么格物不是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致知也不是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这个地方呢,印光大师话题一转,他又讲到了什么呢?然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很多的人,没有智慧没有学问。越无明越愚昧,越愚昧越无知。越无知越无明。

    无明,包括你的见闻,这个东西它是相辅相成的,他是相悖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

    你可以看看自己,看看你周围的人,他能不能听懂我们说的。

    就不用说那个法华经,楞严经,心经,就大乘佛法不用说。就说现在印光大师讲的这个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很多人都听不懂,他不认为诚意正心很重要,怎么讲都听不明白,不认为格物格人欲这么重要。

    或者说杰德说意识主导论是唯一的真相,真是这样吗?就是打了很多问号。

    所以一些不穷理之士,一些无知无识之人,他若闻理性,就我们现在讲的圣人之学,讲的如果你想平天下,你想齐家治国,你就要格物致知,很多人听了这个之后,他还是不明白。

    他会高推圣境,自处凡愚。看着自己是不是也在无意识的犯,就是说智慧不够,般若智慧是最高的智慧。

    智慧不够,就是说根器不够,就是印光大师说的,上中下三种根基,你有可能就是中下根基,那就是说不适合自在人生的课程,

    但我希望每位来学自在人生的,能听懂自在人生课程,每一位都是上等根基,然后您能明白格物致知它的重要性。你能明白,一切问题的根都在格物致知上面,你能明白意识主导论。

    如果你无知无识,你有可能就听到这些究竟法,你就听不懂,听不进去,然后你也不会照做,而且你会犯的错误,是高推圣境,自处凡愚。

    高推圣境是什么意思?比如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你到大殿里面看到佛像就磕头,干嘛,看到高僧大德你就想拜下去,然后你就想把自己所有的身家性命全部交托,这就是高推圣境,而且认为那个事我做不到的,所以自处凡愚。

    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像被神遗弃的孩子,而那些其他人,你就觉得和你不一样,

    别人能给你加持能量,一定高于你,就像水是从高往低流,我能给你加持能量,你不能给我加持能量,那我就比你高,那你认为他能给你加持能量,他就比你高,所以你就把他推起来了,就像你供了一尊佛差不多的,

    很多家人家里会供着一尊佛像,认为那就是阿弥陀佛,就是观世音菩萨,就是地藏王菩萨。认为就有个外在的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其实菩萨是开悟的人。

    比如,有的人他当着你的面,他就把别人的肿瘤治好了,你就觉得这个人不得了,所以就把他推得很高,高推圣境。

    如果你认为是这样的,你就是还是不明白意识主导论,还是不明白意识是真的,意识的内容不是。就是还是不明白你就是一切,你就是意识。你就是还是没活在真相当中。你就是印光大师说的无知无识之人。

    就是说,虽然你也在听课,但你还是没有明白意识主导论,没有明白心即理,就是你没有听懂,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是根器陋劣

    根器陋劣,根器不够,就会这样高推圣境,自处凡愚。认为自己不行,觉得自己怎么就比不上别人呢。

    如果是这样,您学什么课都不行,就是说您学自在人生,肯定不可以。因为自在人生的课是什么?我就是一切的主宰。

    自在人生的课堂,奠基在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之上,是心即理,心外无理。我就是圣人,我就是佛,我就是一切万有,

    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作为基础,你这个自在人生的课程,说实话对你来说关系不大。

    老师自己是菩萨心肠,但是众生各有自己的根器。只告诉您,不要高推圣境,不要自处凡愚。你不要把任何老师的话都当做圣旨一样去遵循,你不要这样明去学,

    圣人之学一脉相承的,从尧舜禹到孔孟到王阳明,这样一脉相承的就不会走偏。

    这是老师自己的一些肺腑之言,希望能够唤醒一些人。

    所以,如果您无知无识,你若听到,现在讲的这些东西,您可能会高推圣境 自处凡愚。

    这种事情在社会生活当中,在灵修当中,在佛法当中,在各种各样的法门当中,你就会高推很多很多的老师,然后把自己处到一个特别特别的,就是让自己好像没有任何的根器,让自己没有任何可能的一个地位,

