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父亲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

作者: 东方有多远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19:06 被阅读0次

        父亲离开我已经有30多年了。30多年来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他离去那年是1985年的年初。

    那年我刚刚生了孩子,大概是在孩子20多天的时候。突然得知父亲发生意外了。

        这之前父亲还匆匆忙忙过来看了一眼他的外孙。那是1984年的年末,儿子出生10天左右的时候。

      父亲说这个小东西长得鼓鼓的,身体也还好。虽然小眯下眼但是形象还不错。好好照顾孩子。赶快把身体缓过来。

      那天我想留爸爸吃了饭再走。爸爸挥挥手说,你还在坐月子,做饭不方便。我回去了。以后再说。

        我送爸爸到门口。看着他下楼的背影,一步一步走下楼梯去了。

      没有想到,这个曾经是那样的挺拔的背影,什么时候它已经有点弯曲了?这个稍微有点佝偻的背影,随着楼梯一级级底下去也越来越小。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个佝偻的背影竟然就此定格了。那年父亲才64岁啊!

01 父亲的名字叫杨振淮。出生于1920年。父亲的老家在安徽定远县。家里的成分是贫农。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家里兄妹三人。爸爸排行老大。家里还有两个姑姑。1939年的一个漆黑的夜晚,爸爸和几个老乡连夜从家里偷跑出去,参加革命。当时离他们家乡30里地,有一个叫藕塘的地方。是当年新四军的驻军所在地。新四军和所有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爱护百姓,抗击侵略。宣传抗日,建立根据地。附近农村的贫苦人家的子弟,都纷纷加入新四军。那是当年有为青年的一种最重要的追求。父亲他们跑到藕塘这个地方以后,见到了新四军的领导。父亲年轻时长得高高大大,相貌堂堂。领导说,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正在组建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活动。你就当县大队长吧!他指着我爸爸说。还给爸爸发了一支手枪。让他带领了大约有三十来个人。马上就进入抗日武装活动。三个月的时间,他们风风火火陆续打了一些胜仗。一时间,我爸爸这个县大队长,竟然也威震八方,小有名气。常常腰里别一把驳壳枪,神气活现地带领着众人出来进去。就在这时,爸爸的一个老乡,也是同时参军的。被分到了部队文工队。三个月没干什么,天天在屋里学文化。他看着爸爸他们威风凛凛的样子,很是羡慕。就来和爸爸商量。说,你的文化程度本来就高(爸爸在家里就已经学到了高小毕业)我们两个人换换好不好?爸爸问他,这个文工队是干什么的?我也不知道。天天学文化,我也是一时半会学不会。不如你来这个文工队,你已经有文化了,现成的。我去当那个县大队长。爸爸听了坚决不同意。他们刚刚又打了一个胜仗,正在兴头上。正琢磨着打更大的仗呢!但是架不住老乡的左说右劝。他们就一起去见了首长。首长一听说眼前的这个县大队长,不仅能打仗,还能识文断字。眼睛一下就亮了。好像看见了宝贝!马上就决定让爸爸到文工队去。说搞抗日宣传也很重要啊。当时的新四军的战士里,有高小文化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就是这么一换,爸爸从此就进入了部队的文化工作行列。但是遗憾的是,那位老乡却在残酷的拉锯式的武装斗争中,在一场战斗中失利以后,被地主还乡团抓了去。身上绑着石头沉潭了。父亲讲起这段往事,心情无比沉重。如果不是那个老乡换了他,身上绑着石头沉潭的就是我的父亲啊。

