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凡四训21

了凡四训21

作者: 迷城灯火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17:33 被阅读0次

六是半善和满善。满是充盈、圆满的意思;半是与满互相参照的概念,意为不充满、有缺漏。对于半善和满善的辨别,了凡先生提出了三种解释。

第一,  积善则满,不积则半。

原文中说:“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了凡先生在这里再次引用了周易中的文字:“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通过一点一滴的慢慢积累,等经过了足够的时间积累到量了以后,就会发展成足以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事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成就美名的大善,是从一点点的小善积累而来的;招致毁灭的大恶,也是由一点点的小恶积累而成的。

第二,  心满则满,心半则半。

原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有一位女施主,家里很穷,想要布施又没有钱,把身上仅有的两文钱捐给了寺庙,寺庙里面的主持亲自为她进行了忏悔。后来这个人当上了贵妃,变得很有钱,于是她给寺庙捐赠了千两黄金,主持仅是让他的徒弟替她做回向。这位女施主就问主持:我以前只是捐赠了两文钱,你就亲自为我忏悔,现在我捐了千两黄金,你只让徒弟为我回向,这是为什么呢?主持回答她:之前你施舍的虽然很少,但你的心非常真诚,我只有亲自为你忏悔才能报答你的功德。现在你施舍的财物虽然很多,但你布施的心不如之前的真切,我让人代为忏悔就足够了。

原文又举了另外一个例子。钟离传授丹术给吕洞宾,可以点铁成金。吕洞宾就问他,这个最终会变回来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就会回复原样。吕洞宾或,这样就会祸害五百年之后的人,我不愿意这么做。钟离于是说,修仙需要积累三千功行,单凭你这一句话,就已经圆满了三千功行了。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了凡先生向我们说明了心满善满的道理。评价一件善行是否圆满的标准在于心。只要心是真诚的、充满善良的,无论所做的善事是大是小,都是圆满的。万法惟心无境,心是一切善的源头。就像一口泉,只要泉眼处没有污染,那么这口泉就可以有源源不断流出鲜活干净的水,就可以绵绵不绝地润泽万物。只要心心念念想着他人,时时处处想着如何利益众生,哪怕是布施一滴水、一口饭,乃至布施一个微笑,都会对众生产生无量的功德。

第三,  不著善则满,著善则半满。

了凡先生这里说到:“为善而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了凡先生在这篇短短的家训里面,用非常善巧的智慧为我们由浅至深地逐步向我们开示行善的法门,无论根基深浅,皆可从中得益,皆有可以参照的实修方法,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里,了凡先生就带我们进入了比较高深的境界里面了。不著善,是指心里没有行善的相,心如朗朗长空,没有任何挂碍。正因为心上没有任何的耽著,善业如同住在无边无界的虚空之中,能够不断地增长广大,以这样的心去行善,随便做怎样的事情,都能速疾圆满。

了凡先生接着又说到:“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这是一个很好比喻,让我们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为善而不著善的境界。当你去帮助别人的时候,不管你给了别人多大的帮助,如果心里面有着布施了多少财物、布施了给什么人、谁在布施等等这些客尘的算计,那么你所做的善事始终是不得圆满的。只有当你忘掉了能行的人、能施的物、能受的境,只是一心一意依止正法而行,这样所得到的结果才是究竟圆满的。

这样的善行之境,实质上契合了佛法的缘起性空、诸行无我的见解。人的一切烦恼痛苦皆缘于我执,因我执而对万法起颠倒妄想,念念皆处于虚妄分别之中,为境所困,不得解脱。倘若能去除心中之断见,则犹如朗日当空,迷雾驱散,心便能如如不动,如实照见一切实相,这就是不住相的境界。以不住相之心布施,则功德福海不可思量。《金刚经》中有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布施而不生起布施之心,内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人相,中间不住所施财法等相,这就是菩萨所行的善法。由此看来,一个善字,已经包含了佛法至深的精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2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ie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