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任情任性,只为遵从本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1/a2ee0bde1c65314e.png)
林黛玉在心里,特别执着于感情,也特别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本心。她觉得,感情在这个世界上是最高、最好的标准,本心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好多人都错以为她是个任性、不懂规矩的女孩,其实不是这样的,林黛玉不但懂礼貌、有知识,行为举止也很恰当,而且对世上的事情和人情世故有着很深的理解和体会。
一、初入贾府:知礼守仪,进退有度
林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才十岁,但是已经显得特别聪明和成熟了。在《红楼梦》第三回里,黛玉挨个拜见了两个舅舅,后来王夫人邀请她吃饭。面对王夫人的热情,黛玉的回答既感谢了王夫人热情留她吃饭,又委婉地说明自己第一次进府得回贾母那里吃饭的道理。她回答得很合适、很恰当,一点都没错,这就显示出她很懂礼仪,对人情世故也看得很清楚。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只是有一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
和姐妹们一起吃饭的时候,黛玉很快就发现贾府和自己家在习惯上不一样。她既没有故意搞特殊,也没有显得胆小怕事、心胸狭窄,而是仔细观察,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她这种淡定从容的表现,正说明她很清楚世事,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贾母与贾宝玉先后询问黛玉“读过什么书”,黛玉的回答全然彰显出她对人心的敏锐感知。起初,她如实相告,然而当她察觉到贾母对于女子读书的态度并非如自己所设想那般时,即刻调整了自己的回答。待到宝玉再度问询,她则极为谦逊地说道“仅些许认得几个字罢了”。她这般随机应变的能力,昭示出她对人情世故的深谙熟知。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1/9407a291792a14e2.jpg)
二、任情任性,遵从本心
不过呢,林黛玉不是不能像宝钗那样,特别会来事儿,在世俗当中混得特别好。她只是不想为了讨好世俗就违背自己的内心。她心里特别清楚“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这个道理。她就是不愿意去做那些应付人的事儿,不开心那就是不开心,发脾气那就是发脾气,就算把整个府里闹得不安生,她也从来没想过要改变自己。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这种想干啥就干啥,其实就是林黛玉一直坚持自己的内心想法。她绝对不会为了让别人高兴就藏起自己真正的心情。宝玉挨打以后,她心疼得不得了,完全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偷偷掉眼泪,而是哭得眼睛都肿得厉害。她想去看宝玉,就按照自己心里想的悄悄去了,根本就没想过要找个理由来把自己的行为藏起来。
“宝玉挨打后,黛玉心中痛楚,眼中落泪,独自走到怡红院外,却见宝玉已睡下。她便悄悄进去,坐在床边,看着他,心中千言万语,却只是默默流泪。”
同样,她喜欢《西厢记》《桃花扇》,也是因为她特别向往纯粹的美。她读这些书,就是因为它们的词句特别漂亮,读着感觉特别好,根本就没去想这些书是不是不符合女孩子的规矩。
“林黛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香菱想学习写诗,黛玉就用尽全力去教她,一点也不管“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对女孩子的要求,也不嫌弃香菱是个地位低下的婢妾奴仆。
“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三、时代叛逆者: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林黛玉是个很任性又很重感情的人,她想要的是精神上能明白、能合得来。她坚决不会为了迎合世上的规矩就改变自己的真心。她就像独立在尘世之外的神奇仙草,特别纯粹,是那个时代天生的叛逆者。她没有完全清醒地和时代断绝关系,不过她性格和想法里的一些特点,肯定和当时的主流想法不一样。她追求的是真感情、真性情,可那个时代更看重礼法;她追求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愿来,可那个时代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甚至为了这些能丢掉真心、改变本性。贾雨村发达的过程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一开始还想着恩人,后来却愿意被四大家族指挥,乱判案子,这就是那个时代认可的价值观。林黛玉这么重感情、这么任性,和这种价值观完全合不来,所以,她肯定会被那个时代打压和限制,最后只能是个悲剧。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在续书里,林黛玉因为王熙凤的调包计,特别生气地烧了稿子、断了感情,在宝玉娶宝钗的时候病死在潇湘馆里。虽然根据判词和《红楼梦曲》,黛玉应该是流干眼泪死的,但是续书里的情节把她的命运悲剧变成了一场俗气的闹剧。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从《红楼梦曲》的《终身误》和《枉凝眉》里,我们大概能猜出黛玉真正的结局。《终身误》从宝玉看宝钗的角度,表达了宝玉特别想念黛玉,对金玉良缘没办法。宝玉和宝钗虽然成了夫妻,但是“举案齐眉”只是表面上互相尊敬,宝玉心里一直“意难平”,在婚姻里找不到像和黛玉那样心灵相通的感觉。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枉凝眉》从黛玉的角度解释了“木石前盟”,表现了两人有缘没分的无奈和“镜中花”“水中月”的不真实。黛玉当然是流干眼泪死的,绛珠仙草最后把给神瑛侍者一生的眼泪还完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林黛玉就像在云里飘着、不小心掉到凡间的神奇仙草,她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是一种特别纯粹、绝对的精神和感情的依靠。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7391/dba0d8ba42f5b118.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