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一位哲学家说,主造就了那么多最好的果树,为什么单把不结果实的柏树称为“自由树”呢?
他回答说,每一种树都有一定的季节,到了那个季节,才会繁茂生长,过了那季节,便会凋落。唯有柏树,不为时间所限,四季常青,所以叫做自由。 ———《瓦尔登湖》
人在旅途,会遇到各种利益的诱惑,需承受一些压力。在诱惑和压力的驱使下,若我们试着去做一棵能够结出果实的树木时,自由便于我们失之交臂了。我们如柏树一般无拘无束地生活,不为尘世所累,不为名利所苦,保持心灵永远的清洁,这是一种追求与境界。然而浮世万千,真正不为诱惑而折腰的毕竟只是少部分人,大多数都仍是有欲望的普通人,当生活和生存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更多的是选择如何活下去,光是为了活着,就已经耗费了很多精力,更别说考虑如何活得透彻。
如果不能做一棵四季常青的自由树,做一棵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果树又何尝不可呢?守住自己的本心并不是一味地要求自己一成不变,也可以是在多方取舍之后,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道路,只要没有偏离自己本心,一点小小地调整也无伤大雅。我们的惯性思维要求我们必须如何去做,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暂存的一切不要贪求,
哈里发的光荣已成虚无,
巴格达城外的江水万古长流!
你应像枣树一样慷慨大度,
即使你贫无所有,
也应像柏树一样无拘无束。
—— 梭罗《瓦尔登湖》
有人说,梭罗的书不适合未来年轻人的发展,不是说降低智商,而是梭罗的境界太美好,太浪漫了。我们却无法脱离现实社会,过于沉溺只会与现实脱轨。有必要说一下的是,就连梭罗本人也在瓦尔登湖边只生活了两年,之后他还是回归现实生活了,不过大隐隐于市,他本身的境界在那里。很多人向往田园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难道真的如此的闲适吗?如果你只是去消遣,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厌倦,因为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很多人却吃不了这样的苦,如果你懒惰了,你的田里就不会有什么收成,可能连养活自己都比较困难,更别说去体验生活了。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跑到了城里,为了逃避世世代代种地的命,而还有一些城里人,厌倦了城里快节奏的生活,渴望回到农村,过着老年人般的慢生活。像极了城里城外的人,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又想进去,到最后不过是从一座城跑到了另一座城,又陷入到无尽的循环里。无论过着怎样一种生活,我们都无法真正去享受绝对的自由,即使是自由树也会有枯萎的一天,更何况是我们呢。
文化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自己内心的善良,并且时刻地提醒自己,不要偏离的最初的方向。还有就是,对任何事的热爱,都不能超过“爱自己”。也就是说,无论沉迷任何事情或人,都不能妨碍你吃饭、睡觉、微笑,这是最基本的自由。
——2022/8/3
网友评论