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孙策孙权和周瑜

孙策孙权和周瑜

作者: 已锁定 | 来源:发表于2023-07-16 07:24 被阅读0次

    新《三国演义》电视剧中,大肆渲染东吴内部的宫斗阴谋论。具体来说就是把孙权解读为幼主或者少主,把周瑜塑造成功高盖主的权臣,两人上演宫斗大戏,而且忠厚长者鲁肃也深度参与其中。

    这种演绎当然不受欢迎,第一,你拍的是《三国演义》,第二,就算在《三国志》中寻找蛛丝马迹,恐怕也是把阴谋论用错了地方。

    个人认为从历史文本出发,在孙权时期,反倒孙权和周瑜的关系没什么问题,更多的是周瑜和鲁肃的两条路线斗争:周瑜的路线相对进取,就是乘赤壁大胜之威袭取西川,顺手灭了刘备更好,直接可以与曹魏分庭抗礼;鲁肃则是坚定的联刘派,因为这更符合鲁肃版“隆中对”的早期战略设想,就是天下三分,只不过三分中的刘表换成刘备,相对来讲鲁肃的战略更稳妥,也较为符合后续的历史发展轨迹。

    说回东吴群臣之间的关系,其实孙权的中前期做的都是非常出色的,反倒是孙策时期,他和周瑜很很有疑问。我们梳理下《三国志》中孙策时期关于周瑜的记载:

    三国志 卷54: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这里是说195年,孙策率父亲旧部和自己的数百门客东进,谋求平定江东,也是孙家独立势力的主要发展时期,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而周瑜也是在这时加入,凭借的很可能是从父周尚的丹阳兵,然后跟随孙策取得平江东之役的一系列胜利,直到彻底击败刘繇暂告一段落。这一段中,周瑜的直接加入作战是一方面,恐怕更为重要的是周瑜提供的粮草,所以周瑜在孙策起家过程中颇有点天使投资人的意味,而不是创始人,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描述中可以得到作证

    三国志 卷54: 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而刘繇败走时候,孙策的实力进一步扩张,硬骨头啃完了,基本上平定江东已成为大概率事件。而这一段时间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周瑜,又该怎么安置呢?孙策的选择是让周瑜回去丹杨,而自己的实力足以取吴会平山越,于是周瑜就回去了。这前后事情经过描写非常自然,感觉周瑜就是暑假出来打了个零工,开学了自然要回去一样。而我们读史自然纳闷,孙策为何不留着周瑜一起继续打天下,而周瑜的“瑜还”两字之下,时候还有两人商讨决策的过程,可惜《三国志》文本过于简略,留白过大。

    我们只知道周瑜此回,直到建安三年(198)才正式加入孙策势力,还带着鲁肃一起。

    那么从195年到198年这三年间,周瑜的身份就颇值得玩味了,大概有几重可能性:

    1、奉孙策之命与伯父周尚经营丹阳,在袁术鼻子底下保留一支亲孙力量,留待日后北上时作为策应;后因袁术派遣从弟袁胤代尚为太守(可能冢中枯骨看穿了孙策的这一步),而瑜与尚一起回到寿春,可能是在老家积蓄力量;

    2、周瑜真的想在袁术势力发展,之前帮孙策属于打一段零工,后者纯粹帮兄弟忙;而建安二年袁术称帝之后明显看出败亡征兆,于是只能另谋出路;

    3、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历史往往不能完全说清。

    三国志 卷54: 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

    总之到了建安三年的这段描写,感觉好像是袁术这个时候才想起用周瑜,而周瑜觉得不行于是设计出逃。只能说大致事情走向无误,而是否明确有此因果关系不得而知。

    三国志 卷54: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三国志 卷54裴注引《江表传》曰:策又给瑜鼓吹,为治馆舍,赠赐莫与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周瑜此次正式加盟孙策阵营,孙策给出的礼遇如上,乍一看是热火烹油,很热闹。细看之下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话说的很好听,面子给的很足,但实际权力就另说了。此时是198年,我们看下到了200年孙策势力的权力分,只看到这一年,因为这一年孙策就死了。

    三国志 卷46: 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呉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扬朱治为呉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三国志 卷47裴注引《江表传》曰: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

    200年,孙策死前一共有六个郡的地盘:

    会稽郡 - 太守是他自己。

    丹杨郡 - 太守吴景, 他舅舅。

    豫章郡 - 太守孙贲,他堂兄。

    庐陵郡 - 太守孙辅,他堂兄。

    吴郡 - 太守朱治,孙家元老,也算原始股东。

    庐江郡 - 太守李术,事迹较少,可能是地方实力派,唯一的外人。

    这些地盘根本没周瑜什么事,不但不是任何郡的太守,也没有任何都督权,孙策只让他遥领江夏太守,也就是说将来打下来你就是。

    三国志 卷54: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复近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三国志 卷46 裴注引呉录载策表曰: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範、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另外周瑜任职中护军,按理说这个职位应该拥有中央亲军的指挥权,属于妥妥的自己人的位置。但从“留镇巴丘”(这里指的应该是庐陵郡的巴丘县) 即可看出,孙策的大军主力根本和周瑜无关,徐琨(孙策表哥,时任督军中郎将)在军中的地位应该高于周瑜。周瑜这个中护军可能仅仅类似荣誉称号。

    三国志 卷50: 策表琨领丹杨太守,会吴景委广陵来东,复为丹杨守。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

    三国志 卷50: 策表琨领丹杨太守,会吴景委广陵来东,复为丹杨守。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

    更尴尬的是,即使孙策200年没死,江夏太守对于周瑜也只会是空头支票。因为当时孙策的战略重心已经从西进转到北伐。

    三国志 卷1: 孙策闻公与绍相持,乃谋袭许,未发,为刺客所杀。

    三国志 卷46: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三国志 卷7裴注引《先贤行状》曰: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

    三国志 卷10裴注引《三辅决录》曰: 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術,会術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術所杀,时年三十八。

    综上,在200年的孙策势力,周瑜的权力职权,大概率连前十都排不进去。但是仗着与老大孙策的哥们身份,给人感觉地位比较高。

    孙策托孤其实并没周瑜什么事儿,周瑜只是“将兵赴丧”而已。

    和《三国演义》虚构的所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完全不同,历史上孙策只托孤给了张昭一人,根本没让周瑜参与。原因也很简单,周瑜本就处在孙策势力的决策层和权力中心之外,轮不到他的。

    三国志 卷52: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三国志 卷52 裴注引吴历曰: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歩西归,亦无所虑。”

    三国志 卷52 裴注引吴书曰: 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陨,士民狼狈,颇有同异。及昭辅权,绥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

    三国志 卷52: 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周瑜后来的权利和地位,其实是通过带兵奔丧争取到的,很可能还是私自行为。这一段的详细经过恐怕也很难还原了,这里只是推测。

    三国志 卷54: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而“共掌众事”也是孙权给的,跟孙策无关。和孙策君臣关系最好的,其实很可能是张昭。

    而孙权完全坐稳位置之后,最不爽的恰恰是张昭。

    反观孙权对周瑜,可以说的君臣相得的典范,原因也很简单,孙家兄弟俩,周瑜和孙策得交情更多的是有名无实,而实打实的把军国大事交付周瑜之手的,只能是孙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策孙权和周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gj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