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页数第107页-第134页,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金句摘抄:
文学史告诉我们,鲁迅是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人。p110
中国的“中篇小说”就是从《阿Q正传》起步的,是《阿Q正传》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中篇小说”的体制模式,或者说美学范式。p110
一部《阿Q正传》,其实就是一部关于“侮辱”的小说,骨子里也是一部关于“御侮”的小说。p112
我一直把鲁迅的哲学命名为“小腿的哲学”——你到底是跪着的还是站着的。鲁迅的一生其实就是为“小腿”的站立而努力的一生。p113
他道出了御侮本质——先做“人”,先不做奴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御侮。p113
小说与小说之间有逻辑,这个特有的逻辑就是作家的价值体系,一个作家最宝贵的东西就在这里。p113
抽象不只是哲学的事情,也是小说的事情。抽象即涵盖,抽象性即整体性。p114
深刻不是你读了几本康德和海德格尔,更不是你学会了写几句佶屈聱牙的长句子。深刻是深入的状态,是深入的结果。这里头全是小说家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当然也还有勇气。p117
小说需要发展,可是发展是动态,动态就必须解决驱动力的问题,小说一旦失去了驱动力,那就只能抛锚。p121
我们是都是读者,读小说是顺着看的;可是,如果你想学习写,你就要学会倒着看。你只要倒着看,小说内部的秘密就会大白于天下。倒着看什么?看作品的发展脉络,也就是小说的结构,也就是作家的思路。p121
在最高本质上,小说的思路只有一个,呈现人类在不同语境下的可能性和复杂性。p121
表面上看,阿Q最为痛恨的是不公正,可事实上,阿Q最痴迷的也正是不公正。p127
对阿Q来说,天底下唯一的公正是这样的:我是爷,你是孙子;即使我暂时做了孙子,我在精神上也依然是爷,一旦有机会,我一定要做回去。p127
做人上人就是阿Q的精神本质。p127
合力或统一性会在作品的内部产生不可思议的共振,在作品的内部形成巨大的势能。p128
从逻辑上说,胜利属于判断,是判断就涉及依据,它是实证的结果。阿Q则不需要那些。他的胜利,只不过是他的“意愿”,他自己“宣布”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是“精神胜利法”。p139
封闭系统的确立,表示着“精神胜利法”的最终完成,表示着阿Q这一性格特征的确立。p130
阿Q只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他的一切行为都被鲁迅抽空了。p131
阿Q在临死之前是必须要画那个圈的。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枯井,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p133
阿Q是只愚昧不愚蠢。愚蠢的人愚昧,精明的人也愚昧,这是鲁迅要告诉我们的——愚昧不除,御侮就不易。p134
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鲁迅先生直面人性,他面对了一个比底层更为重要的伦理问题,或者说精神的走向问题:一个人被侮辱、被损害了,他可能在痛苦中涅槃,走向善良、互助和公正;也有可能正相反,变得更自私、更恶毒、更邪恶,阿Q就是这样。
中国的现代文学整体上是幼稚的,这个幼稚体现在一个文学逻辑上:只要你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你的所作所为就拥有了天然的正义性和真理性。
很幸运,我们有鲁迅。鲁迅的存在大幅度的提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高度和美学品质。
由此联想到的其他感悟:
我们从阿Q的两面性看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
小说中,阿Q生活在最底层,常常挨打、被侮辱,可鲁迅先生没有止步于描写底层人的苦痛,而是深刻地展示了阿Q的两面性,他不仅可悲还可恶。
阿Q在他受辱的同时,又会去欺侮比他更弱小的人,还天然地仇视有文化的人,仇视异性。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揭示了这一人性的复杂性,这些可悲、可怜,受苦、受难的人,并不是就站在正义和真理这一边的。
而我们在现实中生活中,也往往忘记了这一点。
同情弱者的心理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清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做出判断。
马金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是一个知名记者、一个高知分子,却下嫁到贫困的内蒙地区。
我想,当初支持她做出这一决定的,一定是她满腔的同情。
同情这些贫困地区,受苦受难的弱者,想帮助她丈夫以及当地的人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但她,过于自信了。
在她被持续家暴、丈夫出轨、当地人往她身上泼脏水,这一系列打击下,她的信念崩塌了。
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们,马金瑜想帮助的人,同时也是仇视她,排除她这个异己的人。
可惜她在一身伤痛地逃离那个地方时,才看清了人心的险恶。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对我们现今生活也深有启示啊。
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或者网络上,看到那些看似受迫害、被欺负的一方,不要轻易下结论。
而是学会深入思考、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去分辨事实真相,再依据内心的价值观,做出相对客观地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