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只是为养家糊口,也不可避免地牵扯到“我是谁”以及“我希望过怎样的生活”。要想清楚这些问题相当不易。青少年时期缺失的自我认知这一课,往往要在生活中重修。
职场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现实性,它不太给幻想提供庇护的空间。身在职场,不可避免会收到现实的甚至是冷酷的反馈。你的回报取决于提供了多少被人认可的价值,自我感动没有太大的意义。
另一方面,职场又是自主的,在规则边界内,每个人都可以有适合自己的运作方式,不同的天赋、特性、价值偏好都可能被鼓励。我们会逐渐明白:我没法成为别人,幸好也不必成为别人。
无论怎样的理想,都要在现实的打磨中一点点确认它的形状。现实是脚下的路,但这条路通向的远方,一定会是理想中的那个远方吗?
不确定,但只能往下走。
1.迈不出第一步:持续五六年的抑郁焦虑症好了,但恐惧回到职场。
建议:一边通过行动带来效能感,一边不让自己真的“找到工作”。
每天花一点时间做简历(增加效能感),不超过一个小时。无论做成什么样,完成后立刻删掉(这样就不会找到工作了)。每天重复一边这个任务。
复盘:很多人把克服对工作的恐惧看成目标,其实,恐惧只是一种情绪,而工作表现更重要是取决于行为。一个人带着恐惧这种情绪,照样可以采取行动。归根到底,做了什么是第一位的。
这个干预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做事甚至不必产生“实际”的结果,行动本身就会开启“向上螺旋”。最初的行动一旦被激活,身体自然会越来越有力量,做的事也越来越多。就像是滚雪球,从最初的一小点开始,一圈圈越滚越大。关键在于启动。
恐惧的人,先从“做点没用的事”的行动开始吧!
2.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研一,缺少驱动力,一周只有一天做科研。
建议:接受现实,做两件事:第一,把1/7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效率最大化;
第二,剩下的六天尽情做其他事。
看看自己,在不焦虑的情况下,更想做什么?
反馈:最大的改变就是焦虑感少了,任务也没那么讨厌了。
与一个东西对抗,需要耗费的精力,远大于处理它本身。放下手机后,不再被繁杂的信息裹挟,又可以慢慢掌控自己了。
改变很微弱,但它发生了。勇敢一点,再往前迈一步,一小步就好。
3.越失败,越努力,越恐惧:面临考研,希望找到克服困难、克服恐惧的办法。
建议:如果你想尽全力证明自己一次,你就必须先安于当下的生活。
先以“不上研究生”为前提,把当下的生活过好。接下来一周,计划一下如何做到“不上研究生也活的很好”?
反馈:虽然仍然不知道是要接着考研还是工作,但是知道,如果失败了,另一条路也是可以接受的。
复盘:有一些绝境会激发人的勇气,另一些绝境则让人陷入恐慌,反而没法集中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思考退路是一种更积极和勇敢地策略。多条路不一定是逃避,认定“只有一条路”也有可能是一种逃避。
4.恐惧权威:非常在意权威人士的评价,并把这个评价与自我价值感划等号。希望自己不要那么依赖别人的评价过活。
建议:请在未来的七天,从最有可能讨厌你的权威开始,每天针对一个权威,写一套在他身边保持安全的应对策略。也就是,作为被他讨厌的人,如何谨言慎行地活下去?
反馈:对方其实不太关注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关注你对他有用的部分。
心态可以转化为,我希望在工作上可以帮助到领导,因为我也需要领导的支持。如果工作中得到了不好的评价,也能接受并且去改善,因为我的目的是,希望创造价值。
复盘:一个黑色想象的试验。直接面对最坏的可能——你害怕的事就是真的,别人就是讨厌你,然后呢?就像是触底反弹,一个人直面这种绝望后,反倒有能力处理了。
比起问题本身,更可怕的往往是“逃避”。
5.我是普通人,但我不甘心:两次考研失败,犹豫要继续考研还是考个小地方的公务员?
建议:你只负责眼前一年,把未来的一生交给“命”。能把一年安排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反馈:左思右想做不到把今年一年过成我想要的样子。但可以在一年里拿出一天、一个星期给自己!
复盘:提问者上午苦恼——不是放不下,而是不允许自己放下。对一些人来说,人生天经地义就是自己的;对另一些人,人生必须负担的有很多。他们不是不懂得活在当下,而是有着切切实实放不下的理由。
如果有机会追加一条建议,我想请提问者把这一天的日期定下来,圈到日历本上,这样就不会错过。
改变的工具箱
去除评价
人人都有独特之处。特点本无好坏之分,但在约定俗成的职场语境下,就产生了评价。
最难以安置的其实是自我谴责。从负面的框架看自己,看到的就全是错漏,继而自责。这非但不会带来积极的行动,反而加剧了问题。
请先停下头脑里那些“我不好”的声音。
改写故事
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权:“问题”只是一种主观建构,是若干个故事版本之一。提问本身就在参与创建问题。
顺着唯一的叙事逻辑导出的解决方案,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更牢固。你要给出不同的答案,就要先剪辑一个不同的故事版本。
人与角色分离
人在不同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但角色不是人的全部。
很多人的痛苦在于,把在角色中获得的反馈误以为“我是谁”。
工作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而人生还有更多的面向。这样想,也许还会让一些工作做得更好。
短期的确定
思考人生,一方面会让人思考更长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人过多地沉浸于思考,停下来行动。
人需要长远的视角,也需要确定性。虽然想不清未来,但可拥有一年或几个月的确定性。一边想着长远的事,一边让自己先过好这一年。
最小行动按钮
把复杂的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快速又能对外发出信号的动作。一方面阻力小,做起来没有难度,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其他人宣告:我开始啦。这是利用人际反馈的原理按下一个启动的按钮。
也可以试试不让其他知道,只做一个动作对自己宣告“启动”。这也能作为一个按钮,引发更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