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身份很尴尬。他的父亲60多岁的时候跟他十七八岁的母亲结婚,由于年龄的差距称为野合。小的时候他经常玩儿礼器,从小就好礼,在别人的小时候在玩儿泥巴,而他却经常喜欢摆弄礼器,可见礼仪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再找父亲合葬时,知道了他的贵族身份,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大英雄。在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请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可见别人并没有承认他是士卒,是贵族的身份。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自已死后要拜孔子为老师,因为孔子,就是圣人后代,才德显达的人。可见他十有五而学,以有人看到了他的贤达之处。因为家里贫穷因此他在鲁国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不管哪一个都干得非常好。每一件事都精益求精,及求完美。可见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不马虎的人。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他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可见孔子就是那博学善辩识见广大,一类,回来后他的弟子渐渐变多了。
在他三十而立的时候,与齐国国君景公交谈,说秦帝为什么能统一中原?在三十五岁时,他去了齐国想接近景公。知道《韶》乐,甚是欢喜就学习起来,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要知道孔子可是一个喜欢吃肉的人。可学习却能让人他忘记了这食欲,看得出他是一个好学的人。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听了后说:“对极了!假如国君不像个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即使有很多的粮食,我怎么能吃得着呢!”也只有每个人守好自己的本分,一个国家才能有效的运行起来。改日,景公又向孔子请教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节约开支,杜绝浪费。”景公听了很高兴,打算把尼谿的田地封赏给孔子,说明要重用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这种人,能说会道,是不能用法来约束他们的;他们高傲任性自以为是,不能任为下臣使用;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化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其中有些是对孔子的误解,但齐景公还是觉得有些道理。之后,齐景公虽然很有礼貌地接见孔子,可不再问起有关礼的问题了。有一天,景公慰留孔子说:“用给季氏那样高的待遇给您,我做不到。”所以就用上卿季孙氏、下卿孟孙氏之间的待遇给孔子,齐国君只有这样子才,能更好的处理孔子的关系。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在鲁国他重新受了重用并出使了夹谷之会。这其中不仅表现了他的礼仪,还使齐国送还了鲁国一些土地。之后他又毀了三都,使三公忌惮。经过孔子这样的礼仪治国,街上也十分有序。齐国人就很害怕,于是就给鲁国送了一堆美女和骏马。于是鲁国公天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因此,孔子便离去,开始了周游列国。他的离开有三个原因。1、毁三都中触动当权者利益。2、齐国忌惮,鲁君贪图享乐。3、受冷落,国君不理朝政。
在这游列国中。每个国君都十分有礼貌的对待他。但没有一个国家重用他。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想要统一天下,而儒家只能治国并不能统一天下。从这上面来说他是失败的,因为他的政治没有被任何人选用。但在后来他创编了许读书,在人生价值中他便是成功的,因为他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伟人,生活中屡遭失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坚定地前行。我们可能认为伟人就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但了解完孔子之后,我觉得他是可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
这就是孔子,一个伟人,一个平常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