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同时受到朝中新旧党人的“怨仇交攻”,主动请求外放杭州。
在杭州任上,苏轼得知老友钱勰(字穆父)将要被贬到瀛州,想起三年前,自己曾在长安城门口为对方践行,如今再见又是别离,心中顿时百感交集。写下这首《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自从上次一别,一晃已过了三年。这些日子里,你我各奔东西,足迹遍布天涯。缘来相逢一笑,依然温暖如春。你是无波的古井水,你是有节的秋天竹。
你还是和从前一样,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跟操守,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满怀惆怅地登上孤舟,准备向目的地出发。
送行的明月躲在云层的后面,散发出微弱的光芒。宴席上敬酒的姑娘,请不要紧皱你的眉头。人生本来就像是一个客栈,我们都是来来往往的过路人。

“改火”是上古时钻木取火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节日,相传是“寒食节”的起源。在唐代,官府会在寒食日赐给百官“新火”。所以“改火”的周期就固定为一年了,“三改火”就是三年的意思。
苏轼在词的上阙,交待了他和钱穆父三年未见。钱勰是吴越王钱氏家族的第五代孙,与苏轼、王钦臣、蒋之奇并称“元祐四友”。他早年曾在户部供职,还当过一段时间外交官,代表北宋出使契丹和高丽。
钱勰的文章和诗都写得很好,有治理的才干。他在中书舍人任上时,与苏轼有过一段比较紧密的交往。后来二人均被外放为官,时常书信往来唱和,友情与日俱增,堪比元白。
钱勰被外放越州,起因是他在开封府任职的时候直言敢谏,得罪了朝中许多官员,落下了罪名,被贬官。当时,苏轼曾前去为他送行并赋诗。
三年后,他要被调到更加偏远的瀛州去。途中乘船经过杭州,于是来与老友见面。苏轼为重逢感到高兴,哪知重逢又变成新的别离,于是在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词。
他在词的上半部分赞颂老友的节操,把他引为自己的“同类”。因为钱勰这一次“落难”,主要还是为人太耿直,在朝中得罪了人。
在《临江仙·送钱穆父》的下半部分中,苏轼描写自己送行钱勰的场景。提到一名官妓因为忧愁而皱眉,于是他就劝对方不要皱眉。
人生总是有聚就有散。他的好友要去瀛州当官,那里刚刚经受了自然灾害,赤地千里、粮食颗粒无收,正需一位像钱勰一样“行黄老之术”的好官帮他们休养生息。所以他在写下这首送别词时,并没有太多的伤感。
于是苏轼反过来安慰大家:聚散本无常,没有必要难过。正像李白所说的那样:“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逆,迎接之意。如蘇軾〈留侯論〉:「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左傳: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
人常言,离别是为了下一次重逢。但是对于苏轼和钱勰来说,聚少离多,下一次重逢之后,紧接着的却是又一次的离别。
人生聚散本无常。与知己的分别,虽然让人伤感,但只要大家都还活着,总有机会见面。旷达如苏轼,不要再紧锁眉头了,我们都只是人生的过客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