    所以放下吧,外在没有任何老师,那些老师都是你投射的。

    这样的话你就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

    你肯定不肯奋发图强的,格物致知你就不做,知行合一你也不做,你还在那困惑着呢,纠结着呢。

    还在那困惑,在那纠结的,到底要不要格物致知,到底要不要知行合一,所以你当然不肯奋发图强,

    现在印光大师他说的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见闻很多,你虽然博揽群书,立行天下,但这个东西不是开悟的必要条件。

    如果说你真的很愚昧,那你也很难懂。所以你见庙就烧香,见佛就拜,见高僧你就让自己觉得自己恨不得五体投拜的感觉,所以你自处凡愚,

    那这个时候你也不会懂印光大师他序言里写的格物致知。

    那怎么办呢?对这种中下根器的人有方法。是什么呢?告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

    告诉你因果报应,这就是小乘佛法,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四圣谛,是佛陀,他告诉你人生就是苦。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斥盛,人生八苦。

    怎么灭苦呢?这个苦是怎么来的呢?集地。集这是因,就苦集灭道了。就给你讲的是因果报应,因果法则。所以让你吃戒。

    简单说一下,苦集灭道。小乘佛法里的。小乘佛法对下等根基的人。大乘佛法对上等根器的人,

    那你如果只能听懂小乘佛法,就是下等根器,你听不懂大乘佛法的真理,听不懂一心三藏,你听不懂圣人之学那就是小乘根器,

    那小乘给你一说,你很容易理解。告诉你人生很苦,生老病死苦,你老了你不苦吗?你行动不便,你病了你不苦吗?还有求不得。你求不得,求名求不得,求利求不得,求健康求不得,求快乐求不得,你不苦吗?然后怨憎会,你是不是每天很多的抱怨,很多的嗔恨,这都很苦的,还有五蕴斥盛。五蕴斥盛什么?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我执法执很重,人生很苦的。

    现在告诉你,苦,然后集地,苦地是第一苦。第二是集地。集地是什么?就是你的苦怎么来的?

    苦怎么来的?因果报应。所以这就是因。这个因是什么?就是你造业。

    就是你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造了很多很多的业了。怎么造的业?身口意。

    身口意。杀生,偷盗,恶语,就是贪嗔痴等等,就是你造的这个业,导致你的苦,所以你因果轮回,六道轮回,你就开始受苦了。

    你不想受这个苦,你说要脱离六道轮回,要脱离因果报应。怎么办呢?要灭了他,所以灭地。

    灭地,就是你要把苦给灭了。要断轮回,要让自己名更多一些,利更多一些,财更多一些,这是灭。

    那怎么灭呢?告诉你方法,苦集灭道。苦集灭道给你讲的就是因果。

    那你如果只能听懂这个,那你就是小乘根器,那大成的你就听不懂。

    什么?十方佛土中只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也就是法华经,楞严经,心经讲的。也就是意识主导论。也就是一心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也就是我就是佛,佛就是我。我就是一切万有。

    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境界,那怎么办?你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的,至少懂因果报应。

    要不懂这个,你连自己怎么过得不好,你都不明白。你连自己为什么想改命改不了,你都不明白。

    他说的就是一个因果法则。就是我们讲的五个造物法则其中的一条,你给出去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你给出去的那个什么,就是因。你接受的那个就是果。

    所以印光大师前面讲了这么多,从一开篇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诚与明是凡圣同具,然后做圣不难,难在明明德,然后格物而致知,致知而明明德,等等讲这个。如果你不明白也听不懂,没关系。现在跟你讲因果报应。

    从因果报应开始,切入《了凡四训》。这就是印光大师推《了凡四训》这本书的价值。

    《了凡四训》这本书并不究竟,这本书不是告诉你诚与明,格物致知,明明德,不是的。虽说印光大师在序言里说了,

    但印光大师把《了凡四训》这本书推荐给你,仅仅是让你明白因果报应,让你改命。

    并不是让你从这本书诚与明,格物致知,明明德,并不是让你成为圣人。而仅仅是告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让你明白你的人生的这个果有一个因,这个因是什么?会在《了凡四训》里面详细去讲。