  02父亲有一个不太大的包裹,重甸甸的。是一个用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一直以来是放在我们的一个大木箱里。这个木箱任何人都不能动。只有一把钥匙在母亲手里。父亲不让人动的,也不让人看。一次偶然的机会,父亲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出差。临行前,我抓住爸爸,问他箱子里面是什么东西?爸爸找妈妈拿到钥匙,打开了箱子,拿出了包裹。一层层掀开一看,原来是一大包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大小战斗中得的军功章。有好几枚证章的颜色已经发暗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不知道爸爸有这么多军功章。他自己从来不讲,更不炫耀。我问爸爸,这些证章都怎么回事啊?爸爸说,这可不是普通的证章。这叫军功章。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打了仗,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的。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得的。我一听,马上就问爸爸,那打仗的时候,您一定很勇敢啊!爸爸说,那当然了。说着,他随手拿起一枚,看上去不太大,颜色有点暗,不太起眼的一枚证章指给我看说,这是一个二等功的军功章。这是当年在一场横穿一条铁道线的战斗中,被日本鬼子巡逻的装甲车发现了。双方打的非常的激烈。新四军的伤亡特别大,一片片倒下。父亲身上随身携带的部队的文件。在千钧一发之际,父亲冒着耳边嗖嗖的子弹,把文件埋在了他趴着的地方。然后跟着部队九死一生穿过了封锁线,到达了指定的集结地点。保守了党的秘密。荣获了二等功。

在爸爸的军功章的包裹里,二等功三等功居多。还有一些参战纪念章。重甸甸的一大包。摆开了一大片。要戴在胸脯上,可能还戴不下。

      电影《红日》里的那场著名的消灭国民党74军的战斗,爸爸的部队也参加了。而且爸爸说,那场战斗的实际情况远比电影里描述的更加艰难困苦,更加悲壮惨烈,更加惊天地泣鬼神。

和那些军功章放在一起的还有一些照片。一看就是解放前拍的黑白照片。有一张照片,有六个穿着新四军军装的年轻人的合影。照片上的爸爸和他的战友,那么年轻!那么帅气!那样的英姿勃发!爸爸说,这张照片上的其余五人,都是一起从家乡出来的老乡。这张照片拍的是淮海战役打响之前。他们相约一定打好这一仗,等战斗结束,全国解放后,他们全部回老家种地盖房子过好日子。为了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他们几个一起赶到一个小镇上,特地穿上了新军装,照了这张照片。那五位爸爸的战友,全是野战部队的。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一天,这五位战友就全部血洒疆场了。他们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把宝贵的热血和青春献给了这片他们挚爱的土地。爸爸当时在新四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当他拿到这张照片时,他的战友们已经永远的离开了。

父亲的背影

这个时期,爸爸在新四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排演各种各样的表演节目,配合全国解放。需要一提的是,他们团排演的大型古装话剧《闯王进京》,爸爸出演的是李闯王。家里曾经有一本剧照,是当年留下来的。我仔细看爸爸的剧照,很难想象爸爸当年演李闯王时的情景。这件事对爸爸而言,是件很让他自豪的事情。一提起,便津津乐道。文革期间,有一次我们去看爸爸的老战友,是当时上海文化局副局长兼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肖挺伯伯和他的夫人时,他们还说起了爸爸当年演李闯王时的情景。在台上一激动,唾沫点子四溅,喷得大将刘宗敏一头一脸。那个阿姨说,爸爸是他们团的大牌明星,很了不起的。爸爸一听,赶快摇着头说,哪里啊!那是首长培养的。不过看得出来爸爸还是很高兴阿姨这样说。那些个军功章里,说不定也有一枚,就是表彰他演李闯王,演得精彩而深受欢迎的。

      下图是1972年我们家和肖挺伯伯家的合影。

父亲的背影

      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我们多次被抄家。连同那个木头箱子一同被抄走了。父亲最宝贵的军功章,照片和剧9照全部丢失。文革后期我去找过时任领导,但都没有下文。父亲还没有熬到平反昭雪的那一天,就突然辞世。他是满怀着冤屈,背负着种种骂名,心不甘情不愿的走了。此事也让我一直耿耿于怀至今。

