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阅读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与小学语文(特别是低年级识字、阅读、书写)教学活动有密切联系,对幼儿今后独立阅读和未来学习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总有那么一部分家长在幼儿教育中非常关心孩子到底学到了什么,但他们却大都只关心一些外显的表现,比如读、写。

在家访的过程中,我发现章麒小朋友在看一本《唐诗三百首》,于是便问道:“章麒最近在家都看什么书呢?”还没等章麒小朋友开口,章麒的奶奶便“骄傲”地说:“快给老师表演一个背唐诗。快背首诗给老师听吧!”于是章麒便“像模像样”地把诗给背了一遍,但在我询问诗歌所表达的含义时,孩子却表示一问三不知。前阅读不等于提前识字,但在成人功利的视角下,早期阅读就变了味道,既有观念上的偏执,也有行动上的失当。究其原因,既有家长的急功近利需求。
再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我在查阅关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文献、文章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后,我便和章麒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向家长传递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小学化”的危害。“超前教育”灌给孩子大量汉字和书写,出现“小学化”,损伤了幼儿与生俱来对阅读的热爱。前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阅读和识字的兴趣,让幼儿爱读、会读、善读,激发幼儿的文字意识及其对文字符号的敏感,丰富幼儿的读写经验,让幼儿自发探索文字、尝试各种“错误”式书写。不要把前阅读定位在看书和认字上。幼儿园和家庭都不能单纯地引导幼儿识字,也不急于提前识字,更不能以识字量的多少来判断幼儿是否会阅读。其实,前阅读本身必然包含前识字和前书写。脱离识字而进行单独的阅读、脱离阅读而进行单独的识字和书写教学,都不符合幼儿发展的特点,也不符合幼儿整体性发展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在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早期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后,我给予家长以下几点关于在家亲子阅读的建议: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
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
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在前期学习关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讲座中,王林老师分享了一部分关于图画书教学理论的书单《我的图画书论》、《共读绘本这一年》等,以及朱永新教授分享了25本4—5岁幼儿基础阅读书目《小丑鱼》、《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等书籍,我将其分享给家长,便于家长参考购买阅读。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家中,家长可以利用书房等打造一个“图书角”,每天饭后或者睡前进入这样的“图书角”进行阅读。
三、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
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的组成,不只是一个地点、一本书。人,才是引导幼儿学习“与书对话”的关键,整个阅读行为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所以在家中的亲子共读是十分必要的。家长在共读的过程中,可以示范如何拿书,从封面开始,封底结束,介绍书名、作者,了解图书结构,让孩子主动翻阅,随时回应孩子,将孩子的个人经验与图书内容进行联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