    第一是命,立命之法。他的命是什么样的?只能活53岁,命中无子。这个命是什么?这个命是过去的业,这是因找到了。

    第二个因是什么?你当下的感觉,就是你当下的你的频率,所以你要改过,你要积善,所以在第二章就是改过之法。

    改过之法类似于格物致知,但是他不究竟。积善之方类似于知行合一,但是他不究竟。但是那已经讲得很不错的,这是在事上改,也牵扯一些心上改。这样命就会慢慢好,

    所以《了凡四训》是来讲因果的。就是如果听自在人生听不懂,没关系,听了凡四训一样可以改命,你一样也会改的很好的。

    告诉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因果通三世。在心即理也会讲这个因果通三世。

    这是什么呢?就是十二圆觉,十二圆觉就是因果通三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六入等等,就是说反正你是因为无明导致你行,你行就造业,就造了识,就造了六入,你就开始入胎,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六根就开始产生等等,导致你出生等等很多很多,最后是因果通三世。

    三世因果,就是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现在,你上一世决定了这一世,你的命不是从你出生之后开始的,你的命从你没出生之前就决定了,这是三世因果。

    三世因果很简单,就是第一是剧本,第二是你后天的振频,所以你今生今世改命就变得很关键了,所以不用去管你过去造了什么业,你上一辈子是干什么的,不用管这个。只管你现在,只管你今生今世怎么改命。

    或善或恶各有其报。

    你为什么人生会过的很善很恶,就是人生会过的很好或者很不好?这都是报应。

    因果法则这就是造物法则其中的一条。第一条,你存在。第二条,你即一切,一切即你。第三条,一切都存在于此时此地,一切都存在于当下。第四条,你给出去什么你就接受他什么,就是你给出去什么感觉,什么频率,就接受到什么样的境遇,什么样的现实,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因是什么?因是你每个当下的感觉。那每个当下的感觉就很重要了,每个当下的感觉,要么你随缘消业不造业,要么你继续造业,不但下半生不好,下一世也活不好,

    所以或善或恶各有其报,这个因果法则就是这一条,每个当下你给出去的是什么,

    这叫布施。所以布施,最低的那个叫财布施,捐款,捐物,或者说去做义工,这叫财布施。

    高一些的是法布施,现在心想生做的就叫做法布施,包括你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你在工作中其实也是法布施,你在做你喜欢的事情也是法布施。

    那最高的是什么?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什么意思?就是无所畏惧,你让所有的众生都脱离了恐惧。这就是最高的布施。

    首先你得脱离恐惧吧,要不然如何让别人脱离恐惧呢?让所有众生脱离恐惧,首先众生就是你,让众生脱离就是让你脱离。

    一旦脱离你就活在和平喜悦清静当中了,那你就一直给出去的就是喜悦和平清静的频率

    所以你就一直在布施一种和平清净喜悦的频率,你的人生就变成了和平清净喜悦的自在人生,所以决定你命运的就一个,你每个当下布施出去什么感觉,你每个当下给出去什么感觉,

    所以或因或果各有其报,因就是感觉,果就是你的人生。如果你明白这个之后,你就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没有人喜欢恶果,所以会断恶因。你不想要恶果就会断恶因。

    有哪个人说,希望自己财富越来越匮乏,情感越来越糟糕,身体越来越有病,你不会想这样的,

    你想让自己倒过来,身体越来越好,情感越来越好,财富越来越好。

    那你明白了这个情感的不好,是因为我有一个不好的因,财富的不好是因为有一个不好的因,那我怎么办呢?把这个恶因断掉。

    这个恶因是什么?还是那个,你给出去什么。但是,他也分你是小乘的还是大乘的?就是你在断恶因的时候你断的是小乘的因,还是大乘的因?或者说你断的究竟还是不究竟。

    修善因而冀善果。

    就是我自己让自己想得到好的结果,那我就积善的因。因为我善的果来自于善的因。一切都是有因才有果,所以我就重视因。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是因为知道这个果,都是因带来的。这个因一变,这个果肯定就变了。

    但凡夫不明白因在哪,所以凡夫畏果。凡夫看到自己,身体有疾病,身体很难过,身体现在很不健康,就很想把这个身体不健康的这个果给改掉,但他不知道实际这个身体的疾病这个问题来自于它有一个频率,还有一个导致他受这个身体疾病的频率,他改频率就完了,他改他的因,这个身体不健康的这个果就去掉了。

    这就是菩萨和凡夫的区别。再说一下,不要一说菩萨,你脑海中就浮现观世音菩萨等等菩萨,菩萨是开悟的人。菩萨就是人,你就是人,

    你如果开悟了,活在意识主导论当中,你就是菩萨。明白吗?

