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起挣钱才是天下最好的感情

一起挣钱才是天下最好的感情

作者: 21世纪教育家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06:38 被阅读0次

    人们把生活中找结婚对象和工作中找合作伙伴称之为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因为这种选择会造成后续的连锁反应,每一个反应又对后面的选择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如果从原点上错了,后面的一切修补都只会越来越力不从心。不仅仅维系成本越来越高,而且维系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所以,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告诫:无论找结婚对象还是找合作伙伴务必要三观一致!当人人都这样说的时候,往往是事物偏离正规最严重的时候,诚如菜市场的大妈都在向你推荐股票的时候,八成是崩盘的时候到了!所以,我特意去找了几个人问一下什么是三观。结果每一个人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如果人人都在强调一个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的东西。说明这个东西就是一个筐,大家都按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诉求和欲望往里面装。如此一来,你找不到共识的基础——一旦情况对自己不利,就会随时推翻自己的定义并重新解释。所有人都在用临时的策略参与博弈,没有任何确定性的准则和长期目标,马基维利亚主义盛行,整体呈现一种无序的状况。这就如同一个行业呈现蚂蚁市场的特征或者一个金融市场上全是散户!在不断的相互消耗之中逐渐趋向一种类似于死亡的静态平衡。所有参与者都在艰难的挣扎,但没有一个人能活好——因为绝大部分的能量和成本都被用于相互戒备,永远无法形成突破边界的结构力量。

    官方对三观的定义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普罗大众而言,这不但过于笼统,而且过于抽象。在这个时代,如果一个男生去跟一个女生谈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方一定会觉得他有病!我认为对普通人而言,三观应该是:消费观、投资观和幸福观!消费观就是花钱的方式,投资观就是挣钱的方式,幸福观就是获取快乐的方式。这三者相互牵扯彼此作用,并引发多维度的连锁反应,最终编织出一张网——它既可以成为相互支撑的支点,正向循环,产生一股有序的磅礴之势;也可能成为四面设限的高墙,反向叠加,变成相互撕扯和深度禁锢的沉重枷锁。

    消费观

    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自给自足完全无需与外部世界互通有无。而且,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对时间的态度是大而化之的——四季更迭周而复始,这是一种静态的重复,因此,时间的精确与否并不重要。久而久之,那些在生活中用不上的东西就不会再有人在意。文化作为共同的生存策略,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必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这种导向是为了更好的贯彻生存策略,让整个群体能更好的在这种生存环境中得以存续。文化的天然自我遮蔽性正是这种筛选机制不断自我强化的结果。

    因此,我们会发现沿海商贸发达地区的人对钱有着更具体的认识,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比其它地区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成本意识,也就显得更加的“势利”。农耕地区强调道德,骂人的话都是道德指责——不管是“卑鄙小人”还是“无义之徒”都是对人的道德水准进行贬损。商贸地区强调成本,所以骂人的话都是身份的嘲讽——无论是“赤佬”还是“瘪三”都是嘲笑对方穷。

    人并非一生下来就知道钱可以买东西,这个观念是周围的人灌输的。中国社会普通人的情感教育缺乏理性,启蒙教育缺乏逻辑。生活教育极度缺乏成本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概念。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社会到目前为止主体还是农耕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下一代人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成本意识上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改观,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也会越来越清晰。从纯农业文明跨越到城市工商文明的过程中,95之前的这一代人是悲剧的,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策略远远滞后于生存现实。这是一种惯性使然——成长环境存在某种天然的自我遮蔽性,完全没有纠正的可能。如果没有主动迁徙,这种惯性往往会浸染到骨髓之中,形成一种无行的枷锁。

    购买力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行使肯定是为了满足人的诉求。所以,花钱的方式往往呈现出自身诉求的侧重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扑朔迷离,单存在一个判断的关键要素——那就是看是否存在鄙视!任何关系只要存在鄙视,哪怕是隐藏的很深的鄙视,它都最终会导向破裂。它就如同地壳中的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坚固的建筑也会坍塌。那些缺乏洞察力的人,总是试图通过刷墙来掩盖这种本源的裂痕。最终身心疲惫得不偿失!

    这些跟消费观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关系!生活中最容易产生鄙视并让鄙视不断自我强化形成不可逾越的裂痕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是花钱方式了!不管是品位也好,素养也罢,或者其它表层理由,归根结底,都是花钱方式的不同。他穿一件polo的衬衣你会觉得没品,他换一件Hermes的衬衣你就会觉得他顺眼多了。他还是他,只是换了身皮而已。乌合之众既庸俗又盲从而且还能形成一种裹挟力量——因为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的本质上是社交,而社交的本质是在人群中追求自身的归属感和优越感。优越感本身就把鄙视藏在里面了,不鄙视又何来优越感呢?

