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被苦口婆心地教导过,要多读书,读好书的经历,然后成为一下波“教育者”告诉小辈儿们,真的真的要好好读好书。有的大概是吃过亏,自己深知因为读书少,自己比因读书受益的人,失去了什么东西,真真切切得出痛的领悟。有的是,体验过书给自己思想上的震撼和转变,对自己人生真真切切的改变,才有感的肺腑之言。
关于读书必须成为生活的刚需和重大意义,一直都是居高不下的话题。爱读书之人,说出三日不读书,只觉面目可憎的话,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矫情。也总有人疑问,自己读了记不住怎么办,最经典的回答版本是“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现在的骨和肉”。
en,这些话听听就好。哪怕别人说得再有道理,你没从心底体会到那种震撼,别人形容得再贴切,也就是一句你能说出来的口号而已。
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你目测有效,就是行动起来,亲测有用,哪怕刚开始没什么变化,也要给自己几个疗程的时间。
我是不会忘记小时候,每次我妈在院里洗衣服,我都要作陪。方式就是搬个小板凳,拎本厚厚的书,坐在旁边念给她听。每次都好沮丧,你能体会,一个急性子的人,字儿还认不全,看着拼音,啃啃巴巴把那一篇《狐狸和葡萄》读完的心情嘛?全程被自己急哭,哭得都说不出话了,一个一个字带着哭腔蹦出来。我都怀疑我妈是如何做到全程听完的。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每天晚上睡前,开着床灯,爸妈和我,各自抱一本书,偶尔舔手翻页声的画面。睡前还带着疑问,莴苣姑娘的头发,得有多粗,多结实,才能辫成让王子爬上塔的辫子啊。我这小短发,得留多久才成啊……想着想着迷迷糊糊睡着了。
大概就是小时候,读各种故事留下的"后遗症“吧,慢慢自己自己的阅读面,慢慢扩展开,古装电视剧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找相关的读,而且中学时代典故,文学知道的多,是挺自豪的事儿,老师一说啥,自己能出一片沉寂出脱颖而出。后来就是社科类和自然科普类的走起。
这种读故事的魅力,有树立起,榜样的力量,对那是的我,懂得做事的勤勉和毅力,坚强,做人的谦卑,包容,世事无常。
读书好吗?好。但只读书好吗?不好。
太爱读书,是一种逃避。
书里面有智慧,有好思想,但始终只是一个行动指南。且不说,人求知的途径有很多,喜欢阅读只是一条获得智慧载体,比起社交,只是让自己变得聪明的概率大一些而已。并没有什么成为炫耀的资本,也不是谈资的话题。
读书的本质,是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由内,有正确的观念,到外,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发生变化,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体验。
这样,拿书里的智慧,纵身到真实世界,去碰撞,去体验,去发生改变,以丰盈自己的生命力,才是读书该有的状态。
读书,该有的面目,难道就该是文绉绉的书生相吗?那是学者。我喜欢的是爱读,能收放自如,彪悍的人。比如鲁迅,苏轼,有多重身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死板的人。
现代社会,比较厉害的人,塔勒布,就是写黑天鹅,预测金融危机的学者。如果你能找到他的照片,看他彪悍的大汉身材,哪里像传统里的学者。不过,这倒是我向往的状态。
只是希望,平日多个看问题的角度,让自己活得明白些,在困难抉择时,不至于手无缚鸡之力,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