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享受生活的Catherine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13:07 被阅读0次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

    不是「世界」複杂,

    而是「你」把世界变複杂了。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1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2 答案不是从别人哪里得到,而是自己亲自找出来。

    3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4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的不断地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5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

    6 当人能够感受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

    7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地生活方式。

    首先是感谢double呈同学,谢谢你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让我能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体系,也是就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认知,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第一颗震撼弹: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弗洛伊德说小时候受到的虐待等创伤会决定人的一辈子,而阿德勒却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是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然而现实中的我们总是去回避责任,把自己生活中的失败和不如意推给各种各样的理由。同时书中更是阐明了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就是“目的论”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种目的可以让我们不做改变而活的更轻松。比如遭遇困难或逆境而留下创伤,我们往往会把自己往后的失败或不如意,归咎於別人所带给我们的不幸。这样,如此的生活着,比做出改变就容易多了。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安逸。我们每个人之所以无法改变,就是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所以我们每个人并不是无法改变的,而是缺少改变的勇气。进一步说,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第二颗震撼弹: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是的,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刚开始我觉得我们的烦恼多的是,哪里仅仅只有人际关系,我烦恼钱不够用,工作的烂事一大堆,烦恼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怎么可能只有一个人际关系?但是阿德勒却说:我们的烦恼有千万种,但是根源只有一个,只要你仔细且深入的想一下你烦恼问题的目的,就会发现是为了人际关系,就是为了不要让人看不起,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那我们为什么会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呢?这就是我们的自卑感在做怪,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这就让我们产生了追求优越性这一需要。这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需要与他人比较的烦恼。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烦恼呢,阿德勒就提出了他认为的“追求优越性”,就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也就是说我们要放下与别人竞争,需要是自我的不断超越,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在意你自己的脸的人只有你自己。

    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把别人看成是自己的竞争对手,而是人人都是我们的伙伴,那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第三颗震撼弹:课题分离:做好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烦恼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那人际关系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区分课题呢?这就只需要考虑某种选择的结果最终需要谁去承担。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总是以“为了你好”来妄加干涉我们自己所需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但是父母的行为有时候完全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目的,只有你读书好,上好大学,有体面的工作,他们才会觉得自己有面子,而不会管你是否真的喜欢你所学的专业,你所从事的工作。但是后果却要我们自己来承担:我们做不了真实的自己,人生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我们所做的应该是去让他们认识自己的课题,让他们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只有他们在经历过困难中才能学会成长,就像孩子的鞋带最终还是需要他自己来系。

    我们要想我们的人际关系变的轻松,就需要我们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他人(包括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不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不害怕被别人讨厌。想想以前的自己总是为了可以能够和每个人都能相处好,也可以说是为了能让他人对自己做到认可,往往却是吃力不讨好。

    第四颗震撼弹:活在当下!

    阿德勒说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我们能拥有的只有当下,也就是此时此刻。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当下,过好人生此时的刹那。

    我们只有在当下好好的努力和奋斗,只要此时此刻是充实的,认真的活着的,那即使我们的生活总结在此刻,也是一种完结。人生的路途是没有目的地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我们的人生。

    最后,还有很多的震撼我无法一一写出来,这是一本需要我们时刻去翻翻的书本,因为里面很多的观点都是反常识的,我们如果不去时刻的提醒自己以及去生活中实践,那这本书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碗心灵的鸡汤,我们也只会继续自己以前的行为模式而无法去改变自己。

    希望每个看过这本书的大家都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我真的都不想再去了解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了,那个真的是有点决定论有点消极。阿德勒这么积极向上的不拖泥带水的正面的心理学,是每个年轻人都值得学习的,也许我们从小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展现出阿德勒的观点。如果多一些人接受阿德勒心理学的理念,社会一定会更进步更积极,抑郁症患者一定会减少吧。

    这本书是日本人用对话体的方式写的,因为是对话,所以非常犀利、直达内心,青年的倾诉坦诚直接,哲人的回答切中要害,给的都是烈性药!