    消费观的前置条件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极度的影响着成年之后的花钱方式。在什么事情上花钱,愿意花多少钱,这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消费能力,还取决于大脑中生活环境雕塑而成的思维惯性。我冬天手开裂都不买润滑皮肤的手霜,因为从小我们家老头子以身作则让我坚信:男人涂抹任何润肤的东西都是很娘的行为!只要这种观念存在,即便买得起也无法成为这类产品的消费者——这只是生活中一个非常普遍的小案例,但这种观念背后对花钱方式的决定性影响却会形成一种“是非判断”的标准。一旦变成“是非判断”的标准就不仅仅是影响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而是会上升到品位和生活态度。这种分歧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产生鄙视的源头都是生活中的琐碎,但是这种涓涓细流一旦加以时日,就会汇聚而成汪洋大海中汹涌的波涛。它所掀起的巨浪能够轻易的把友谊的小船掀翻…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除非有足够的理智跳出先天性的自我遮蔽性,并主动消弥固有观念的惯性。即便如此,但有某种特殊的惯性是很难消弥的。比如说,对一种对内心缺失的强烈补偿心理!

    消费观的补偿心理

    你如果不清楚一个人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你就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残忍!人会用尽一切手段,调动一切自己能够调动的资源去补偿内心的某种强烈的缺失——这种缺失是内心的一种感觉,而感觉会自我强化,永无止境,如同上瘾一样!

    我在生活中见过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曾经看到有人在自己的车屁股上贴了一个条,上面写着"全款购买,没打折"!因为那款进口车在欧洲本来就普通车,到了国内翻了一倍不止。当时搞活动有一个短暂的促销,事实上经销商的这个促销活动是很失败的,没有搞清楚人家为什么买它的旗舰款。

    衣食住行都是社交,在农耕文明驯化数千年的中国社会。求同是一种本能,存异才需要勇气。越是缺乏自我的人,越需要外在的装饰。那不是在购买一种商品而是在寻求一种认同,弥补一种内心的缺失!

    上个月听到一个兄弟的诉苦。他说他现在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其它的开支以外,小孩又要上幼儿园了。我就随口说了一句,幼儿园最多和读大学差不多贵吧?他举起右手在我眼前晃了晃,苦笑着说:这已经不是教育,而是他妈妈与闺蜜之间的一种较劲!我瞬间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了。我以无比同情的口气问了句:多少钱一年? 他缓缓的伸出两个手指头。2万? 他无精打采的摇了摇头。难道20万?!我们俩都沉默了,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安慰他。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我也非常清楚他并非富有到那种程度。显然,他自己也认同我的判断,只是这个事情他做不了主!因为,恐惧在另外一个人的心中——它驱使着她采取任何行为去捆绑其它人满足这个诉求,唯有如此才,能缓解她心中的恐惧。这个事情其实跟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只是一种寻求认可、补偿内在缺失,缓解内心恐惧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消费观的价值导向

    花钱的方式呈现出人在生活中的关注点和侧重点。领袖特质的人物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花钱如水,爱才如命,杀人如麻!后两个先抛开不理,只说花钱如水:领袖特质的人往往善于架构目标,而且目标比较清晰,对实现目标抱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热情和意志。他总是会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聚集起来的资源一郑千金,因为他聚集资源是用来实现目标的,所以,总是花钱如水!但是,在个人消费上往往并不阔绰。只要不是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他们绝不把资源随便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一点一滴都不愿意。因为,他的目标实现和价值导向决定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那么清晰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关注的焦点就会落在自己身上,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舒服。那么,享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好,追去品质和仪式感就是第一位的。它就如同同一条生产线批量生产的产品,需要从细微之处去找出个自的独特性。所有的精致都是在努力的在这种同质化的幕布中区分出细微的层次和个自的不同。

    许多人带着先天性的缺陷和内心的创伤需要弥补,就如同背负着巨额的债务。所以,还远远没有达到关注自身,通过精致的体验呈现细微差异的地步。更多的是通过粗劣的模仿缓解自己内心的创伤。其实,自己给自己加的所有戏份都具有强烈的违和感,其它人也都洞若观火,只是人艰不拆!

    投资观

    人在挣钱思路上的分歧不亚于在花钱方式上的分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甚至个人,所有行为不都是围绕如何挣钱和如何花钱两种决策展开。投资是为了创造增量,不能创造增量的投资会形成肿瘤,最终恶化为危机整个生命体的癌症。国家政策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盘活资源创造增量,个人的投资亦是如此。自己能够支配的一切都是用来投资的资源。

    投资观的路径依赖

    人的生存环境所雕塑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思维惯性和精神结构不仅仅制约着花钱的方式,同样对挣钱的方式形成路径依赖。一个缺乏成本意识的人,只能从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中学到安份守己和勤俭节约。这是产业工人所需要具备的素养,并不完全适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关口。