    03全国解放的时候,父亲的职务是个营长。父亲自己说,就是因为搞文化工作,没有在野战军,所以级别不高。转业到地方,也就是一个科长。他当时是东北电影厂(长影的前身)演员科的科长。他在当演员科科长期间,拍了著名的电影《白毛女》。他自己也在《白毛女》中有一个镜头。那时候东北电影厂一方面拍摄了新中国好多电影《红孩子》,《党的女儿赵一曼》,《白毛女》等等。毛主席还亲自视察了当时的东北电影厂。这期间东北电影场还翻译了大量的前苏联的影片。像《小海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等。恰好我母亲当时在翻译片科当配音演员。在那两部片子里都担任了角色。和当时很著名的配音演员张桂兰阿姨是同事(下图中者)。右边的是我母亲,左边是凌翠阿姨。

父亲的背影

下面的这张图我母亲和向隽殊阿姨和她们同事的合影。向隽殊为下图左边者。中间是我母亲。

父亲的背影

父亲和母亲也许就是那时候,在长春东北电影厂时谈的恋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地工作着奋斗着却是真实而具体的。我爸爸当时是长影的演员科的科长,我母亲是长影翻译片科的配音演员。

      下图是爸爸妈妈在东北电影厂结婚后的留影。

父亲的背影

很快抗美援朝的战争打响了。父母先后调回了北京。父亲在中央文化部电影处工作。而电影处的副处长是李青同志。李青同志是背景特殊,资历也很深的老同志。据父亲说,当年李青同志,比较低调,比较谦虚,也比较平易近人。父亲在电影处工作,顶头上司自然就是李青同志了。平时处里开会啊,学习啊,公务啊,都还相处的不错。但是有一天,在电影处的院子里,就发生了一场令人捧腹的事情。那时候我父亲还是个年轻人,正在积极学习自行车。好不容易借了一辆车。中午休息,就开始在院子里练车。那时间,骑一辆自行车,就像今天开一辆奥迪一样让人稀奇。院子里陆续站了一些人,看着我父亲在练车,评头论足。这时候李青同志也走过来了,看大家在看啥?她还没看清楚大家在看什么,我父亲骑着自行车七扭八拐地就冲到了眼前。她还没有来得及躲避,我父亲的自行车的前轮就插到了李青同志的两条腿的中间。李青同志和我爸一下子搞了个大红脸。那些围观的人,说我爸,小杨,你这技术练得真不错!一下子骑到了人家的两条腿中间。那个时候真是官兵一致。李青同志红着个脸,什么也没说,转身就回办公室了。

再之后,有一个机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时,需要从中央对口部门直接调来了一些干部。本来领导根本没有安排他来,是他自己坚决坚决要求来的。据说是来筹办新疆电影制片厂。于是1955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那一年,父亲从中央机关一下子就到了那个遥远的荒凉的西北边陲。

父亲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

这是我四岁时和爸爸的合影。

父亲的背影

04父亲到新疆了以后,先在新疆地质局的宣传部工作。后来筹建了新疆杂技团,是杂技团的副团长。经过一番艰苦奋斗,让新疆杂技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让杂技团工作和演出走上了正规。今天的新疆杂技团早已物是人非,走上世界的表演舞台。当年我们家在杂技团的大院里,我也深受熏陶。跟着杂技团的学员们一起练功。拿大顶,压腿,踢腿。经常是汗流浃背。杂技团的师傅,看我当时身材挺好,又能吃苦。就建议爸爸,培养我当杂技演员。爸爸说,我的宝贝女儿将来是要上大学的,是要做大学问的人。练练功,锻炼锻炼身体是可以的。我妈妈也是无比坚定的坚持这个意思。绝不当杂技演员。它的艺术生命太短暂了。但是杂技演员的每天每时的刻苦练功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啊。多亏爸妈的对我有判断。在我还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在六十年代初,爸爸就给我请了舞蹈老师。每周都要在家上课。还好!那时候功课负担不重,功课之余学什么都行。这样的培养和训练,对于日后我成长为一个文艺女青年,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5年,我上了中学。一进中学大门,我就成了学校的舞蹈队,体操队的成员。我们那所中学在我们那个地区,还是很有名的。它的舞蹈队体操队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呢。