    读书会上有14个人中有7个人都参加过PD讲师班,我一直担心自己演讲能力不行,害怕失败不敢尝试,但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往上推的态度”,所以当场包括我在内,又有三个人要奋起学习,不为讲课,只为突破自己被讨厌的勇气,并把这样的勇气传达给更多的朋友们。

    1、 青年说:孩子每天在父母和社会的呵护下自由自在的生活,未来充满无限希望,自己也似乎无所不能。孩子们的眼睛被遮盖了,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世界便逐渐露出真面目。人们不得不接受“我只不过如此”之类的现实,原以为等候在人生路上的一切“可能”都会变成“不可能”。这是不是很多人的心里想法?反正我是这样的,高中以前,自己认为各个方面能力都算不错,想着死读书的人也许以后没出路,但我这样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都发展的优秀青少年,以后一定会有无量的事业,美好的生活。可是上大学时候就越来越觉得我只不过如此,毕业后更是觉得太多的不可能,越来越自卑,越来越退缩。书中有一段: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既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有这种才能”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孩子)”之类的借口。

    这也是我辞职后那几年时经常用来安慰自己的借口。如果我们活在如果怎样怎样之类的假设中,就根本无法改变。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不断的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中告诉我们:假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或许能够有所成长,或明白应该选择别的道路,总之,可以有所发展。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无

    加载中...

    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2、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本身不是坏事,他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自卑感是可以正确利用的,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但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因为不够。。。就做不到。。。。有些人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有些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以此为武器来支配对方。如果抱有自卑情结,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

    3、 目的论: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比如愤怒,是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愤怒是捏造的,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比如说我自己,经常跟别人说我的体质减不了肥,甚至还搬出07年做过的一次体脂测试,说我顶多还能瘦两斤,因为身上都是肌肉,不好减。其实我的目的是懒得减肥不想错过美食,所以才给自己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支撑它,然后自我催眠。如果目的是更漂亮更美观,那客观的摸摸身上的肉,就知道,至少得有十斤多余的肉,通过努力是可以减掉的。

    4、 权力斗争与复仇。行为背后的目的是权力之争时,不上任何挑衅的当,发怒就让他正中下怀了,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5、 课题分离。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比如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别人如何看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再比如孩子学习不好,无法上好学校,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是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学习、工作、结婚或者哪怕是日常行为举止都不会完全按照父母所想,那些都是孩子的课题,是他自己需要负责的人生。对孩子的课题我们能做的是不妄加干涉不过多关注,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与援助。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关于自己的人生,我能做的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我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左右。

    6、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我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直面人生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而不是这个人会给我什么。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幸福即贡献感。年妈在读书会分享了一个

    7、 把家人视为信赖的伙伴关系。我、老公、两个孩子,是一个小小共同体,我们都是伙伴关系,我们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前几日,老公加班晚归,我和栗子去接柚子的时候他说一个小时后回来,按照我以前,听到这样的话就会不开心,埋怨着“唉,又不能早点回来帮我,为什么我要一拖二这么累”。因为看过书,想着老公是值得信赖的伙伴,他的确一直在跟我统一战线的努力着,尽他所能任劳任怨的与我一起分担,相信他此刻一定正在努力加班,想要早点回家,故意磨蹭明显毫无意义。同时,正是因为有我在家,我有让他足够信赖的能量可以看护好两个孩子,他才可以放心的在外工作。如果我能做到让他工作时不用因为担心老婆搞不定孩子而着急分心,耽误工作,这样也是我的贡献方式吧!这么想着,我就一点都不觉得累了,不再跟以前一样催促老公期盼他早点回来了,陪伴时心情轻松,孩子们自然也顺顺当当。

    8、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弥留之际的亲人,你一定希望,只要他还活着,我们怎么努力都可以。自然界万物,渺小的蚂蚁、蜗牛、毛毛虫、各种虫子尤其是害虫,各种微生物,轻轻一掐就能死去,他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只有猎豹、狮子才有存在的价值么?肯定不是这样的,只要存在就有他的道理,尊重每一个生命。不将自己的孩子(或父母)跟任何人比,就把他们看作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

    9、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不要害怕别人讨厌你。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批判你,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你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

    10、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九型人格是天生的,学的时候想着“啊,这个型的这个特质如果我也能有就好了”。实际上每个型都一样,都有优势和劣势,关键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天生被赋予的优势,克服天生赋予的短板。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我们有力量去改变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11、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目标是“我有能力”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12、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关注如何度过此时此刻,这一刹那。如果一直想着真正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下,人会认为此时此刻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无论是20岁终结的人生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全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sx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