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数字的骗局》#每天解读一本书

《数字的骗局》#每天解读一本书

作者: 帝亚梵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19:56 被阅读9次
《数字的骗局》#每天解读一本书

三星(满分五星)

一本只有多看上有的书,豆瓣上的版本似乎叫《数字是靠不住的》。在这个棉花糖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都开始面临重复性危机的时刻,来重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矫正一番对于科学实验,特别是社科类实验过度信任的情况。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更偏向批判的书,不过书中对数字的思考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对于计量的探讨拓展了我对于客观的理解,也让我重新反思了对于量化的认识,不由得又想到《读懂你的客户》这本书,警惕无效指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总的来说是本有毒也有效的书。需要警惕的是书中过度批判的观点,全盘接受容易让人陷入虚无主义那样什么都不愿意相信的境地,这种时候记得告诉自己“所有的模型都是谬误,但是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这种初读感觉“我都知道”的书,有的会隐藏着深刻的洞见,同时借由别人清晰的展现,帮助我们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也是认知升级的重要一步,因为从信任到怀疑可以依靠本能,但是从怀疑到学会选择性的信任必须靠思考,于模式中找规律,从规律中找错误,在错误中看到未来。

一、数字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不怎么谈论网络虚拟世界了,因为我们已经生活于其中,但是我们还是微弱的有着它是虚拟的感受;但是有一个我们长久活在其中的虚拟世界,我们已经彻底没有意识到它的虚拟成分,那就是数字。

从各种原始计量方法开始,到如今越来越精密的测量设备,我们大脑中寻找规律的模块与计量行为相互刺激下,从具体的数量,到不断流逝的时间,最后甚至是我们的痛觉、智力都产生了相应的度量单位,但是在我们人类对数的认识却受到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直接将数量这种便于反复验证的计量方式与痛感、智商的单位划上了等号,而后慢慢的数变成了客观的代表,于是我们渐渐忘记了测量可能存在的误差,忽略了智商测试无论在群体还是个体维度上都存在难以统一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为了证明结果粉饰甚至捏造数据的情况,在我们如今这个手机上是电量显示,企业发布财务报表,厂商推出各种难于计算的折扣的时代,围绕数字也就应运而生了诸多的谬误和欺骗。

二、四类谬误或者欺骗

1.波将金数。这源自波将金亲王通过搭建房屋正面模型欺骗俄罗斯女皇的故事。指那些纯粹捏造的数据,比如很多广告中常见的,好喝20倍。

2.反统计。这指按照字面理解数字,忽略其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去年估计地球年龄为45亿年,于是估计今年是45亿+1,却没意识到这个数字可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误差。另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很多APP宣传自己的用户是精英群体,因为自己的客户有100万(假设),占全国13亿人的0.7%,得出是尖端的概念。

3.自证偏误。书中称之为最优选择,实际上就是指选择只对自己有利的数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尔·戈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那些末日景象来自于海平面上升20英尺的假设,然而海平面上升虽然是共识,即便最恶劣的情况发生,突然上涨20英尺也是小概率事件。

4.因果困境。盲目将时间关系或者相关性当作因果的情况。比如常见的有冰淇淋销量上升淹死的人就增加。

三、我的一些认识

从书中的提到的谬误和欺骗出发,我对于人的认知习惯有了些新的想法。

1.人类认知的提升大部分抵达二分的阶段就停止了,虽然很多人能意识到事物存在多面性,但是无法处理众多可能的认知负担,就自然会选择回到“好坏”评定的舒适区中,于是有了书中的这句话“按照记着的报道来看,有半数的物质会让你患癌,而另外一半可以帮你预防”。

2.计量已经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关于数据的自发判断模式,我们有着无视末尾非零数的快速精度判断思维模式。想一想,如果你看到一个数字,比如此次活动参加的人数有1500人,你会自然感觉这个数据不精确,而如果改成1507人,你就会直觉感觉后者更靠谱,然而这套模式已经被商家开始掌握了,于是在*99模式之后开始出现各种奇怪的定价,46,67等等,甚至他们会让一部分人感觉这个定价必然有其道理,而减少甚至放弃还价,顺道说这在9结尾的价格中也有微弱的效果。

3.线性思维是我们人类天生的模式,我们大脑习惯快速运行和寻找规律,于是它赋予了我们万幸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看到云朵,奇怪的线条能联想到人脸、动物等等,同时它也让我们习惯按照线性推演简单预测事物发展轨迹。特别是研究者群体,他们收到框架效应影响,容易陷入自己的研究方法难以跳出来重新审视,于是出现了书中提到的短跑线性预测的模式,甚至《自然》杂志也刊登相关报道,没有关注到按照该研究推导下去,人类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在预测分析过程中一定要设置回调变量,找到边界才能少犯逻辑错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数字的骗局》#每天解读一本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dz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