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木槿
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小到大近十五年的求学生涯中,我遇到过不少老师,近来听课认真了许多,对一个老师课堂质量的好坏也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一个好的老师,是不会对着教材照本宣科的,他一定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有过深入研究,从而产生出自己的见解;一个好的老师,是不会局限于课程知识本身的,他更多的是讲一个学习的方法,在讲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为人处世等等方面,悉心教导、循循善诱。
现在,我正坐在图书馆写这篇文章;今天下午没课,书包里装着上午上课的书,有些笔记需要整理,此外还有一本普通话测试训练用书,——这是我每天早上在湖畔晨读要用到的,和一本《现代汉语》——这是我大一没好好学的课程,现在起码得将它认真看完一遍;我准备考研,目标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专业,具体考什么待定,但一定是文学方面的东西;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因为,我知道,我要完成我的作家梦,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对我有不小的帮助,并且我不觉得准备考研是件痛苦的事,于现在的我而言,学习知识是一种乐趣。
可能,我将这些说出来,会有不少人认为我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并且在轻轻点头的同时,难免会想,这样一个孩子会不会读成一个书呆子哦?——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设想和猜测,对此,我的答案是:不会。
事实上,在大二上期期末之前,我还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为了读书而读书,因为所有人都告诉我们,好好学习,多读书,以后才能找一个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这样一个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的未来,我不知别人是什么感觉,反正我读书上课是没什么劲的,因为又有不少人告诉我们,在大学里学不到什么东西,你学的那些知识进入社会以后也没什么用,所以大学更多的是一个综合方面的锻炼,要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对此现状,我很茫然,不知道该听谁的。我好像不是很喜欢研究学术性的东西,可考研的话,有一张硕士生文凭将来应该更好找工作一些。那我要不要考研呢?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人跟我说,人一辈子就是那样,书读到二十来岁,毕业后,找个工作,工作几年,结婚,差不多三十岁,然后上有老下有小,等小孩大了,自己也老了,庸碌一生。他问我未来有什么打算时,我脑袋一片空白;他又问我,愿意这样庸碌一生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仿佛是一颗没有发芽的种子,虽然接下来的日子,我依旧庸庸碌碌,但偶尔想到这个问题,内心却有着说不出的恐惧。使这颗种子遇水发芽的,是我的当代文学史老师,我也在自己的文章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她,她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说服了我,让我认真听课;第一节课,她就给我们算了笔账,说我们一节课要多少钱,我们不听课又浪费了多少钱,于是我逼着自己听课,时间一长却又折服于她讲课时那种令人信服的魅力。
她是我遇到的第三个文学史老师,前两个现代文学史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讲课而讲课,他们会将文学事件介绍一遍,也会讲作品和作家事迹,但仅仅只是将文学史上的一些事件陈列出来,按照书本顺序给我们介绍一遍;她除了跟我们讲这些文学史实外,更多的,是讲一个学习的方法,并且在课堂上延伸出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大约是这个原因,使得我真正听从了她的建议,试着去写写,写什么都好,于是开启了我的写作道路,使我在这个过程中有了不小的成长;当然,作为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要我们试着去写作的老师肯定不止她一个,但就是她说那一句话,让我有了不得不去写点什么的想法。
寒假在家一个月,一边写作,一边慢慢看完了《瓦尔登湖》,然后开始试着去做一些以前想又懒于去做的事,——复习,看书,练普通话。在写作的这条道路上,使我能走得更远的一个老师,就是梭罗,他的课堂就是那本让人昏昏欲睡的《瓦尔登湖》,这本书看完,我更倾向于去抓住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这使我在学习生活中的办事效率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可以说,梭罗是我灵魂的导师。
这学期开学以来,几乎每节专业相关的理论课我都听得特认真,那种生怕错过老师任何一句话的认真,所以课堂上被同学打扰,一向好脾气的我险些没忍住发脾气。
大约是我运气好,这学期遇到的专业课老师都特别优秀,听课于我而言也就成了一种享受。
新闻采访与写作学的老师,有近二十年在电视台工作的经验,她经常跟我们强调,我们要出去工作,就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并且有意识地通过课堂的组织去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她也经常跟我们强调,要成长一个优秀的记者,一定要做到各个方面的自我完善,要真诚、有亲和力,注重自身的形象等等。
毛概老师第一节课企图消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偏见,他将一些哲学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在课堂上最常强调的一句话就是:人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因为人生是自己的。
西方文论老师讲课注重讲方法,他第一节课给我们总的概述,西方文论这门课讲的是什么,和我们本国的文论又有什么差异和联系;第二节课他给我们讲课本的目录,告诉我们怎么去学才能学好这门课程,也强调,要学好文论,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不够的,给我们推荐了一些课后阅读的书目,还告诉我们,当我们找不到人生的道路时,可以在文论史上找一位适合引导自己的思想家做榜样,这样能使我们更好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这些老师都很优秀,讲课也很认真,使我不由自主想把所有课程都学好,那段时间我心里很慌,因为我想把这些个课程都学好,可又知道不可能,每门课程,要深入研究,都要耗费不少时间,而我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我太贪心,想学的东西太多。
让我走出这个困境的,依然是我当代文学史老师,在她的课堂上,我恍然大悟:一个人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比如我,我想把这些课程学好,最终不过是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而每个学科的老师,教课时的侧重点肯定是她所教学科的内容,这些内容之中,包含的东西很丰富,要提高我自己的学习效率,我就要更侧重的去听那些对我写作方面有益的知识,至于其他的,就不是我的事了。
我以为,课堂上最好的状态就是,老师用心地教,教自己应该教的东西;学生用心学,侧重于学那些服务于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