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陀螺一样飞了一整日,刚闲下来,发现还有好几个重要微信没回,更不要提20+条各种信息的提醒。过了一日基本不看手机的时光,发现还是挺好的,偶尔在可控的范围内与外界失联,是件不错的事情,我称之为“主动屏蔽”。
在信息吸收这件事上,我对自己甚是满意,当然,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怎么说起来的呢,最近又有朋友说我什么都懂,我才回想起来,似乎从小我就喜欢听长辈讲各种故事,然后查资料去补充细节,特别是外公,在警局大院里听各种故事,他退休了就缠着他讲解放前后的时候,然后对照着时间表查历史书籍;我喜欢听阿姨们聊天,妈妈的几个朋友,我觉得是特有智慧的人,偷学了很多谚语、为人处世、风俗人情……习惯听老师们聊天,我就坐旁边添茶加水,偷偷记下关键词,然后回到家就上电脑查。——主动查资料的能力非常重要,需要培养;主动有效查资料的能力更重要,需要学习;主动查阅有效资料的能力最为重要,需要不断总结!
兴趣广泛这事还是最近才发现的,摸过了钢琴、口琴、小提琴、笙、笛、箫,还有些目前还没记起来的乐器,虽然都不怎么会,但是资料都在脑子里;书法、美术、舞蹈、武术,似乎母上大人也都由着我短暂涉猎;交响乐、歌剧、舞台剧,从CD机到DVD,MP3、MP4从屏幕到现场版,也都有机会去体验,最近重温《歌剧魅影》时还会想起小时候被某一幕吓的差点哭了;小时候不知道别的看书的地方,每周五放了学就跑去新华书店坐地上看书,直到要关门了,母上大人再去捞人;啊,还有我最爱的博物馆,从原始人头骨到当代发展,每去一个城市旅行,家人就会由着我泡在博物馆“荒废时光”……
母上大人虽然不喜欢动物,但是从飞的鹦鹉(鹦鹉还帮我们勾引了野生鸟到笼子里)到游的金鱼、爬的乌龟、毛茸茸的仓鼠、嘎嘎乱叫的鸡和鸭子、池塘里抓的蝌蚪(为了看整个变态发育过程)、一代又一代的猫咪,当然还有衷心憨厚不老实的一代代狗子。
第一次摸电脑应该是1997年,了解了香港的故事,还有扫雷、蜘蛛牌~从此就尝到了铁家伙的甜头,两千年有了自己的联想千禧,到现在,电脑对我的好处逐渐被手机取代,我的习惯是“有事没事,百度一下”,就算是突然对某个文字好奇,也会在百度查查《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还有不能错过的甲骨文翻译,这对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前几日朋友说我就是文章里写的整天悠哉钓鱼的渔民,不考虑赚更多的钱,够用了就去寻开心了。我想,这很大程度得益于母上大人对我的“无求”,包括以上所说所有的兴趣爱好,她都没有对我有要求,不要求考级、不要求优秀、不要求有用,只要“喜欢”就去“尝试”,试过不合适,那就“放弃”。唯一的缺憾可能就是“放弃”了,兴趣众多,涉猎贼广,精深不多,特长有限,让我人到中年才开始正式面对“坚持”、“主动屏蔽”。
因为好奇的背后没有功力的要求,所以我可以对任何事情以“有趣”和“好玩”的角度去探索发现,这很长时间里完成我注意力分散,容易像猴子一样,摘了西瓜丢了玉米。在信息越来越爆炸的时代很危险,对信息不加选择很容易让自己成为信息的奴仆,所以现在有意识地阻隔点一部分信息,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而我应对此挑战的方式就是跟朋友和助理说:“你看到有趣的和重要的信息要分享给我哦!”然后自己就努力不去看弹出来的消息。
嗯,总算把开头和结尾连在一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