    佛陀讲经说法,很多人当下受偈,就是四果罗汉了,那些人马上就变成菩萨了,变成变成罗汉了,他们本来跟你我一样,就是个人,他后来怎么就变成菩萨罗汉的,他是明心见性了,

    所以只要你明心见性了,你就是佛菩萨,不需要佛陀手机,就是佛陀只是告诉你达到这个状态,已经到罗汉境界了。

    所以,如果你连观世音菩萨你都灭相,你,连观世音,文殊菩萨等等你都知道,这个东西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那你还高推哪个高僧呢?

    你如果能达到说佛陀就是干屎橛,佛陀就是狗屎,狗屎就是佛陀,你达到这个境界的话,你还会说这个老师不得了吗。你看见还会拜倒在地上,亲吻她的大脚趾吗?那你那你那我怎么能说你了?

    如果是这样,只能对你说,来看看因果吧。就来修小乘的,改改因吧。但你肯定不能明心见性。你能修一些福报,但你开不了智慧。这个没办法的,你的业障太大了。

    善恶不出身口意三。

    身口意三业。佛法里讲的身,就是杀生,邪淫,偷盗。这是身造的业。口,恶语,两舌,绮语,妄语,意是贪嗔痴就造业。就是说你的善恶是由这三方面来的,

    但是告诉你那个身口意三业,身就是你会杀生。佛为什么让你不杀生?哪个人杀生是快乐的?哪个人杀只鸡内心是清静如如不动的内心法喜的?

    这是因为你在杀生的时候,你就会不快乐,你不快乐你就不清静,你不清静你给出去的感觉就是一个恶的因,

    就这么来说吧,你感觉好就是善因,感觉不好就是恶因,明白吗?

    你只要感觉好,你只要是清净的,法喜的,喜悦的,快乐的,你就是在给出个答案,给出善的因,你就会有善的果,

    但如果你是恐惧的,不开心的,闷闷不乐的,反正你是负面的情绪,你就再给出一个恶的因,你就会得到各的果,

    所以杀生99.999999999%的人他都不会快乐,

    你说有的人他会快乐,那是因为他猪油蒙了心,人欲太多。就是王阳明说的,人欲把他的天理给遮盖起来了,他心的镜子上都是灰,他体会不到,明白吗?

    所以说人欲太重了,他体会不到他自己那个当时发生的时候那个不快乐的感觉。

    那不邪淫一样的。淫和性是两回事儿,不是说不让你有性,你可以有性生活,但是不邪淫是什么意思?在大街上看到个美女,就想入非非,就幻想着和他有性关系,这个时候你感觉不会好的。

    有的人说这样会很兴奋呀。其实你这样是有匮乏的,你知道吗?因为你得不到。你幻相和美女发生关系,这不是白日做梦。白日做梦底线是感觉好。感觉不好就变成了你自己在这个当下是不舒服的,是匮乏的。包括不偷盗。谁在偷东西的时候是快乐的?

    所以其实还是重视的还是你的频率,他为了让你感觉好。

    比如,跟你说格物致知,你不明白,你说什么格物致知?我为啥要格物致知?

    跟你说是你的人欲障碍了你的天理,你的人欲让你人生的丰盛不起来。你在想为什么是我的人欲呢?你不明白。你的贪嗔痴慢疑,你不明白呀。

    或者说不会修,不会做。格物致知太难了,还需要去为善去恶,这个方法体验一下情绪,就这么做吗?你可能不会。

    现在告诉你,别杀别偷别淫,你就会命很好,这个你容易做,这就是事上改。事上改和心上改是两回事。

    口造业,你不恶口,就是不说那种伤人的话。你跟别人说很难听的话,你肯定感觉不好的。

    如果你感觉开心,那是你良知不光明,所以光复你的良知吧。

    不撒谎,你撒谎会开心吗?不绮语。不说漂亮的话,就是不给自己脸上贴金。你会开心吗?不妄语。是什么?自己明明没有,自己偏说自己有。明明没有开悟,非得说开悟了。明明没有钱,非得说有钱。这都是妄语,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的。

    身口意三业。意是贪嗔痴。贪嗔痴你就会感觉不好。其实愚痴是最可怕的。这就是自处凡愚。你听不懂这些东西,然后还认为自己很懂了。愚痴也是业障太重了。

    所以你的愚痴,老师改不了。自己慢慢体会吧,体会够了,业障就想着消了。

    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

    所以你明白了身口意三业,最终一个根本的核心是感觉如何。

    造身业,就会导致你感觉不好,你造口业导致你感觉不好,你的意业感觉更不好了。贪嗔痴。贪婪的人会感觉好吗?始终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嗔恨的人,本来就这个嗔就感觉不好,恨你肯定感觉不好。所以你感觉如何。

