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谈细读——语词细处觅大义

谈谈细读——语词细处觅大义

作者: Annie刘 | 来源:发表于2023-11-30 05:48 被阅读0次

    今天跟着初中的英语老师在梁树丽老师的引领下重新学习了西南大学李力教授关于《阅读过程的模式及英语阅读教学》的讲座。

    最初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以为这是关于我们阅读教学的,如同我们小学中的绘本阅读教学一样。但是今天听到梁老师重新给我们讲,瞬间觉得自己的认知浅薄了。

    “语词细处觅大义:追忆正在逝去的外语细读教学传统”

    这是曲卫国教授的话语。

    梁老师提醒我们:“语词细处”、“逝去的外语细读”。

    整个讲座的核心围绕“细读”二字。细读的核心就是语词细处觅大义,也就是研词磨句,或是古人说的“字字有来历,句句能落实”。李力教授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这门语言。仅靠碎片化的阅读不可能学好语言的。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使用英语时,快速获取信息也只是他们使用英语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现在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英语,不能让学生一知半解、圆图吞枣、浅尝辄止。这种浮躁的学风,有可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惹大麻烦。”

    梁老师提到,现在我们的学生都不会细读。原因是什么?教师的错误。教师在处理教学材料时的囫囵吞枣,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不求甚解;教师在处理学习材料时囫囵吞枣,导致学生学习中的不求甚解。

    我从网上搜索了关于“语词细处觅大义”,曲卫国教授谈到这个得益于自己上学时老师讲课的场景:他在大学遇到的万培德老师和杨霞华老师,堪称中国传统细读教学的典范。课上,万老带领学生们对文学选读教材的作品细细嚼读,一字一句,在语词细处觅大义。万培德老师上课基本就是拿着课文,一词一句地细细讲解。那时也没有身份意识,好像学习英语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达、用英语体会。

    对英语文本一字一句进行嚼读,体会语言的美妙。试问我们有带着学生这样子吗?我们小学英语阅读文本比较简单,其实教材上的有read and write部分以及story time 部分作为阅读材料。有带着孩子们细细品味文本材料的内容吗?我们通常会让学生自己先读一遍找到自己不会或者不理解的单词、让学生进行猜测、再对单词进行讲解,对文本进行讲解。甚至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主要的对话语篇,只是对主要句型的一个补充,因此没有太大要求。而这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最直接的影响是:我们练习册上的阅读题学生根本没有耐心去读,他们对于选项要么任意选择,要么就是没有读清楚文本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同时我们也会经常埋怨学生不读题或者读题不清楚,没有读清楚题目要求。这也是没有“细读”能力的体现。这是体现在我们学习上的影响。那么“细读”能力还有什么影响呢?对我们工作生活方面的影响:经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自己的定位也是属于没有细读能力。且不说在学习中“语词”被我写成了“词语”,在日常看文章中我都是采用浏览的方式,很少一字一句去读,潜意识认为只要大概了解文章大意即可,但有的时候一些文章却需要我们细读,比如《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每一个我都认识,可是说了什么却读不懂。当我去浏览的时候发现不明白,而我想一字一句去读时却发现自己静不下来心,这就是自己没有养成细读书本习惯所致。我自己的这种风格潜移默化的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英语老师必须掌握细读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吃透教材的文本。只有真正掌握了细读的能力,才有可能学会鉴赏文本,体会语言的妙用与幽默,及其文中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

    自己没有关注过细读这方面的知识,而他们初中老师谈到在中考题型中阅读题型占比很高,这也让我想到了考研中英语题型也是传着这样一句“得阅读者得天下”。我们学习英语,是将其作为一门外语学习,排在第一位的是考试的需求。同时我们学习英语或者第二门外语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创设的情境以及在阅读中进行学习。我们是想通过学习外语去了解国外的事情。阅读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也是最自然的外语使用了。

    而我们传统教学的模式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先从单词开始再到句子、段落、语篇。李力教授对其提出了批评,认为这虽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但是英语词汇较多,学生会把精力放在单词的处理上,只解决低层次的认知问题,如果在高层次的文本内容上遇到困难,又会重新回到低层次解码上形成恶性循环,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考研时复习英语的情况,因为长时间未背考研这种难度的单词,有许多单词不认识,所以在平常练习中做阅读题目时,遇到不会的单词就去查字典,进而通读整个句子,遇到那些长难句时再去划分,进而达到对整合段落的理解。当时并没有觉得这样的方法是一个问题,好像大家都是这样进行,大家认为阅读题考高分的原因是他单词认识,会划分长难句。而结合李力教授所批判的。

    李力教授提出了三种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交互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即站在高处俯瞰全局,再进行取证。

    交互模式即进行交互使用两种模式,无疑,这种模式是李力教授所提倡的。

    最后想说:“懂英语的文盲”,甚至我连懂英语三个字也有点配不上。专业学习之路任重而道远,学无止境。学习道路上可以碰到梁老师的引领是幸运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谈细读——语词细处觅大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nf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