    曾经有两个亲戚都于十几年前来到深圳。其中一个身上只有200块钱,本来是去找房子租,他们两个一起走进一个刚开盘的新楼盘售楼中心,结果被问明情况的工作人员轰了出来。那位身上只有200块钱的人是学财会的,他算了一帐,对另外一个人说:我们把所有亲戚朋友的钱都借一遍,我们可以凑个首付,就可以买下房子!另外一个不同意,他不愿意背负这么高的债务,虽然自己家比另外一位更有钱,能够拿出大半的首付来。但是,他觉得自己毕业了应该挣钱孝敬父母,而不是把他们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都掏空。他们都说服不了彼此,然后,各自按自己的判断去行动。本世纪初这样的楼盘便宜的一塌糊涂,凑10万块钱首付就能买下近150平方的房子。十几年之后,这位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凑了10万块钱首付的亲戚后面又买了两套小的。单从第一套房子上获得一千多万的溢价。而另外一位至今没有能够凑满第一套房子的首付。随着迫在眉睫的生活现实的逼迫,不仅仅打起父母积攒的那点老本的主意,连同老家父母唯一的房子也开始进入凑首付的计划之中…

    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与以后的生存环境完全不一样,尽早的忘记曾经学会的一切,清空自己反而是最大的胜利。当生存环境发生变迁之时,生存策略往往滞后于生存环境的变化,这种滞后性是一切悲剧的根源!

    投资观的价值导向

    资源并不具有普遍的识别性,同一样东西不同的人会对它产生不同的判断。这种判断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各自的认知。在原始部落地区,即便发现了石油也不会认为具有什么价值。投资的本质是用自己的一种资源去置换另外一种资源!因此,投资最终就变成了对某种事物的价值判断和趋势判断。生存结构中的某种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是否能被定义为资源,依赖主体的认知边界和价值导向。认知边界决定是和非,价值导向决定多和少——前者定性,后者定量,不能定性的事物也就无法定量。

    不管干什么事,本质上都是投资,即便是在生产线上挥汗如雨也是一种投资——用自己的时间和体力劳动进行投资。前面说过,投资的本质是用自己的一种资源去置换另外一种资源,这种置换比就是投资的收益。我们所有的智慧都是在寻找置换比更高的选项。

    人不会凭空就理解一个事物的价值,除非它见过,或者听说过,或者掌握了一种能识别事物本质的方法。否则自我遮蔽性会把它排除在自己的视野之外——即便有人主动告知,自己也无法克服对未知的恐惧。正因为如此,人常常陷入一种熟悉的重复,无论挣钱的方式还是花钱的方式都容易延续一种惯性的重复,并受至于路径依赖。

    那天跟一个做实业的朋友聊天,无意中谈起她的私事。她的男朋友是搞金融起家的,而她自己这些年主要的投资是买房子,自己的实业收益为其提供现金流。她男朋友各方面都与她非常般配,但最终还是分手了。用她的话说是因为三观不和。其实,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他们在投资上产生分歧,继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冲突——所有的不够尊重和无法理解都是表层的琐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各自受至于自身的投资观的路径依赖,继而产生无法调和的冲突。在过去的十五年,任何金融数据模型都不适应于对中国房地产估值的判断。然而,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往往会被自己认为放至四海皆准。因为人天然具有自我遮蔽性,只要存在预设前提,总是能找到足够的证据去支撑自己对预设前提的判断。这一点无论是在成功的企业家、投资人或者普罗大众的身上都表现的非常强烈。因为它受内在的激励机制和价值导向的驱使。能通过理性廓宽认知边界,跳出自我遮蔽,克服路径依赖真的很难!

    幸福观

    所有的激励机制都具有其导向性。幸福感就是在激励机制中获得的满足感。从生物学上来说,人体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会让大脑神经产生一种被清洗过的愉悦感。人为了追求这种愉悦感会不断的重复能够获得奖励并产生化学反应的行为。有科学家做过实验:让一只小白鼠奔跑起来,奔跑到一定速度之后会触发开关产生电流,而电流正好能够刺激小白鼠的大脑产生多巴胺,让小白鼠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小白鼠为了获得愉悦感的持续刺激,不断的奔跑,直至衰竭而死!人又何尝不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不管不顾直至衰竭而死——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人总是透过苦难来感受到幸福。可见越是强烈的反差越容易刺激某种生物学物质的释放,从而让人在这种刺激中获得愉悦。人获取快乐的方式决定了其幸福观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所有的刺激最终都会汇聚为一股洪流,变成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化学反应。只是人无法控制这种底层反应,所以在更上层去触发这种化学反应。

    人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引发的失衡反而是内在驱动力形成的基础。人的行为是在贯彻生存策略,生存策略的有效实施正是为了消除冲突并在冲突缓解之后触发产生愉悦感的化学反应。由此可见,内心的平静只存在于动态的瞬间。

    人获得快乐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依靠自我的调节,另一种依赖外部刺激的满足。一个能够自我满足的人和一个极度依赖外部满足的人是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的,因为后者的诉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而前者则会感到饱受压力,这种压力不断给自己制造冲突,让其无法获得自我满足。所以,共同爱好的价值在此就会显得非常的突出——挣钱也是一种共同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挣钱才是天下最好的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bq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