    感觉如何最究竟的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让你感觉好。格掉人欲,天理就浮现,格掉人欲,真知就呈现。格掉人欲,良知就呈现。这就是最究竟的。

    袁了凡他也没格物致知,但他做的这些也会改命。

    你做不到怎么办呢?从身口意,从持戒开始,从五戒十善开始,戒杀戒偷戒淫,戒饮酒。

    但是告诉你,这个东西是为了让你干嘛?感觉好。所以你从五戒十善开始,从小乘入手,总之也是会好一些,你可以让自己人天福报更多一点。知道因感觉好。因是感觉,果是人生。

    洗心涤虑。就是你既然知道因果,即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你要么你持自在人生的戒,最主要的是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要么你就持佛陀给你定的五戒十善。要么你修小乘的,要么你修大乘的。

    但你大小乘都不修,那你生命只能是随波逐流了,就是走到哪算哪了,你就不能有一点点改变的可能了。

    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

    暗室屋漏,什么意思?你一个人呆着。即使你一个人呆着,没有人在你的身边,没有人能看到你,但好像你天天对着所谓的上帝,所谓的老天爷,也就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好像有个人一直在看着你,一直给你记善恶这是比喻的说法。

    没有这个人,都是自因自果。但如果你说这个我理解不了,我就是宁愿相信有个人拿个本本再给我记东西,那可以的。只要能让你感觉好,你这样能让你时刻去关注自己是不是造了恶因就够了。

    不敢稍萌,匪鄙之心。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不敢贪,不敢嗔,不敢痴。你一不小心你就跑偏了,这个怎么说都不过分,一不小心就跑偏了。

    很多人他为了不贪,他压抑自己的渴望。那你感觉好吗?

    佛陀说的是去的你的人欲,去的不是天理。天理去不了,渴望就是一种天理呀。

    还是那个,你有性吧。每个人他都有性冲动吧,你说我年纪大了没有,那也是天理呀,天理是什么,天理就是你现在身体已经阳气不足了,身体机能也到了80岁。你不可能像20岁的小伙子一样吧,但是你是20岁的小伙子,你就有性欲呀,你有性欲你怎么办?你要压抑吗?天理就是你该有性欲。人欲就是你说我不要,你自己又加了一个东西。

    有个电影。喇嘛闭关了三年。晚上睡觉,他遗精了。所以遗精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这就是天理。

    那你说什么是人欲呢?人欲就是这样的,你有性的需要,这是天理。人欲,你说我一天要十次,你说我一定要和张三,一定要和哪个明星有性关系,这就叫人欲,

    就好比说,天理你要吃饭。那你吃个炒土豆丝,喝一碗小米粥,就已经吃得很饱很好了。可是你的人欲呢,我一定要吃海参鲍鱼,一定要燕窝鱼翅,这就叫人欲了。

    所以存天理,灭人欲,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丫再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不要把贪婪变成一种,就是为了克你的贪欲,再在上面又加了一个欲,这个欲就是克制的欲。所以一不小心就跑偏,跑偏也过不上自在人生。

    以自干罪戾也已。就是自己给自己造孽了,自己给自己造罪了。

    此大觉世遵。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世尊就是释迦摩尼佛。释迦牟尼佛一般就是称为世尊,这个世不只是指我们这个物质世界,这个世指的是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的尊者,天上地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也就是说全天下就他自己,你也是全天下,就你自己,就你最大,

    这是什么?释迦摩尼佛,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

    所以佛陀为什么要讲小乘佛法,中乘佛法,大乘佛法?为什么刚开始要讲小乘佛法?因为你根基不够,你听不懂,

    佛陀最后在他73岁才开始讲法华经。他81岁就涅槃灭度了。他32岁开始说法,到他就是72岁,在中间40年,他都不讲法华经,他都不讲这个最究竟的。为什么?因为你根基不够,听不懂的。

    但最后的八年,再不讲他就要走了,所以他就讲,结果他讲法华经了。就法华一会,五千比丘当场离席,及其不给佛陀面子。

    《法华经》一讲,很多人听不懂,不明白的,就离开了。但是法华经才能让你度一切苦厄。《心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的一个浓缩。就是只有这些,才能让你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除了这个之外,其他是不行的。

    但其他不行,他也要讲啊,所以他讲苦集灭道他讲十二圆觉,理解了吗?