1969年下乡接受再教育,就是因为有文艺特长。在近郊农村下乡。除了干庄家活,唱跳编写样样会。还是先进知青的代表。

1972年回城。在新疆日报社当工人期间,再次展示文艺体育的特长。多次参加各种各样的职工业余表演,多次获得自治区区级机关的奖励。年年单位的体育运动会,我是裁判长。我还曾指挥百人大合唱。 我们家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常常有内地电影厂的爸爸的朋友来看他。他们坐在我家的小平房里,常常一谈就是四五个钟头。不到肚子饿的叽里咕噜,是决不罢休的。我那时候是报社的排字工人。上的是夜班。白天回家睡觉。常常被提前叫醒。要给爸爸的朋友唱一首歌。做一顿新疆饭。唱的歌是《红军不怕远征难》。做的饭是新疆拉条子。那些叔叔阿姨说,歌好听!饭好吃!下次来新疆,还来你们家。只是你,即使当工人也应该是在电影厂啊!怎么跑到报社去了?爸爸说,电影厂的人际关系复杂,报社比较单纯。所以我在报社,就是从一名小小的排字工人,一直干到主任编辑退休。还好不用求人,不用送礼。只要自己用心用功,一切尚可。后来我从主任编辑的岗位上退休以后,继续跳舞啊,唱歌啊,写字啊,拉琴啊,忙得乐得不亦乐乎。

一路走来,我的小小才艺让我一直发展顺利。爸爸的意思是,我将来不论是当工人,还是当农民,都必须干的像像样样。当工人就要当最优秀的工人。当农民就要当最有才华的农民。万一能力有限,干得结果不好,假如有点特长的话,还可以抵挡一下。如果一无所长,又是女孩子,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帮到你,只能靠自己。想想爸爸的用心良苦。父爱如山,父爱如天啊!真是要感谢他老人家呢。他不仅给了我生命,还让我从小锻炼身体,让我身体要好,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为人正派。要有一技之长,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千万不能当万金油。哪都能摸 ,哪都不管用。却并没有要求我成绩要多好。爸爸这些很独特的想法和做法,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看待人生的眼光,也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色彩。我想,这大概就是爸爸送给我的最宝贵的礼物了。

父亲的背影

05

          记得是在1980年的春节。那一年的雪下得格外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吃过了年夜饭。妈妈和妹妹去睡了。我陪着爸爸,守着通红的炉火。怎么就一下子聊起了中国通史。我从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开始,给爸爸讲中国通史,各个朝代的更替,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历次农民起义在历代政权变革中的作用。一直讲到民国建立。大约用了6-7个小时。讲的天都亮了。爸爸听的津津有味。对我的陪伴特别满意。他觉得我懂的东西可真多。实际情况是我当时,刚刚参加完中国通史的考试。一张中国通史的图,还在脑子里。所以不翻笔记不看书,只需按图索骥讲就是了,而且脉络清晰,主题突出。我说爸爸,你要是能听懂英语,我还可以用英语给你讲故事呢!爸爸无比惊讶?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学问了?其实是我当时正在学习许国璋英语,我可以把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当故事讲给爸爸听。因为那些课文全是有趣而短小的故事。爸爸自己就是个爱学习的人,看到女儿也爱学习。觉得很欣慰。爸爸尤其赞赏的,是我当时是个工人,工人的岗位是不需要大学文凭的。但是我从打从农村回到城里,孜孜不倦,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学习。包括书法和手风琴。也就是说,学习就是为了实实在在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并非是为了炫耀和获得好处,也许正是这种没有私心杂念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最佳状态。这一点爸爸特别认同。

