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阿Q正传》的小说与电影

作者: 黄青海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22:12 被阅读244次

    电影对小说的丰富和升华 ——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

    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是速度的敌人,阅读应该是缓慢进行的,读者应该在每一页、每一段落,甚至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小说的意境存在于字里行间,它能给人提供想象的空间,达到丰富个体的感官世界,感受作品传达的人性深度和审美意蕴。而影视能给人提供映像冲击,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的声画结合。

    一般来说,影视作品虽然强烈地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但也同时抑制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编剧的思考,而失去了小说作品带给人的宁静的审美感受。小说作为一种静止的物质实体,却能给人纷繁复杂的理想世界;影视作为一种鲜活的物质实体,非常具体生动地给人一个实在世界。

    电影剧本的创作分两类:一类是编剧独立创作。一类是编剧改编小说。在当今编剧创作能力不尽人意的影坛上,真可谓“一本难求”呀。而改编或翻拍的影片那真是为数不少呀。改编影片的质量优劣,对于影坛的繁荣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改编已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往往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人们观看电影往往得不到阅读原作那样的享受和感动。

    不过,笔者认为电影也可能对小说内容进行丰富,而不会限制小说的格局。小说作者的关注点可能不够全面,或者为了突出本身主题,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某些细节。而电影重点在于讲述故事,细节往往更能吸引观众,也有利于故事推移。在这里,笔者将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而据了解,1981年,在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鲁迅名著《阿Q正传》搬上银幕,该剧由著名老作家陈白尘改编,由严顺开担任主演。同时摄制组还来到绍兴拍摄外景。

    一、对原著的忠实

    小说《阿Q正传》(以下简称小说版)共九章,分别是,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而电影《阿Q正传》(以下简称电影版)基本按照原著来展开,只是会对某些内容进行调整顺序,以促进影片的发展,符合电影的艺术节奏。总的来说,改编版的电影还是忠实于原著的。

    在笔者看来,小说版的特色在于作者所做的事是虚构一个真实的故事。以传记的形式会让人觉得真实,而阿Q这个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国民性是集中的,浓重的。作为小说的序,鲁迅在讲自己为什么要给阿Q立传,以及立传的难度。这段文字偏口语化,不乏调侃意味,就像说一个熟悉的邻居如此顺畅、而在电影版中,编剧将这个序设置为片头。画面是这样的:镜头由远及近,从窗外进入屋内,屋内有一个人在思考,要怎样为阿Q正传。将序中作者的考虑改为电影作家的思路。在电影中,有一种叙事层次理论。即有全能全知的视角,又有主角个人视角。两种视角相互交错叠加,前者为大视角,来引出小视角,有利于使故事更真实可信。电影版就有初步运用这个方法。片头以大视角将一个作家在创作,接下来就是作家的思路延伸。举例说明一下,小说版说到作者“不知道阿Q姓什么”,然后作者将想起有关阿Q的轶事,最终得出“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而电影版则在作者的思考中进入对阿Q故事的展开,当然只是一个片段。然后作者得出结论,就又回到作者自身。

    小说中故事所发生的未庄,这个中心环境,作者并没有多下笔墨。笔者猜想这是为了淡化背景,使环境含混难辨。毕竟小说重点在于人物——阿Q。但电影版则不能这样淡化。电影要让观众有真实感,就必须丰富环境。当然,所谓丰富,也只是按照小说的叙事氛围进行布置、采光、设计,如小酒店,如土谷祠,如静修庵。

    二、对原著的增删

    小说版出于创作角度的考虑,落脚点在于阿Q这个人物,笔墨都在他身上,其他人物事件都一笔带过。而电影版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由于节奏紧凑,而观众根本来不及思考,也不能如实照搬小说,而要为观众进行补充。有时为了加快电影进度,而删掉过度的作者议论方面的内容