    他就要跟你讲小乘佛法,中乘佛法,就是声闻乘,圆觉乘。还给你讲菩萨乘,要给你讲三乘佛法。

    其实佛陀在法华经上打过比喻,他的比喻是什么呢?

    故事,一个富翁,家里面就是着火了。孩子们还都在里面,喊他们都不出来,因为孩子们不知道着火了。富翁就想了一个办法。

    用三辆车,每辆车上都装满了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就去呼唤孩子从充分燃烧的房屋里出来。

    孩子们一看,有三辆车,每个车上都有自己喜欢的珠宝,孩子们就跑出来了。

    有的人就坐上了羊车,有的人就坐上了牛车,有的人就坐上了鹿车。三乘,这叫乘了,一乘就是一个车。

    羊车比喻小乘佛法,它并不究竟,它比不上牛车鹿车上面的东西,但是他总是能让你出来,让你从着火的房间里面出来,所以这孩子就得救了,

    鹿车,牛车,可能就是中乘和大乘佛法,所以孩子们就分流了。一些孩子上了羊车,一些孩子上了鹿车,一些孩子上了牛车,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佛法,度一切众生。

    所以说佛陀为什么讲三乘佛法?就是因为每个人根器不一样,你对小乘人,跟他说中乘的大乘的,他听不懂。就是你对下等根基的人,跟他说上等根基的修法,他听不懂,

    你对上等根基的人讲下等根基的东西,就会误他,就在断他的慧命。所以干脆什么呢?羊车牛车鹿车你自己选。

    就是从现在开始,讲传统文化,就解读四本书,之后可能就不再解读了。

    第一本是什么呢?《了凡四训》小乘。给你讲小乘。

    那后面就是大乘。《金刚经》《传习录》《道德经》。

    先用《了凡四训》让一部分愿意选择这个小乘的人,先让自己的命好起来。

    你可以不懂《心经》《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金刚经》《道德经》。

    但《了凡四训》这本书很好懂,你懂了之后先给自己一部车坐上再说,先逃离那个熊熊燃烧的大火,

    那后面的《金刚经》《道德经》来告诉你大乘法的,究竟法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大乘人他需要的那个东西。

    所以,这是大绝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等,就是说佛陀他让一切众生,因为每个人根性不一样。

    根性是什么?你的业力不一样,业力重的就是下等根基,业力小一些的就是上等根基。

    所以苏东坡一首诗有一句话叫,书到今生读已迟。你今生在读书,已经迟了。

    你说我经常在读法华经 楞严经,已经迟了。你现在具备的一些般若智慧,可能你上一世就读楞严经 法华经,所以书到今生读已迟。

    你今生的果,是上生的因。但今生你不管是什么果,就是下等根基,你今世好好修一修,你下一世,包括你下半生都会很好,

    先坐上羊车,做羊车总比烧死强吧。很多人现在还在大火中烧呢,很多人连这个羊车都不坐。

    所以说,佛陀让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修正心修身之大法也,就说佛陀他让你得到上中下这些法门,让上中下,所有众生,不同根器的人,都能够有所收获,所以都能让你致知诚意,因为你不造身口意三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致知诚意,然后去正心修身。

    这是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了凡四训。讲起来比较慢,一天就一段。

    因为这是文言文,而且一回到传统文化,牵涉的信息量就很大。

    可能就会从各个侧面来切入这个,就讲的不会那么快。

    所以要讲透,讲清晰,这样对大家有益,对后来有缘者也有益。

    每日一解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

    今天的每日一解,来自孟子的一段话,这段话的也是对我们前两次每日一解在做一个更深的一个阐释。也算是个补充说明,什么呢?先看孟子的话,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这段话是对前面两段话的一个在进一步的说明。

    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唯。子出。门人问,何谓也?子曰,夫子之道无他,忠恕而已矣。

    这个解读过了,孔子说,他的道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这个主线是忠恕。

    子贡问孔子,一个可以提纲挈领的东西,有没有一个字让我能终生去遵循的,或者给我一个人生的一个主心骨让我这辈子可以遵循奉行勤而行之的。孔子说这个就是恕。这个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知行合一,这个忠就是格物致知。