      后来我还有一次和爸爸谈学习中共党史的体会。先谈历史,再谈体会。让我爸爸这个1942年就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真正对我有点刮目相看了。他说,他跟党走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怀疑过,这条路走的对不对?解放前出生入死是为劳苦大众得解放,解放后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工作,是为劳动人民翻身当家真正做主人。却不料忙来忙去,革命革到了自己头上。干来干去,自己成了反革命。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爸爸百思不得其解。他十几岁参加革命就在革命队伍里。就在社会主义的阵营里,怎么去干资本主义呢?资本主义是个啥?他还真不知道。爸爸直到死也没有搞明白。而且这也是当时任何人也不敢明着讲的一个话题。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所有人。就像中共28年历史一样,扑朔迷离。时间并不长,却是非常不容易学好的。是这段历史,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让中国焕然一新。今天的中国,在习主席的带领下,在为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梦想而奋斗。一路一带全球战略的推进,更加快了实现梦想的进程。毫无疑问,中国人祖祖辈辈的梦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相信父辈们心愿也是一定实现的。

父亲的背影

          爸爸一辈子性格忠厚老实。不善于言语,不屑于溜须拍马。不肯巴结奉迎。不善于拉帮结派。这个特点决定了他的官场之路是不顺的。他的县团级职务干了一辈子。一辈子没有长过一分钱工资。但是他每天都在努力学习,看书看报。当时他还没有解放。没有工作。即便如此,谈话也是正能量。嘴里很少抱怨。不去对任何人评头论足。文化革命期间,李青同志红极一时,爸爸也绝口不提当年的往事。爸爸被游街,我们被抄家。过去溜须拍马的人,转而落井下石一般揭发批判爸爸。我当时是小孩,是一个旁观者,我都如芒在背,痛不欲生。可是爸爸依然每天散步看书(读毛选)。他的胸怀格局和他的定力,非一般人能比。文革后期爸爸迟迟不解放。抄家的东西也不退还。他多次找领导多次被拒绝。一个从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军功章能摆一大片的人,在文革后期,却被迷茫纠结痛苦折磨得痛不欲生。

        1985年初,爸爸突发脑溢血。从发病到去世二个小时。爸爸的遗体,根据他生前的意愿,捐献给了新疆医学院。爸爸说,我已经不能再为党工作了,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最后再为党的医学事业做一点点贡献。

就这样,爸爸走了。

带着他的梦想,他的辉煌,他的追求,他的遗憾,

走了。

爸爸的精神,品格和他的音容笑貌,

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后记,今年是新四军建军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纪念。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那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死去的人们。

写于2017.5.19.父亲节前夕

相关文章

  • 背影,父亲的背影

    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与朱自清的背影特别的情怀相遇。丝丝缕缕相应的链接,相符的妥帖,娴静时分,悄悄的思绪,...

  • 父亲的背影

    今天,放暑假了,父亲将准时来校接我。昨天,我就告诉过他老人家,忙,就不用来了。但他说一定要来,我真不希望他来校...

  • 父亲的背影

    九三年,父亲送我到省城上中专。带着对新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我与父亲挤下公共汽车,往回走了一百米,看到了我学校的招牌。...

  • 父亲的背影

    文/白鹭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个男人喜欢你素颜不化妆,你瘦了他心疼,你胖了他高兴...... 那他一定是你爸,只有...

  • 父亲的背影

    文/老春 一身褴褛衣衫 裹着一个瘦小的身躯 黑黝黝的脸 被岁月折磨的皱纹满面 手里拿着长鞭 匆匆地跟在马车的后面 ...

  • 父亲的背影

    每次回到家,抱起6岁的儿子,聊聊他在学校的趣事,老师今天交了什么,有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儿子很兴奋的说学校发生的事,...

  • 父亲的背影

    文/亦梦 2018 06 17 星期日 父亲节 天气 晴 父亲离开我己经十四个年头了,我常常在梦里...

  • 父亲的背影

    这张雨中父亲的背影很普通 但很感人 父爱有时只是一个严厉的眼神 父爱有时也是一种互相疼爱的羞涩 父爱有时不用语言表...

  • 父亲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是童年的一堵墙 坚实的好像一张床 爬在上边像移动的摇篮就有了梦的方向 父爱有时只是一个严厉的眼神 父爱有...

  • 父亲的背影

    从没写过关于父亲的任何文字,不是不想写,也不是没时间写,是有种担心,一直不敢写。“父亲”这两个字眼太深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亲的背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l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