    关于删掉部分,多数是作者对阿Q的议论,也有的是对于写作的考虑。对于故事的进展作用不大,删掉也无妨。举例说明一下,在序中,作者对于给阿Q立传难度的考虑有四个方面,一是名正言顺问题,二是姓氏不清问题,三是名字不知问题,四是籍贯不明问题。前三者在电影版皆有提到,而后者则没有。笔者认为前三者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特别是姓氏问题,还与故事发展相连——姓氏问题引出阿Q与赵太爷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一直都在,可以说是主要矛盾。而至于议论方面,电影版将其处理为旁白。不过,按小说来讲的话,旁白就会过多,在电影中会显得累赘。讲述者只是在引路,大概梳理情绪与思路,借此道出人物的心理。

    说到增补部分,是笔者更欣赏电影版的缘由。

    情节的增补。在小说版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说到阿Q给赵太爷做短工,晚上吴妈与他闲聊,最后他还要与吴妈困觉的事。小说在这里的处理含混,阿Q怎么就给赵太爷做短工了,他怎么就会对吴妈有非分之想(虽然前文有提到他对女人的幻想,但笔者认为不够充分),吴妈怎么就会聊到赵太爷娶小的了。在小说里,含混是一种可以被理解的文学性手法。但电影不可以。阿Q给赵太爷舂米,是吴妈去请的。而当时他刚好对女人产生幻想。为加深表现阿Q对女人的需求,电影版多了一个镜头,就是阿Q辗转反侧时,看到土谷祠里的神像,就想“土地爷爷土地奶奶,连石像都有女人了。”对吴妈的冲动应该在于一个场景——吴妈在灯下纳鞋底,阿Q在灯下抽旱烟,那场景很是唯美,有种居家过日子的感觉。至于吴妈为什么会提到赵太爷的家事,那是赵家太奶搞绝食,媳妇和邹七嫂来劝她,而吴妈刚好要取灯油,在门口听到。补充的内容使得故事发展得更流畅,也有了生活气息。

    人物的增补。小说有一个无名人物,并不起眼,但我却觉得他很重要,他就是和阿Q一起住在土谷祠的老头。小说版提到他实在是少的可怜,如“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而在电影版中,这个对话是放在叙述故事的开头。电影中也多有老头子的镜头。如阿Q去赌博前遇到他,他劝他不要赌,早点回家。如阿Q钱被抢了,回到土谷祠,他对阿Q嘘寒问暖。如因阿Q调戏吴妈,地保来向他索要三百酒钱,他没钱,要拿毡帽作抵押,还是老头子帮他给的。老头子是阿Q不幸生活的见证者,也时时流露对他的恻隐之心,更显出人间温暖。可以说与当时社会背景的人情冷淡相对比。

    三、对原著的升华

    小说版的人物可能只让人记住了一个阿Q,因为他的精神胜利法。而电影版的人物却也十分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在酒馆中,酒客间的嬉笑怒骂,表情丰富。在路上,王胡与阿Q打架,阿D与阿Q打架,都是十分诙谐可笑。小人物的习性都在这些表情、语言和动作中展现。相对于小说,更加吸引人。

    对阿Q梦境的改编也是一种升华。在小说版中,“阿Q做梦”只不过三百来字的描述,但在体现阿Q对革命的肤浅认识是至关重要的一笔。而电影版中为了更好呈现这个梦,重点花在了环境的创设。房屋、墙壁、树木等等环境,都是银白色的,营造虚幻之境。拍摄角度的设置,使得整个环境有一种迷离之感。而人物服装也很重要。原小说提到的白盔白甲是“穿着祟祯皇帝的素装’的,但影片并没有让白盔白甲者们穿明代正统服装,而穿的是绍兴戏的戏装;因为,阿Q关于明代服装的知识来自绍兴戏,这样便更符合人物的性格。

    创作源于生活,改编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特别是对被改编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必须要非常熟悉,才能获得成功。在改编时,要在以原著的基础上,加入对社会生活的考虑,进而丰富小说的内容,给观众呈现完整的故事与审美感受。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第四十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比《阿Q正传》的小说与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kg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