    再来看一下孟子是怎么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

    这一句话非常好,我就是一切,万物皆备于我矣。就是一切都是我,我就是一切。就告诉你,财富皆备于你,情感皆备于你,健康皆备于你,一切都为你准备好啦,你就是一切万有。你就是财富本身,你就是情感本身,你就是健康本身,你即一切,一切即你所以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句话什么意思?反身而诚。身就是我,每天反省自己。反就是反省。每天反省自己去诚意。

    反身而诚,每天去反省自己去诚意。这就关系到一个叫诚意了。你想诚意吗?诚意必须致知,又来到八条目了,因为儒家都是八条目,

    你想诚意,请你致知。致什么知?致良知。你想致知,请你格物。格什么物?格心,格人欲。所以就变成了什么?每天格人欲了。

    反身而诚,就变成每天格物致知。每天反省自身达到诚意。

    反身而诚就是反求诸己。凡事不顺,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反省。每天自我反省。

    所以反身而诚就是格物致知。孟子在告诉你,你要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后会达到什么呢?乐莫大焉。

    这是最大的快乐。跨过彻底解脱点的家人会有这种感觉,这就是佛法里说的法喜,是由内而外的法喜,是清静,是和平。

    这种喜悦是最大的,他比你中了1000万的彩票,他比你谈谈恋爱,在恋爱当中去享受这个甜蜜,她比你去旅游,去买了一个豪宅,要大1000倍,1万倍,1亿倍。

    你买个豪宅,中个彩票可能兴奋一段时间,但这个法喜他是充满的,这个个法喜是终身的,所以乐莫大焉,则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格物致知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喜悦,导致你最大的和平。一旦你不断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你达到最大的和平,这就是乐了。

    乐是心之本体,王阳明也明确的告诉你了,心之本体就是乐。就达到了一种和平喜悦的状态,觉得状态。

    这个时候你就在给出你好的频率。所以孟子第一句话告诉你,万物皆备于我,你是一切,但请你先格物致知。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就是勉强,勉励自己。恕就是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勉强勉励自己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行恕道,知行合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施是施行,实施,给予,布施。就是说什么意思呢?你自己不想做的,你就不要去施行,你自己不想做的一切,你就不要给出去去做,就这个意思了,

    那就变成了什么?你想做的就去做,你不想做的就不去做,那就变成了在每个当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你最开心的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

    这就是喜悦之道,知行合一,所以强恕行。

    这个地方,首先它告诉了你,你必须要自我很约束。所以才会有那个话的解读,叫什么君子懒看书且看书,强恕而行。

    觉懒看书且看书。很多人对这个话就理解偏了。真正的是因为有个前提,是你想看书,明白吗?你不想看书你怎么会觉得你懒看书呢?

    就好比说,想去旅游看黄叶。内心好想去,但就是不去。为什么?不去给自己好多理由。哎呀,太麻烦了,孩子没人管等等。

    这是什么?他内在想去旅游看黄叶,可是他没去,这就是什么?觉想懒看黄叶且看黄叶,就这个意思呀,这是因为前提是你想看黄叶,但又懒得去,所以告诉你,请去吧。

    这就是很多人喜悦之道踏不上去,很多人不知行合一,他明明想做这个,他就是不做,所以才告诉你觉懒看书且看书,这就是孟子说的强恕而行。

    为什么?你要约束一下自己,觉懒看书且看书,强看书就是强恕而行,就是你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让自己更加的觉察,更加的约束,更加的警醒,让自己去执行,所以要强恕而行,就是知行合一。

    孟子说,求仁莫近焉。

    这就是最大的靠近仁了,仁是什么?人性。

    王阳明也在传习录中很明确地说仁,仁心也就是求仁心就是求道。人心是什么?是道呀,这就是求道最近的方法。

    仁也就是孔子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所以说孟子这段话,告诉你的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就是万物皆备于我,一切我都有了,我就是一切。

    我怎么能显化这一切呢?那很简单,格物致知就是反身而诚,知行合一就是强恕而行。如此,万物皆备于你。

    所以我们的古圣先贤,他是一脉相承的,孔孟王阳明,这是王阳明把这个词更明确了,叫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在孔孟那里就叫忠恕而已。

    作者:自在学院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ee258a976199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bh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