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考试的推迟,七月底的这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成绩放榜了。随之而来的并不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而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高分的尖子生忙着选择参加面试的高校,分数中等的学子在犹豫着去内陆读个排名靠前的学校好呢还是在沿海地区读个稍微差点的学校……不管高考怎么改,每年放榜之日,就是考生家庭的又一次大考验。
这几天,我有幸被学校的一位老师选中,让我录一个简短的视频,对本专业(植物保护)进行简要介绍,并表达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想起十二年前,高考放榜时,家里人来人往关心问候,乡里乡亲热情推荐他们心目中看好的专业和学校,填志愿的那一两个星期里,我清晰地记得自己草拟了5份高考志愿清单,有医学院的、综合类院校、农业院校、自己心仪城市的院校……真是眼花缭乱。虽然,当时的信息也不少,但与现在的考生相比,简直是信息闭塞。当时的我,这些信息只能翻翻【高考志愿报考指南】,询问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而如今的考生,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只要有手机有WiFi,就能够在网上找到琳琅满目的报考指南。
没想到高考之后还要买参考书……稍微网上一搜,就发现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多到爆炸,有建议遵循【城市——学校——专业】的原则,有【按照学校排名,选择好大学的垃圾专业优于选择一般学校的好专业】,有的建议【尊重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仔细看来,每一个都有道理,可到最后来,就好像知道了好多道理,却依然无法做出选择一样,考生家庭该如何选择呢?
高考志愿的选择,可能是应试教育学子们走出校园面对的第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最优选项,在这里,比拼的是考生家庭的认知水平,还有考生对自身的了解程度。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如何筛选到有用的信息就是一个技巧了。在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之后,针对性的筛选能够解答自己疑问的信息,接下来就是在小范围内比较优劣了。
①想要了解某学校某一专业的就业前景,问问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就比咨询该专业的师兄师姐或者是老师来得更加客观和全面。
②到哪里读大学,这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学校和专业,还有对该专业的行业分布状况的了解(就好比计算机专业一定要优先选择北上广深杭等互联网行业发达的城市,将来实习机会也多,实习能够找到的公司也相对厉害)。
③将来如果想继续深造读研读博,那么,本科应该优先选择一级学科,特别是那些基础学科,什么数学、物理、化学专业。本科打好了基础,将来深造想要往哪迁移都很方便。而相反,像一些新兴热门学科,学生一进来,什么科目都学,但都只是见着皮毛,工作相对好找,毕竟本科毕业时的可塑性已就很强。但是,读研读博就发现自己的基础薄弱了。
④选择外语专业的前提是,自己的听说能力强,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并促进交流,有着外交官气质和理想。
再过几天,考生们就要把自己的答案交上去了。希望每个答案都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合不合适。毕竟,高考成绩只是对自己以往所学的一次总结,未来如何,还需要每位学子自己去探索。
参考资料:
①得到APP《高考报志愿,是一场认知水平的竞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