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所见所闻)
早上开会,通报演练情况。围绕后台看得见、看不见,罗列5个问题。吃午饭时候,老姚在讨论。我说“一个菩萨一双眼,当年因为有人把字写的翘了胯子,《扶贫手册》都让领导撕了。现在想起来,字写的如何,如扶贫成效有多大关系?”
好看与真干,广告与疗效,很难做到辩证统一。
碎片化也有收获
1、写作就是练习对题目的把握、素材的提取运用、文章结构的布局方法和撩拨读者的技巧。动笔开始写了才知道不足之处,比如发现词汇少,不知道怎么表达;素材少,没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等等。一动笔,就可以发现这些原因,那么既然知道哪里不足,是不是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弥补了?
写文章不要什么都思考好了再而是想到一个点先写一个点。先不管写的好不好,只管写,洋洋洒洒的先写出来。写的不好?没有问题!因为后面可以改啊。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可以大幅提升文章的阅读性。文章修改的过程就是文章完善的过程,修改时完善与删除素材,调整文章的结构布局,修改文章的语言文字。
任何成就都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1974年至1977年,钱锺书写《管锥编》,“销愁舒愤,述往思来,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
钱钟书但凡读书必做笔记,且时常翻阅。他一直坚持这一习惯,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过。
钱锺书的笔记可分为三个部分:1.引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事写下了这笔记,以便后续联想。2.原文摘录:正文以及具体出处,以便引用。3.自己感想:不是简单地边读边记,而是要记下经过理解、思考、吸收之后产生的新感悟。
而且,钱锺书做笔记绝不是简单的摘抄,他特别强调“必要难度”。如果阅读过于轻松,新知识进入大脑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刺激,很快就会被淡忘。所以他在做读书笔记时,常常边读边思,边思边记,既记下书中的精华,又写进自己的体会,以使自己得到更多更大的收获。在《管锥编》这一巨著中,钱锺书之所以能既纠正前人的谬误之处,又提出许多独特新见,原因正在于此。
3、名家论散文
(1)到山水中去体验美感,体验雄伟与秀丽、险绝与舒展、激越与恬静,到人物的群山中去寻找体验,体验创造与失败、奋斗与牺牲、欢乐与悲伤,其所得辉煌之美、深邃之美、悲怆之美,又更在对山水的体验之上。----梁衡
(2)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情感融入,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苏童
(3)写文章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必须灵活生动;以事情为中心,就得老老实实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老舍
(4)刘熙载《艺概》: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5)散文的语言,以清楚、明畅、自然有致为其本来面目;结构,以平铺直叙,自然发展为主。因为散文多主观,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做样。----李广田
(6)散文要把“眼中之竹”化为“胸中之竹”和“笔下之竹”。写风景,必须有思想;写风景写山水,如果不寄寓自己的情感,有什么意思呢?山水画画得好,是因为画家的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丁玲
(7)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
(8)散文的奇异之美。应该有声,有色,有光,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像虹一样的光谱,有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奇幻的光。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写散文要擅于捕捉“感性(感官经验)”。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余光中
(9)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上做立足,“景语即情语”写出风景的色彩、温度、乃至生命:既可以因物生情,“思君如流水”;亦可以以情迁物,“感时花溅泪”。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次,要用心观察,要多游历、多积累。-----格非
(10)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小姑娘似的话,何必呢。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感情不那么真实。-----汪曾祺
(11)让事物成为“这一个”。写“状物散文”,写一块石头,就会成为各自的石头;写一只松鼠,就会成为不同的松鼠;写一篇树林,就会成为每个人的树林。----莫言
(12)留心观察,才能笔下有神。状物之通病是流于空洞,物成了符号,干瘪、模糊,没有质感,互可取代。原因皆可归咎到不事观察,亦是平时留心不够,胸中无丘壑。状一朵花前,先看一千多花。---何立伟
(13)触景生情,营造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修养有高下,胸襟有广狭,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强。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孙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