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3-19

2019-03-19

作者: 板栗李子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22:55 被阅读0次

    四十不惑,返璞归真

    -----浅谈陶渊明的精准定位,率性人生

    从前,有位渔翁,每天在海边钓鱼,每天就那么悠悠闲闲地钓几条鱼,够维持生活就不钓了。有一天,一个大富翁拿着鱼杆来到海边,坐在老头旁边钓鱼。

    富翁说:我给你个建议,多钓点鱼,吃不了卖掉。

    老头说:卖掉干什么呢?

    富翁说:把钱攒起来。

    老头说:攒钱干什么呢?

    富翁说:买条船,去打更多的鱼。

    老头说:打更多的鱼干什么呢?

    富翁说:卖了鱼买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鱼。

    老头说:打更多的鱼干什么呢?

    富翁说:将来住大房子,吃好玩好,悠闲地钓鱼。

    老头说:我现在不就是在海边悠闲地钓鱼吗?

    富翁的如何回答我们无从得知,只是渔翁的疑问不免让人陷入沉思。有人说,两个人的结局看似相同,实质有本质的不同:富翁可以在海边建一栋别墅,喝着红酒,享受惬意的钓鱼生活,无钓鱼之忧,无生计之愁。假设老头今天一天都无所获,他吃什么?又如狂风暴雨甚或海水干涸后,他该怎样钓鱼?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陶渊明《饮酒-其六》),不敢私自妄言富翁与老头谁对谁错,只知道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吉鸿昌说:“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也曾称赞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只有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才可能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苏轼有词曾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李白愤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可才华横溢的他们终究陷在俗世的泥沼里无法自拔!陶渊明又是如何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呢?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东晋末期南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过着隐居生活。可“草的盛,豆苗的稀”如何维持“愿的无违”?家里老老小小的生活如何保障?现实的生活与理想如何平衡?如果只为个人的意愿放弃整个家庭,是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饮酒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诗中写道:诗人年少也曾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陶渊明在(《杂诗其五》)中也写道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后因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又因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饮酒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三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他实现了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时,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但官场的黑暗现象,再度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饮酒   其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又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辞职。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至此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的陶渊明长吁了一口气,终于彻底认识到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于是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彻底归隐田园。 这一年,陶渊明41岁,不惑的年龄彻底想通,精准定位,从此开始“酒者”的田园生活。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uwo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